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循环流态化技术已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如煤的气化、催化裂化反应等。关于流化床内气固两相的流动特性,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上部稀相区,对于底部浓相区的流动特性现在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利用Fluent大型数值模拟软件,基于Eulerian两相流模型对循环流化床底部区域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直径0.4 m、高8.5 m的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装置,并针对其底部区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平均粒径170μm、颗粒密度2600 kg/m3的石英砂作为循环物料,流化气体采用常压空气。实验采用光导纤维探头测量仪测量流化床底部区域各截面的局部颗粒浓度,对于压力信号则采用先进的差压变送器进行采集。数值模拟和实验均在较低气速(1.0~2.5 m/s)和较低循环量下(5.2~34.5 kg/(m2·s))进行。模拟时对于粘性力采用层流模型,模拟计算了循环流化床底部三个截面(H=0.27 m、H=0.33 m、H=0.42 m)的颗粒浓度、颗粒速度的径向分布,并同循环流化床装置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在本试验的操作条件下,底部颗粒浓度的径向分布类似于上部稀相区的环-核结构,且无因次半径r/R=0.8处,模拟和实验都表明此点为边壁区和中心区的分界点。此外,本文还对不同尺寸的循环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数值计算时发现,直径小的流化床其计算时间相对较长且不容易收敛,其原因在于壁面效应。小直径流化床高径比较大,壁面效应明显,一般会出现节涌现象;随着床体直径的增大,壁面效应随之减弱。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流态化技术发展概述1.2 循环流化床工艺特点及其应用1.3 流化床研究现状1.3.1 流化床数学模型1.3.2 循环流化床底部区域流动结构1.3.3 循环流化床底部区域颗粒运动规律1.3.4 循环流化床底部区域的流型转变1.4 数值模拟研究进展1.4.1 数学模型概述1.4.2 双流体模型1.4.3 离散单元法1.5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1.6 研究目的和本论文的内容1.6.1 实验部分1.6.2 数值模拟部分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参数的测定2.1 实验装置流程介绍2.2 管线压降的计算2.2.1 罗茨风机至缓冲罐管线压力损失2.2.2 缓冲罐至主床管线压力损失2.2.3 缓冲罐至伴床1 管线压力损失2.2.4 罗茨风机至主床的总阻力损失2.2.5 罗茨风机至伴床1 的总阻力损失2.3 各实验参数的确定2.3.1 石英砂真实密度及空隙率的测量2.3.2 颗粒粒度测试2.3.3 起始流化速度的测定2.3.4 表观气速和颗粒循环量的测定2.3.5 局部颗粒速度和浓度的测量2.3.6 压力信号的测量2.4 小结第三章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3.1 基本方程3.1.1 连续性方程3.1.2 动量守恒方程3.1.3 方程封闭3.1.4 气固曳力函数3.2 模型的简化3.3 数值模拟求解步骤3.3.1 网格的生成3.3.2 Fluent数值模拟求解过程3.3.3 计算结果后处理3.4 小结第四章 实验与模拟结果的分析对比4.1 流化气速对气固两相流动过程的影响4.2 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4.2.1 层流模型与湍流模型的对比4.2.2 曳力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4.3 底部颗粒速度的径向分布4.3.1 颗粒速度的瞬时分布4.3.2 颗粒速度的时均分布4.4 底部颗粒浓度的径向分布4.4.1 颗粒浓度的瞬时分布4.4.2 颗粒浓度的时均分布4.5 底部浓相区和上部稀相区的对比4.6 小结第五章 不同尺寸循环流化床的数值模拟5.1 循环流化床的选取5.2 数值模拟5.2.1 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数值模拟5.2.2 同一操作条件下的数值模拟5.3 小结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6.1 结论6.2 建议参考文献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循环流化床论文; 底部区域论文; 流动特性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