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

浅谈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

一、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略谈(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冯婧怡[2](2020)在《《共产党人》月刊研究》文中认为抗战时期,为了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共产党人》月刊(下文简称《共产党人》)这份刊物。毛泽东非常重视《共产党人》的创办,亲自撰写发刊词,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对《共产党人》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解读,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史料价值,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施“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过程中充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对进一步深化中共党史理论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报党刊运行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是在对相关原始资料、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交代了本论题的选题来源和研究价值,对《共产党人》的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说明了本论题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共产党人》的创刊背景、办刊过程、撰稿群体以及版本发行等基本概况。第二章进而围绕“三大法宝”理念,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对《共产党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阐释。第三章概括出《共产党人》的办刊特色和文章风格。第四章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分析,阐述了《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新时期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理论创新、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镜鉴和启示。结语部分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共产党人》作为在毛泽东支持下创办的一份专门的党内理论刊物,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当今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等语境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党报党刊影响力,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深入研究本论文的价值所在。

杨才让塔,石超琼[3](2018)在《《安多研究》(汉、藏)总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明:《安多研究》是甘肃省藏学研究所主编的藏汉双文学术刊物,创刊于1993年,当时取得了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的准印许可,一直以内刊形式印刷发行,编印了10期,其中5期藏文,5期汉文。2003年年底,甘肃省清理整顿连续性出版内部资料工作中,《安多研究》的准印许可证被取消。2005年起,改为

李博[4](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指出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罗银科[5](2012)在《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基于农业教育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村职业教育是当下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关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的回溯,但是目前学界尚缺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即试图对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农业学校教育(以下简称“农业教育”)进行梳理、评析。论文从职业教育的意义、目的和范围三个维度,对近代职业教育的内涵进行梳理与辨析,发现近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存在“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笔者认为应从“实然”层面理解职业教育的近代内涵。进而推演出近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农村职业教育针对农村,因而以农业教育为主,而职业学校教育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因此,本研究的内容就是职业教育四类型中的农业教育,三形式中的职业学校教育,即论题: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基于农业教育的分析。论文将研究范围内农业教育的发展分为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抗战及内战时期四个阶段,并回溯清末农业教育的发展,以便前后衔接。每个阶段主要从农业学校的设置与修订、农业学校课程与教材、农业学校师资、农业学校经费、农业学校与学生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就以上各方面做前后的对比,标明特异之点,给予简要评价,提出一些不同的解释,希望这样的尝试对后继研究者有所帮助。第一章,笔者提出“癸卯学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学制系统,但是并不适用于农业教育。初等农业学堂与中等农业学堂之间不存在断层现象。开设课程适当融入了一些具有本土性的课程,一律没有读经课程。清末采取了延聘外国农学教习、派遣学生出国学习农业再回国办学和设立农业教员养成所三种方式培养农业师资,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农业学堂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官款、官员富绅出资和适当收取学生学费三种途径,其中官员富绅出资兴办较为普遍。初、中等农业学堂数和学生数有了较快增长,但是作为实业教育的一部分,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少。第二章,笔者认为“学堂”到“学校”称谓的改变,可以看作是新政府为了与前朝“划清界限”的一种姿态,但实际并无改变。而从“初、中等”改称“甲、乙种”则有实质性的变化,即意在打破农业教育系统,割断各级农业教育的联系,但在事实层面很难办到。从“壬子癸丑学制”始,高等农业教育从职业教育体系中分离出去,农业教育限于中等以下。该时期缺乏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本土性农业教材。师资仍然沿袭清末的培养模式,以农业教员养成所为主。农业学校教员人数,多于同期工、商业学校教员数。农业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官府、农会、私人和学费。该时期实业教育经费在各中等教育中所占比重最低,但以生均教育经费计算,则一直处于较高位置。农业学校经费数高于同期工、商业学校经费数。第三章,笔者认为本期农业学校设置“自由度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对之前学制存在问题的修正,而另一方面则是“中庸”之道的体现。本期首次拟定了农业学校课程标准,同样体现“自由度大”的特点。出版了一些农业教育教材,但是并未改变农业教育教材难觅的局面。“自由度大”的特点在师资培养上也得到体现。但是这种看似自由度大的规定,事实上是承认了之前学制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方式,不做任何改变。该时期职业教育岁出经费数占整个中等教育岁出经费数的比重在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1922年新学制后,普通教育职业化吸纳了本该直接投入到职业学校的经费。第四章,本期农业学校设置与“壬子癸丑学制”如出一辙,这是对于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的一种“规避”。农业学校设置以立法的形式呈现,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但不能高估,它不过是民国法律架构的一小环。首次有了部颁农业教育各科课程表,对于提高农业教育水平不无帮助,但是仍无课标。主观上的不作为是主要原因。终于有了部订农业学校教材,并且在职业教育各科中数量最多,但是仍有不少学科无部颁教材。农业教育师资问题正随着整个职业教育师资问题逐渐解决,但是效果还未显现,抗战即爆发。农业教育经费来源在制度层面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上并没有取得任何效果。