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代词论文-郭志璞

对称代词论文-郭志璞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称代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对称,语序,疑问代词,标记论

对称代词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璞[1](2019)在《“否定词+疑问代词+X”和“疑问代词+否定词+X”的不对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不对称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语言存在语音、词汇、肯定与否定以及句法的不对称……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各方面的不对称。可以说,语言的不对称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笔者将研究目标锁定为跟汉语语序有关的不对称现象,因为这一类不对称现象跟语言中的深层句法因素密切相关。汉语缺乏形态,深层结构的语义变换常常通过表层结构的形式变换来完成。我们选取一个具体实例“否定词+疑问代词+X”和“疑问代词+否定词+X”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其中的不对称现象,为汉语的不对称属性提供最新依据,并运用现代标记论、主观性以及历时平面上的语法化等理论进行阐释。同时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现代汉语不对称现象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选题价值,语料来源以及研究的思路。研究立足于语序的不对称,选取“否定词+疑问代词+X”和“疑问代词+否定词+X”为例,挖掘语序背后的句法差异。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理论基础,包括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不对称的分类研究,不对称研究的分类,否定词“不”和“没/没有”的界定,以及构式中“X”句法成分的说明。第叁章对疑问代词具体展开分析。否定词分别与七个疑问代词结合,分析整合后不同语序所产生的相同或不同的逻辑语义,句法构造与论元结构,焦点结构和信息对象以及构式对特称否定的容忍等等,得出两种构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对称性。第四章介绍造成两种构式不对称的理论原因。分别从标记论、主观化、语法化和焦点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是总结,概括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并指出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8)

郭雯[2](2018)在《二语习得中代词和反身代词不对称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分析、阐述了二语习得中代词、反身代词不对称的存在性。基于约束理论原则B下研究了英语代词的二语习得,从母语迁移、句子处理和结构平行性等理论角度对学习者二语习得中单子句中存在代词解读问题作了解释。以优选论思路解释二语习得中反身代词在约束特性上的差异,研究指出显着性限制在英语复合反身代词约束内,比局部限制的地位要低,但是在汉语复合反身代词约束内则地位要高。(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吴桐[3](2016)在《关于人称代词单复数不对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对象界定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叁人称和其他代词。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是第一人称,听话者是第二人称,说话者与听话者以外的为第叁人称。英语的形态在音义结合中有形式上的对应,即单数为原形,复数加s或es,为量范畴。而汉语的形态则是用虚词和语序来表示,人称代词没有形态,所谓的人称代词单复数是指意义层面上表示数量的语义范畴,即1个为单数,多于1个为复数。(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4期)

时猛[4](2014)在《汉语第一、二人称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的不对称与长距离约束中的阻断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汉语第一、二人称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在“自己”长距离约束中所产生的阻断效应中出现的不对称现象。之前的研究主要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对汉语人称代词在阻断效应中所出现的不对称进行了解释。然而,鲜有理论能够对此提供满意的解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任何理论真正触及到汉语人称代词的语法区别。本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方案:汉语人称代词不同的语法地位导致了第一、二人称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在“自己”长距离约束中所产生的阻断效应中出现了不对称现象。根据Safir (2004)、 Partee (2004)和Déchaine&Wiltschko(2002)对人称代词不同语法地位的研究,本文发现汉语人称代词同样具有不同的句法和语义地位:在语义上,汉语第一、二人称代词是饱和的常量,在句法上,它们是pro-DP。然而,在语义上,汉语第叁人称代词是不饱和的受约束变量,在句法上,它们是pro-P。为了解释汉语人称代词的语法地位和它们在“自己”长距离约束中所产生的阻断效应中出现的不对称现象之间的关系,本文假设第一、二人称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在语法地位上的关键区别在于人称代词的指代是否明确,以及人称代词内部是否存在指代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存在意味着人称代词内部存在语法/语义空位,而空位的存在为“自己”跨过人称代词,继续寻找长距离先行语提供了落脚点。另外,本文还讨论了人称代词的不对称带来的相关问题。人称代词在语法地位上的差异,不仅使得第一、二人称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在长距离约束中所产生的阻断效应中出现了不对称,同时还导致人称代词在其他结构中表现出一系列的不对称现象,例如存现结构、修饰结构、量化结构和动词省略结构。第一、二人称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在“自己”长距离约束中所产生的阻断效应中出现的不对称只是这一系列不对称现象中的一个代表。第一、二人称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间的一系列不对称现象都是由这两类人称代词的不同句法和语义地位所决定的。(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4-04-15)

