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完善,一个较为完整的养老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形成。然而,与此相比,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城市。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能起作用的先决条件正在逐步弱化。对于农村劳动者来说建立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村劳动者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5部分的内容:1.研究我国农村保障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应运用的基本理论。2.我国养老保障方式的分析。我国养老保障方式的分析有:家庭养老、集体社区养老、农村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商业保险养老。其中,家庭养老和集体社区养老是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3.我国农村保障制度建设的特殊国情分析:(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2)人口众多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3)城市养老金帐户空帐运行严重;(4)东方文化与重视家庭观念的传统;(5)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4.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内容应是:(1)充分强调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2)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建立保障水平差异化和国家财政补贴差异化的农村养老制度;(3)按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区别养老保障资金的筹集;(4)个人资金和财政资金结合;(5)多方共同治理。5.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政策保障:(1)健全相关法规,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法律支持;(2)增加财政支持力度,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资金基础;(3)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组织基础;(4)规范基金管理,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监督机制。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研究的目的和相关文献的分析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相关的文献综述1.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意义1.3.1 有利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1.3.2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1.3.3 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1.3.4 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1.3.5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2.1 福利经济学理论2.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2.3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2.4 社会公平理论3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历程和基本养老方式3.1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历程3.1.1 探索阶段(1986——1990年)3.1.2 试点阶段(1991——1992年)3.1.3 出台各种规章制度与操作方案阶段(1993——1995年)3.1.4 从分类推进到停止办理农村养老保险阶段(1995年至今)3.2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基本方式的分析3.2.1 家庭养老3.2.2 集体社区养老3.2.3 农村社会养老3.2.4 农村其他养老形式4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分析4.1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4.1.1 德国模式4.1.1.1 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概述4.1.1.2 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特点4.1.2 澳大利亚模式4.2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分析4.2.1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与人口众多4.2.2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4.2.3 养老金空帐运行4.2.4 农村养老保障受东方家庭文化的影响5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构想5.1 充分强调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5.2 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建立保障水平差异化和国家财政补贴差异化的保障制度5.3 个人积累和政府外部补贴实现资金组合5.4 区别筹集保障资金5.5 多方参与共同治理6 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措施6.1 健全相关法规,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法律支持6.2 增加财政支持力度,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资金基础6.3 提高个人缴费率,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充足资金6.4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组织基础6.5 规范基金管理,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监督机制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村养老保障论文; 保障方式论文; 制约因素论文; 保障制度论文; 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