为了挽救因“壬戌学制”职业教育普通化造成的中等教育严重失衡的局面,出台了一系列扩张职业学校的措施,但是中学“独大”的状况并未改变。第五章,本期农业教育在制度上为适应战争需要,做了微调。依然沿用1933年的类课标。组建了专为编辑农业教材的“农业职业学校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并且融入了奖励机制。这种机制对农业教材的编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农业师资问题受到重视,并在实际层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远没有达到解决的程度。农业教育经费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战时公费制度刺激了职业学校的发展,但是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之间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并没有因此而改善。原因一方面在于承诺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无法落实,另一方面在于普通教育也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第六章是对前五章共性问题的探讨。先从农村经济的角度探讨了民国时期农业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主要从农民、农业和农村三个维度展开。笔者认为农民与农业的需要,使得农业教育成为必要,农村的状况为农业教育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分析应建立在排除“农业破产论”这一“歧路”的基础上。职业教育“重农”与“重工”论争是民国时期农业教育的又一歧路。笔者对这一论争进行了系统梳理,希望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第七章,笔者试图以实证的方式,通过对《教育与职业》(1917—1949)杂志全208期共3139篇文章进行数据统计,从计量的层面分析民国时期农业教育的特点。主要关注“农业教育”和“农村教育”两个维度,从文章的数量、年代分布、介绍国家和介绍中国省份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用数字表明:民国时期农业教育“质”“量”兼备;民国时期农业教育“与时俱进”;民国时期农业教育“内外兼顾”。前面单纯的研究民国时期农业教育的发展是无法得出这些结论的,从一个侧面也表明了这样实证研究的意义所在。

景琴玲[6](2012)在《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职业教育是影响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发展规模、结构体系、基础建设能力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效,有力支撑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城镇进程、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更好地服务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问题,对于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从曲折发展期、快速发展期、改进与拓展期三个阶段阐述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演变过程与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影响其发展的环境要素;结合宏观统计资料与微观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需求与参与意愿、发展实践与成效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表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度量指标,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4-2008年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率变动状况及其根源;立足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实际,结合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已有发展模式,在借鉴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可选模式;从优化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以及农业职业学校自身三个层面分析了保障我国农业职业模式运行的必要条件。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期、快速发展期、改进与拓展期三个时期,不同发展时期,其发展环境与特点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各自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推动其发展演变是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转型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外部要素与教育自身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借助陕西省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对农业职业教育需求及其参与意愿的实证分析发现,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有强烈的需求,影响农耕者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培训时间长短、对培训收益的评价和家庭收入状况;而后继农民子弟对农业职业教育能否提供非农转移性职业培训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家庭经济负担能力以及能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是影响在读学生选择农业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组织机构体系、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体系结构不合理、法律体系不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思想观念陈旧等方面的问题。(3)如何评价我国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和得到我国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已成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表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测指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04-2008年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实证考察,结果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规模效率推动的,而由于技术进步水平的限制使得农业职业教育TFP整体处于无效状态。从区域间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来看,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4)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国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典型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其发展的共同经验,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借鉴。(5)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探索出的发展模式,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一些缺陷。应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与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实际,依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关键因素,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即东部发达地区的都市服务型总体发展模式及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和远程开放办学三类具体办学模式;适合中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型总体发展模式及中心辐射型办学、因层制宜办学和城乡联合办学三类具体办学模式;适合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反贫困型总体发展模式及区域网络化办学,三方互动式办学和东西合作转移办学三类具体办学模式。(6)尽管不同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运行需要不同的运行条件,但是无论何种模式的运行,都需要通过外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学校自主发展能力来保证其正常运行。

