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初二现象”如何应对

数学“初二现象”如何应对

数学“初二现象”如何应对

苏义业

(乌鲁木齐市第88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二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探究,认为教师应该在初中这一特殊的生理期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疏导学生的知识系统,重视思维方式、分析能力的训练和技能培养,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习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初中数学教学的难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初二现象;分化数学作为衡量和培养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让很多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仅就初中数学而言,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很快出现两级分化,甚至许多小学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初中成绩掉到中下游,沦为分化对象。大多初中数学教师都倾向于认为,数学分化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说初二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分水岭。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有近1/3的初一数学优良的学生,进入初二后成绩明显滑坡。针对这一国内初中数学教师面对的共同难题,探究其成因、研究其对策是势在必行的。

1.分化原因之探究

1.1客观原因

1.1.1青春期生理影响学生的心理。从生理、心理方面看,由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迅速的生理变化,会给这个年龄阶段的少年的心理带来了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三个特点。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少年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

1.1.2课程数目与难度的增加。从课程设置来看,初一到初二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学科增多,难度加大,不同学科的学法不同,记忆内容的增加与冲击,对数学学习的时间安排和能力培养上产生矛盾。与初一相比,初二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及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学生一时无法形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知识也得不到及时更新。

1.1.3教学方法的不足。教学方法没有从初二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学习习惯;教师没有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而是盲目地、片面切割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联系,淡化直观形象思维对抽象逻辑思维的承托作用。

1.2主观原因

1.2.1学生思维方式不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初二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1.2.2学生学习方法和态度的不足。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基础上,缺乏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化,造成基本知识技能的缺失和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一些学生数学知识上存在漏洞,或者没有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又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有效补救措施,由于数学学科的连贯性特点,成绩分化就不可避免了。

1.2.3非智力因素影响。科学证明,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不十分悬殊,导致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上的差异。学习兴趣比较淡薄、意志薄弱不能坚持的学生数学成绩也往往不理想。

2.避免分化的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对于初二数学两极分化的原因探究,笔者认为在初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2.1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青春期是过渡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必须在抛弃各种孩子气、幼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2.2了解学生特点,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针对学生实际的备课,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精讲;有选择性的练习,才能使教师教得主动,学生学的轻松有趣,学而不厌;课堂教学中要用生动简明的引言、设计问题情景的导课,用数学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吸引学生,引人入胜,步步紧扣;注意精讲多练,在讲练结合增加学生的理解与巩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3疏导学生的知识系统,重视思维方式、分析能力的训练和技能培养。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形象直观,强化抽象概括,注重应用实物,图形,数字,语言的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应注意直观形象仅是教学的手段,认识抽象的知识才是目的,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直观具体的阶段。同时,抽象的知识应在具体应用中深化认识。对于知识不仅要从具体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要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应将抽象的知识在具体应用中巩固和深化。

2.4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和系统小结等几个方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课前预习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还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独立作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解决疑难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复习强化,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系统小结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蕴含在各个知识领域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有效地提高能力。初中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当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后,这个阶段接触、学习到的知识,和在此基础之上养成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往往将影响他们今后一生。当孩子离开小学进入初中,他们就迈开了从童年走向成人的第一步。初中阶段的教育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愿笔者与各位同行共勉,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而共同努力。

收稿日期:2009-02-28

标签:;  ;  ;  

数学“初二现象”如何应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