论文题目: 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果树学
作者: 周连第
导师: 韩振海
关键词: 板栗,种质资源,表型,标记,遗传多样性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居群分布,按照群体分布及其生态梯度进行(随机)分组取样,研究了板栗9个种群群体的表型多样性及DNA水平多样性,并对表型与DNA二个不同层次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供试板栗品种的分子鉴定。主要结果如下: (1) 板栗种群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VST=0.2426;群体内为VST=0.7574,Shannon信息指数群体内Ⅰ=0.0705,群体间为Ⅰ=9413;板栗群体内的平均表型变异占75.74%,种群内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内的多样性大于种群间的多样性。板栗表型性状与EGA(生态梯度)相关显著,随着纬度的南移,坚果逐渐增大,果实由半圆形、圆形向长圆形变化,叶形由长倒卵形向宽倒卵形变化,随着海拔升高,坚果逐渐变小。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群体划分为两大类组,4个亚类。 (2) 利用筛选出的9对荧光引物,对6个群体共90个品种进行了AFLP标记分析,共得到80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95条,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6.23%。AFLP标记测定的扩增谱带频率的差异,反映了群体间遗传结构的差异,揭示了基因频率在群体间差异显著;群体特异带及群体间共有带的差异与分布揭示了各群体的遗传差异及相似性;板栗遗传多样性在群体间存在真实遗传差异,但遗传多样性52.47%分布于群体内,群体内分化比较严重。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Dst)为0.072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为0.0804,基因流Nm为0.4529。 (3) 用AFLP荧光法技术对板栗90个优良品种进行了DNA鉴定,为其中20个品种找到了独一无二的AFLP指纹。其余的品种用2条或3条带完全可以分开。供试板栗品种之间的相似系数均大于0.56,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UPGMA聚类分析可以初步将板栗供试品种分为14类,板栗自然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有随地理距离跨度递增趋势。 (4) 表型与DNA分子标记揭示的板栗遗传多样性水平有差异,表型性状比DNA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对环境更敏感。二种方法揭示的群体聚类结果较一致,表明这二种方法在评价板栗(同一套试材)遗传多样性中的耦合性较好。本研究为板栗及其它栗属植物种质保存、评价和利用研究提供了可信赖的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板栗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1.1.1 栗属植物种的分布与起源
1.1.2 板栗的表型多样性
1.1.3 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1.4 板栗种质资源研究技术发展现状
1.2 栗属植物的栽培利用现状
1.3 种质资源研究中核心种质及取样策略
1.4 AFLP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1.4.1 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
1.4.2 AFLP技术在果树遗传和育种上的应用
1.5 有关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板栗研究上的应用问题
1.5.2 良种化和盲目引种带来的种质侵蚀和遗传均一性问题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板栗种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材料采集及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同一种群不同品种叶片及坚果的形态特征变异
2.2.2 不同种群叶片及坚果的形态指标变异
2.2.3 叶片及坚果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差异分析
2.2.4 表型变异特征多重比较
2.2.5 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2.2.6 群体间表型分化
2.2.7 板栗表型性状频率分析
2.2.8 板栗表型特征的分布区初步区划
2.3 讨论
2.3.1 板栗品种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
2.3.2 影响板栗表型变异的生态因子
2.3.3 板栗遗传改良前景
2.4 小结
第三章 板栗品种资源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生化试剂
3.1.3 DNA的提取
3.1.4 荧光法AFLP的实验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FLP荧光分子标记实验结果
3.2.2 板栗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价
3.3 讨论
3.3.1 板栗DNA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3.3.2 板栗种群DNA分子水平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
3.3.3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比较与评价
3.3.4 遗传多样性保护与核心种质构建
3.4 小结
第四章 AFLP技术在板栗种质鉴定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生化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供试材料AFLP荧光检测结果
4.2.2 AFLP荧光检测中9对引物对供试板栗品种的鉴定效率
4.2.3 AFLP标记技术鉴定板栗品种的亲缘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柚遗传多样性及叶片渐绿性状突变研究[D]. 余惠文.华中农业大学2018
- [2].百合耐盐机理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 左志锐.中国农业大学2005
- [3].梅花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子评价[D]. 杨朝东.华中农业大学2005
- [4].岩生植物金发草Pogonatherum paniceum遗传多样性及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D]. 马丹炜.四川大学2006
- [5].珍珠黄杨遗传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与利用[D]. 黄焱.南京林业大学2008
- [6].我国栽培豇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育种策略的探讨[D]. 何礼.四川大学2002
- [7].中国野生毛木耳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杜萍.北京林业大学2011
- [8].大薯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和类原球茎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D]. 许云.海南大学2014
- [9].川西报春花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研究[D]. 潘远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
- [10].黄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和分子评价及其亲缘关系研究[D]. 李锡香.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
相关论文
- [1].中国野生板栗(Castanea mollissim Blume)群体遗传结构和核心种质构建方法[D]. 马玉敏.山东农业大学2009
- [2].蒙古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文英.北京林业大学2003
- [3].毛白杨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D]. 何承忠.北京林业大学2005
- [4].种质资源核心库构建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 徐海明.浙江大学2005
- [5].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 赵卫国.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6].梅花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子评价[D]. 杨朝东.华中农业大学2005
- [7].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分子鉴别及遗传分析[D]. 高捍东.南京林业大学1999
- [8].银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D]. 王利.山东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