张宏志[7](2011)在《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经济发展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农民的教育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基拙教育的延续,是农村劳动力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现阶段,对农村青年普及职业教育,为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造就一批有文化、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实现科教兴农、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十二五”发展目标意义重大。受长期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状的影响,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客观反映,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联系的纽带,担负着服务“三农”的重要使命。本文分析了制约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因素:如凌源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差,发展空间大;职业学校发展环境不良、地区分布不平衡;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基地缺乏;农村职业教育考核体系陈旧;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德国、美国等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模式,分析其对凌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最后,本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体系、环境、专业及教学内容、师资、基地、考核、就业方面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结合凌源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构建符合凌源地方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为建设“殷实、富庶、和谐、文明”新凌源做出应有贡献。

李艳玲[8](2010)在《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是在世界时潮刺激下中国教育思想领域革新的重要现象,最初主要输入和传播国外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随后结合当时中国现实情况形成为独具特色的话语思想系统和实践传播体系。中国社会特别是教育界较多知识精英如黄炎培、邹韬奋、顾树森、江问渔、何清儒、郑文汉、杨卫玉、钟道赞、潘文安、刘湛恩、秦翰才等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以国外职业指导基本理论与亲身实践为基础,以学校、研究机关为平台,以杂志、媒介为载体,以政府、教育行政当局的支持为助力,对中国职业指导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留下了大量关于职业指导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与丰富的职业指导思想。研究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既有助于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蕴涵其中的深刻矛盾做进一步检讨,又有助于对当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丰富和深度剖析,更有助于从教育的角度揭示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规律,进而了解中国社会各层面的总体形貌与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在内共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所蕴涵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梳理和综述了目前研究者对该主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强调说明对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的系统研究是尚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结构和主要创新之处。正文分五章。第一章论述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的渊源。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之所以兴起与发展,其渊源在于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者对国外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的输入及传播、对中国传统职业指导的传承与发展、对民国时期中国职业面临的困境的认识及当时职业指导者所推行的职业指导实践。第二章至第四章分析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者对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指导作了如下探讨:一是关于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如职业指导的内涵、意义、原则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续行工作等;二是关于学校的职业指导,学校是民国时期开展职业指导的主要机关,中国职业指导者提出小学职业指导当使儿童获有生活的准备,中学职业指导当注重学生出路与大学职业指导当最适当解决学生职业等思想;三是关于职业指导的特殊问题,即女子职业指导和农村职业指导,中国职业指导者提出女子职业指导当使女子职业与社会组织相称,农村职业指导当指导他们在本位上的发展等思想。第五章在总结前面章节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的历史作用作了简单地总结与说明,并明确了这一思想对当今中国职业指导事业开展和职业指导思想体系形成的现实启示。

姚兴云[9](2009)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若干社会政策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约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长期以来,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工农业发展失衡,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农问题”更受党和国家的关注。如今,“三农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韩国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加快了韩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但却由于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忽视导致了工农业发展失调,城乡、工农差距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等问题,从而导致当时韩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为了顺利实现社会的转型,解决“三农”问题,韩国在70年代以后,实施了包括农村经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在内的“新村运动”,成功实现了社会转型,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中国目前出现的社会问题与韩国70年代存在的社会问题极为相似。借鉴韩国建设新农村的成功经验,对于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为中国政府提供有效的社会政策依据,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对中国与韩国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保障、人口与生育以及教育等政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历史变迁及演变的规律,分析了中国与韩国农村建设中各项政策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目的性、主要内容、采取的措施、立法体系、财政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中国与韩国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与韩国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政策在实施目的、基本内容、立法、制约因素等方面较为相似,在经济基础、立法体系建设、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取得的效果以及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与中国相比,韩国教育事业立法体系的完善程度高于中国,社会政策的财政支持力度更大,社会政策的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也更加完善,从而促进社会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获得对中国农村政策建设的有益启示有: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政策立法体系,制定向农村倾斜的社会政策和建立高效、合理的社会政策管理体制。