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选择体育赞助营销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以达到提高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提升形象,增强自身竞争力等目的。体育赞助已经成为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的体育赞助效果分为心理效果和经济效果两大类,根据赞助特点,又以心理效果为主,主要以曝光度、到达度、感知度、记忆度和态度五个指标来衡量。本文亦在通过引入心理学的品牌信任理论,通过品牌信任测量对消费者对企业或产品的品牌信任度,从而将这一无形的心理学因素量化与有形化,使赞助方能对赞助活动结束后取得的效果心中有数,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为企业以后的营销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在回顾了各个领域内关于信任的定义以及品牌信任的结构,梳理了体育赞助的起源、发展、分类的相关理论,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体育赞助评估以及体育赞助效果评估的方法,发现该领域纯理论的研究较多,可操作性不强,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建构基于品牌信任的体育赛事赞助效果评估体系。本研究以李宁公司赞助2010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在上海浦东源深体育中心观看比赛的现场观众。本研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从查找文献、模型构建、数据收集、模型检验、验证假设到解释应用为研究思路。构建了以赞助一致性、品牌能力信任、品牌善意信任和品牌品质信任四个潜在变量的结构模型,同时辅以每个潜在变量4-6个观测变量,共计19个观测变量的测量模型。本研究希望通过路径分析,探索体育赛事赞助对品牌信任三个维度的影响程度,达到体育赛事赞助效果评估的目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企业体育赞助的缺陷及其改进策略[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02)
- [2].体育赞助合同冲突的法律规制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11)
- [3].高校体育赞助的发展机遇浅析[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17)
- [4].中外体育赞助研究前沿热点与演进的对比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 山东体育科技 2018(04)
- [5].新时代高校体育赞助优劣势浅析[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10)
- [6].体育赞助冲突的法律解读——以宁泽涛事件为例[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7(01)
- [7].体育赞助营销教学改革探骊[J]. 当代体育科技 2017(11)
- [8].论体育赞助合同的法律适用[J]. 法制博览 2016(06)
- [9].我国竞技体育赞助冲突的法律分析——以运动员赞助与团体协会赞助冲突为例[J]. 法制博览 2016(07)
- [10].论体育赞助合同之非赠与性[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6(01)
- [11].意大利法镜鉴下的体育赞助合同——恒大亚冠违约案引发的思考[J]. 体育与科学 2016(02)
- [12].高校体育赞助的问题所指及解决路径透析[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25)
- [13].中国体育赞助的典范——李宁[J]. 中国学校体育 2015(S1)
- [14].美国体育赞助与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学校体育 2010(S1)
- [15].我国近三届全运会体育赞助现状与开发策略[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42)
- [16].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校体育赞助发展[J]. 大家 2012(05)
- [17].体育赞助与品牌资产的关系分析[J]. 大家 2012(04)
- [18].论体育赞助合同的体育部门法有名化——基于完善体育行业法的前瞻性考量[J]. 体育与科学 2018(05)
- [19].体育赞助资源对推动湖南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12)
- [20].对我国高校体育赞助行为的分析及策略研究[J]. 大家 2011(24)
- [21].我国体育赞助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 价格月刊 2014(02)
- [22].2014体育赞助概况[J]. 商学院 2014(07)
- [23].论体育赞助合同的法律适用[J]. 法商研究 2013(02)
- [24].我国企业体育赞助策略突出问题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03)
- [25].体育赞助效果评估框架构建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03)
- [26].企业体育赞助对体育产业产生的影响[J]. 时代金融 2012(18)
- [27].我国体育赞助市场隐性营销行为的法律规制——以第三人侵害债权为视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12)
- [28].体育赞助的背后[J]. 国际公关 2012(06)
- [29].浅析我国企业体育赞助的缺陷及其改进策略[J]. 大庆社会科学 2011(05)
- [30].福建省体育赞助的分析研究[J]. 儿童发展研究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