这对于改革农村社会政策管理体制“效益低下、机构重复、立法滞后、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政事不分”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今后中国农村社会政策的制定应充分借鉴韩国农村建设中社会政策在立法、财政投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解决控制人口出生率的同时抑制人口老龄化,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以及覆盖面的同时防止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转变国家和农民的教育观念,以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协调发展,以便更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10](2008)在《2007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下)》文中提出

二、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略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略谈(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共产党人》月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研究法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共产党人》月刊的基本概况
    一、《共产党人》月刊的创刊背景
        (一)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
        (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共产党人》月刊的办刊过程
        (一)《共产党人》月刊的创办
        (二)《共产党人》月刊的停刊及原因
    三、《共产党人》月刊的撰稿群体
        (一)中共中央编委会
        (二)中共中央领导同志
        (三)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和翻译家
        (四)抗日根据地、军队主要负责人
    四、《共产党人》月刊中经典文章版本
第二章 《共产党人》月刊的主要内容
    一、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理论成果
        (二)党建理论的具体实践工作
        (三)总结党建工作经验和教训
    二、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一)宣传“三三制”政权理论
        (二)分析统一战线形势
        (三)纠正错误倾向
    三、武装斗争理论与实践
        (一)抗战时期军队建设
        (二)军中干部队伍建设
        (三)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第三章 《共产党人》月刊的办刊特色和文章风格
    一、《共产党人》月刊的办刊特色
        (一)把党的建设作为编辑重心
        (二)强调权威性
        (三)注重保密性
    二、《共产党人》月刊的文章风格
        (一)针对性与策略性相结合
        (二)逻辑性与严谨性相结合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第四章 《共产党人》月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当代启示
    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
    二、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
    三、密切党群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践行“两个维护”,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
    五、应对时代挑战,提升党报党刊生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类
    文章及论文类
附录
    附录一 《共产党人》月刊文章目录表(按发刊时间排列)
    附录二 《共产党人》月刊编纂人员表(按发文篇数由多到少排列)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体育学科研究
        二、学科交叉研究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一、学科的起源
        二、学科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二、体育教育学
        三、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训练学
        五、体育心理学
        六、体育社会学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学生体质健康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四、运动损伤
        五、老年人体育
        六、运动性疲劳
        七、肥胖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二、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五、农村学校体育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二、体育营销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体育旅游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体育传播
        三、体育媒介事件
        四、体育新闻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六、体育文献计量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奥林匹克文化
        二、体育史
        三、体育文化产业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六、体育与艺术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三、体育赛事管理
        四、体育法学
        五、公共体育服务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5)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基于农业教育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论
    一、 选题旨趣
    二、 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三、 研究现状
    四、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五、 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农业教育的前奏——清末农业学堂之农业教育
    一、 制度确立——“癸卯学制”中农业教育的体现
    二、 课程体系初具,教材付之阙如
    三、 多渠道解决师资问题
    四、 经费“宽筹”
    五、 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业教育的转向——北洋政府时期甲、乙种农业学校之农业教育
    一、 制度调整——“壬子癸丑学制”中农业教育的缩减
    二、 课程体系微调,教材缺乏本土化
    三、 师资标准出台,沿袭清末培养模式
    四、 明确经费来源
    五、 办学停滞不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教育的转型——军阀混战时期农业学校之农业教育
    一、 制度扩充——“壬戌学制”中农业教育的泛化
    二、 课程标准初拟,教材仍旧难觅
    三、 师资问题解决乏术,放任自流
    四、 经费投入渐少
    五、 农业学校有所增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教育的立法——“黄金十年”农业学校之农业教育
    一、 制度规避——“戊辰学制”中农业教育的轮回
    二、 类课程标准公布,本土化教材渐出
    三、 谋师资“统制”化,缺口依然难补
    四、 政策性经费倾斜难以实现
    五、 农业学校不断扩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教育的应战——抗战及复员时期农业学校之农业教育
    一、 制度的变通
    二、 承战前类课标,重教材编译
    三、 农科大学落实师资培养,问题如故
    四、 政策性经费倾斜目标渐行渐远
    五、 战时公费制度刺激学校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国时期农业教育的歧路
    一、 “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 “农业破产论”
    三、 “重农”与“重工”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民国时期农业教育的特点——基于《教育与职业》杂志的统计分析
    一、 《教育与职业》(1917—1949)杂志的统计分析
    二、 农业教育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两职校规程对比
    附录 2 《教育与职业》(1917—1949)杂志目录索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业职业教育理论概述
        2.1.1 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
        2.1.2 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2.1.3 农业职业教育的分类
        2.1.4 农业职业教育的功能
    2.2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概述
        2.2.1 发展模式
        2.2.2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2.3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
    2.3 相关理论评述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3.3 供需均衡理论
        2.3.4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2.3.5 农村教育理论
第三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与环境要素
    3.1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3.1.1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3.1.2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特点
    3.2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要素
        3.2.1 经济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响
        3.2.2 政府政策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响
        3.2.3 社会转型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晌
        3.2.4 文化价值观念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晌
        3.2.5 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晌
第四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4.1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需求与意愿的实证分析
        4.1.1 调查方案及数据来源
        4.1.2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4.1.3 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4 实证分析结果
    4.2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与成效
        4.2.1 农业职业教育组织体系
        4.2.2 农业职业教育机构数量与办学规模
        4.2.3 农业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4.2.4 政府资助政策实施情况
    4.3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不足
        4.3.2 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层次不完善
        4.3.3 农业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健全
        4.3.4 农业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4.3.5 农业职业教育思想观念陈旧
        4.3.6 农业职业教育监督评价落后
第五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
    5.1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测评方法
    5.2 Malmquist-DEA 方法测评分析
    5.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3.1 指标选择
        5.3.2 指标体系构建
        5.3.3 数据来源
    5.4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效率测算与分析
        5.4.1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效率变化趋势
        5.4.2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纯技术效率分析
        5.4.3 各省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5.4.4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5.4.5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
    6.1 世界农业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6.2 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典型模式
        6.2.1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6.2.2 日本:学校教育模式
        6.2.3 美国:社区教育模式
        6.2.4 加拿大:绿色证书教育模式
    6.3 新兴发展中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典型模式
        6.3.1 墨西哥:应用型办学模式
        6.3.2 印度:教育扶贫模式
    6.4 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6.5 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经验及启示
        6.5.1 健全的农业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6.5.2 多元化和规范化的经费投入体制
        6.5.3 灵活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6.5.4 教育培训内容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
        6.5.5 严格的教师准入与审核制度
        6.5.6 实施农业职业准入与资格证书制度
第七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选择
    7.1 我国已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分析
        7.1.1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7.1.2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探索的基本经验
        7.1.3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7.2.1 适应性原则
        7.2.2 区域性原则
        7.2.3 动力性原则
        7.2.4 发展性原则
    7.3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7.3.1 经济发展与模式选择
        7.3.2 区域经济、文化教育、资源差异与模式选择
        7.3.3 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求与模式选择
    7.4 现阶段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
        7.4.1 东部发达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7.4.2 中部欠发达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7.4.3 西部不发达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第八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运行条件
    8.1 优化农业职业教育外部发展环境
        8.1.1 营造良好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氛围
        8.1.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8.1.3 扩宽农业职业教育融资途径
        8.1.4 建立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8.1.5 健全农业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8.2 完善农业职业教育内部运行机制
        8.2.1 形成多元化的农业职业教育供给系统
        8.2.2 构建农业职业教育需求导向机制
        8.2.3 创新农业职业教育组织管理机制
        8.2.4 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8.2.5 构建农业职业教育激励约束机制
    8.3 增强农业职业学校自主发展能力
        8.3.1 明确农业职业学校办学定位
        8.3.2 提高农业职业学校办学质量
        8.3.3 调整学校专业设置
        8.3.4 加快学校课程体系改革
        8.3.5 建立职业能力型教学体系
        8.3.6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2.1.1 职业教育
        2.1.2 农村职业教育
    2.2 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农村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现状
    3.1 国外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状况
        3.1.1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模式
        3.1.2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3.2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典型模式
        3.2.1 东亚模式
        3.2.2 西欧模式
        3.2.3 北美模式
    3.3 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现状
        3.3.1 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
        3.3.2 职业教育规模持续增长
        3.3.3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
    3.4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4.1 农村职业教育不受重视
        3.4.2 农村职业教育投入过低、未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5 国内外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对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问题
    4.1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4.1.1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概况
        4.1.2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
        4.1.3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关注的内容
    4.2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差
        4.2.2 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4.2.3 经费紧张,设备、基地缺乏
        4.2.4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存在困难
        4.2.5 专业设置缺乏地方特色
        4.2.6 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短缺
        4.2.7 教育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效果不佳
第五章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5.1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5.1.1 强化政府职责,依法推进职教发展
        5.1.2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针对性,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5.1.3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终生化、全员化、全程化
    5.2 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5.2.1 大力宣传农村职业教育,创设有利于职校招生的舆论环境
        5.2.2 学习先进地区做法,强化经验交流
        5.2.3 整合职教资源,形成职教合力
        5.2.4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实现多元化办学
    5.3 科学设置专业,深化教学改革
        5.3.1 科学设置招生专业
        5.3.2 建立形式多样,内容灵活,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
    5.4 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设备配备工程
    5.5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职业指导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国外职业指导实践和理论的输入和传播
        一、国外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产生的原因
        二、国外职业指导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概况
        三、国外职业指导实践和理论的输入与传播
    第二节 中国古代职业指导实践和思想的传承
        一、中国古代职业结构的变迁
        二、中国古代的职业指导实践与思想
        三、中国古代职业指导实践与思想发展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国职业发展艰难困境的诉求
        一、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职业分布
        二、民国时期中国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民国时期中国职业发展问题的教育表征
    第四节 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实践的体认
        一、民国时期中国各级学校的职业指导实践
        二、民国时期社会团体的职业指导实践
        三、民国时期中国各地青年会的职业指导实践
第二章 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职业指导"概念内涵的逻辑推演
        一、剖析职业与职业生活
        二、输入国外职业指导的名词和内涵
        三、综括职业指导的复杂多歧内涵
        四、辨析职业指导相类似名词
        五、诠释职业指导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职业指导的目的、功能与任务
        一、职业指导的目的
        二、职业指导的功能
        三、职业指导的任务
    第三节 职业指导实施的原则、步骤与方法
        一、职业指导实施的原则
        二、职业指导实施的步骤
        三、职业指导实施的方法
    第四节 职业指导实施问题的对策及续行工作
        一、职业指导认识偏差的矫正
        二、职业指导实践困难的解答
        三、职业指导的续行工作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国学校的职业指导思想
    第一节 小学职业指导当使儿童获有生活准备
        一、实施职业指导在小学的重要地位
        二、小学实施职业指导当注重职业陶冶
        三、小学实施职业指导的方法与步骤
    第二节 中学职业指导当注重学生的出路
        一、中学职业指导的重要
        二、中学实施职业指导的困难及解决
        三、中学实施职业指导的方法
    第三节 大学职业指导当最适当解决学生职业
        一、大学教育解决职业问题存在的困境
        二、职业指导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三、大学推行职业指导的措施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的特殊问题
    第一节 女子职业指导当使女子职业与社会组织相称
        一、女子职业地位的变迁和职业问题
        二、女子职业指导在女子职业上的意义
        三、女子职业指导的实施
    第二节 农村职业指导当指导他们在本位上的发展
        一、农村的职业状态与职业问题
        二、农村职业指导宜侧重农业
        三、农村职业指导的内容与方法
第五章 民国时期职业指导思想的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民国时期职业指导思想的历史作用
        一、丰富和发展了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领域的新变革
        二、缓解和救济了民国时期的职业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助力
        三、促进和拓展了民国时期的职业指导制度,是中国职业指导事业发展的思想动力
    第二节 民国时期职业指导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职业指导要贯彻人本服务,实现人与职业的匹配指导
        二、职业指导要强调民族特征,探索不同国家与地域的特色指导
        三、职业指导要通力合作,建立多元合作的指导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中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若干社会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选题依据
        1.4.1 现实依据
        1.4.2 理论依据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韩国农村社会政策研究
        1.5.2 中国农村社会政策研究
        1.5.3 中韩社会政策比较研究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韩农村人口与生育政策
    2.1 中国农村人口与生育政策
        2.1.1 中国农村人口与生育政策发展历程
        2.1.2 中国农村人口与生育政策取得的成绩
        2.1.3 中国农村人口与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2.2 韩国农村的人口与生育政策
        2.2.1 韩国农村人口与生育政策发展历程
        2.2.2 韩国人口与生育政策取得的成绩
        2.2.3 韩国人口与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2.3 中韩农村人口与生育政策比较
        2.3.1 中韩农村人口与生育政策的相同点
        2.3.2 中韩农村人口与生育政策的不同点
    2.4 韩国人口政策对中国农村人口政策的启示
        2.4.1 通过立法调整出生婴儿性别比
        2.4.2 以经济诱导为主限制人口增长
        2.4.3 实行灵活的生育政策
第三章 中韩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3.1 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政策
        3.1.1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发展历程
        3.1.2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取得的成绩
        3.1.3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
    3.2 韩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政策
        3.2.1 韩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政策发展历程
        3.2.2 韩国社会保障政策取得的成绩
        3.2.3 韩国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
    3.3 中韩社会保障政策比较
        3.3.1 中韩社会保障政策的相同点
        3.3.2 中韩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同点
    3.4 对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启示
        3.4.1 为社会保障政策立法
        3.4.2 保持社会保障政策的高效性
        3.4.3 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3.4.4 要以明确统一的思想为指导
        3.4.5 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3.4.6 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
第四章 中韩农村教育政策
    4.1 中国农村教育政策
        4.1.1 中国农村教育政策演变历程
        4.1.2 中国农村教育政策取得的成绩
        4.1.3 中国农村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4.2 韩国农村教育政策
        4.2.1 韩国农村教育政策演变历程
        4.2.2 韩国教育政策取得的成绩
        4.2.3 韩国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4.3 中韩农村教育政策比较
        4.3.1 中韩农村教育政策的相同点
        4.3.2 中韩农村教育政策的不同点
    4.4 韩国教育政策对中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启示
        4.4.1 重视国民精神、伦理道德教育
        4.4.2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性投入
        4.4.3 实行向农村倾斜的教育政策
        4.4.4 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4.4.5 鼓励产学合作
        4.4.6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第五章 结论
    5.1 中韩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分析
        5.1.1 人口政策产生的背景
        5.1.2 社会保障政策产生的背景
        5.1.3 教育政策提出的背景
    5.2 中韩农村政策的比较分析
        5.2.1 中国与韩国农村政策的共同点
        5.2.2 中国与韩国农村政策的不同点
    5.3 韩国农村建设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5.3.1 完善农村社会政策立法体系
        5.3.2 加大政府的财政投资力度
        5.3.3 制定向农村倾斜的社会政策
        5.3.4 建立高效、合理的社会政策管理体制
    5.4 中国今后农村建设还需要解决的社会政策问题
        5.4.1 防止因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而导致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5.4.2 避免国家财政因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过多而不堪负重
        5.4.3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略谈(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共产党人》月刊研究[D]. 冯婧怡.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3]《安多研究》(汉、藏)总目[J]. 杨才让塔,石超琼. 中国藏学, 2018(S1)
  • [4]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5]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基于农业教育的分析[D]. 罗银科.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 景琴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7]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张宏志. 吉林大学, 2011(05)
  • [8]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研究[D]. 李艳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8)
  • [9]中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若干社会政策比较研究[D]. 姚兴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2007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下)[J].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 中国藏学, 2008(02)

标签:;  ;  ;  ;  ;  

浅谈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