杨艳琴[5](2014)在《二语习得中代词和反身代词不对称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代词和反身代词的不对称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借鉴Esther Ruigendijk等人(2010)的研究,以中国初、中、高叁个水平阶段共186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图片选择法和图片描述法对二语习得过程中英语代词和反身代词的理解和产出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用SPSS17.0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本文基于普遍语法和迁移理论,用优选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Chomsky约束理论中A原则和B原则是两个互补原则(Chomsky,1981),A原则规定反身代词在管辖域内受到约束,B原则规定代词在管辖域内不受约束。由于约束理论属于先天内在语法(Chomsky1981),因此理论上讲,代词和反身代词应该从早期同时被掌握。但是,国外众多研究却发现,一语习得中存在代词和反身代词习得的不对称,对代词的理解通常会晚于反身代词。国内二语习得研究通常只关注对A原则和反身代词的习得,因为其涉及到参数重设,对B原则和代词习得的研究罕见,因普遍认为其不涉及参数重设,而把代词和反身代词习得结合起来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借鉴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对中国学生二语习得中对代词和反身代词的习得是否对称进行研究,并用优选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文将通过分析英汉两语言中对代词和反身代词习得优选过程中所受的不同约束来解释其二语习得的结果。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代词的理解和产出的不对称?(2)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反身代词的理解和产出的不对称?(3)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代词和反身代词习得的不对称?若存在不对称,那与一语习得中的情况是否相同?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发现:(1)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代词理解和产出的不对称,产出先于理解;(2)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反身代词理解和产出的不对称,产出先于理解;(3)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代词和反身代词习得的不对称,对代词的理解和产出都早于反身代词。后两点发现与一语习得不对称研究中的发现大有不同。本文在优选论的框架内对上述叁个发现进行解释。认为中国学生对英语代词和反身代词的习得情况主要是因为汉语中代词和反身代词所受制约排名向英语习得发生了迁移所致,而英语代词和反身代词的不同制约关系也是中国学生英语代词和反身代词之间不对称的原因。本文对二语习得中代词和反身代词习得的研究是对国内不对称研究的实证补充,也是对优选理论的验证,希望对二语习得研究及二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而优选论中的这种思想是否能够用于解释二语习得中的其他很多现象(如中国学生为何在she和he之间有选择误差等)、中国学生二语习得中的这种不对称是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代词和反身代词在句法中的位置)等问题还都有待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4-01-13)

周艳丽[6](2013)在《汉语对称表达方式研究——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表达对称的方式丰富多样,显示出汉语强大的表达力。第二人称代词是其中的一种。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符合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叁个时期的着作《世说新语》、《水浒传》、《茶馆》等为语言材料,对汉语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的方式进行历时研究,可以发现:第二人称代词在对称表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化传承"优胜劣汰"及语言内部发展等原因,从古到今,用来表达对称的第二人称代词数目呈递减趋势,最后定位于第二人称代词"你"。(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管继梅[7](2010)在《人称代词用法的对称词的日汉对比研究——以家庭成员之外的会话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中表示人称代词的对称词与汉语中的对称词(第二人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日语中表示人称代词的对称词远远多于汉语中的对称词,而把这些对称词译成汉语时却少不了"你"或"您"。(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35期)

颜丽[8](2007)在《《说苑》对称代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汉代重要典籍《说苑》对称代词的定量定性分析,认为“汝”是最主要的对称代词,功能较为完备,主要做主语、宾语;“女”用例为仿古;“尔”主要做定语;“若”初现衰微;“而”代词用例仍旧很少。(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李小平[9](2006)在《《世说新语》对称代词“尔、汝”及对称礼貌式称谓——兼论对称代词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世说新语》对称代词“尔、汝”及对称敬词“卿、君”等考察,并结合对称代词在《尚书》、《诗经》、《论语》、《左传》等文献中出现的数量和指称对象的变化,我们发现:“尔、汝”,战国以前称及尊长卑幼皆可,自战国始,“尔、汝”只能用于尊长对卑幼,魏晋六朝则更为讲究,“你”取代“尔、汝”之后,这种用法也承袭下来;秦汉常用的对称代词“女(汝)、尔、乃、而、若”等,魏晋六朝时期基本以“尔、汝”为主;与上古相比,魏晋时期对称敬词数量更多,使用更普遍,且大多具有指称的专一性。(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06年05期)

黎平[10](2005)在《《南齐书》中对称代词的语体层次》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齐书》中对称代词系统错综复杂,通过离析它们的语体层次,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其实是不同的语体层次相互影响、迭加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对称代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主要分析、阐述了二语习得中代词、反身代词不对称的存在性。基于约束理论原则B下研究了英语代词的二语习得,从母语迁移、句子处理和结构平行性等理论角度对学习者二语习得中单子句中存在代词解读问题作了解释。以优选论思路解释二语习得中反身代词在约束特性上的差异,研究指出显着性限制在英语复合反身代词约束内,比局部限制的地位要低,但是在汉语复合反身代词约束内则地位要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称代词论文参考文献

[1].郭志璞.“否定词+疑问代词+X”和“疑问代词+否定词+X”的不对称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郭雯.二语习得中代词和反身代词不对称习得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3].吴桐.关于人称代词单复数不对称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6

[4].时猛.汉语第一、二人称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的不对称与长距离约束中的阻断效应[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5].杨艳琴.二语习得中代词和反身代词不对称习得研究[D].宁波大学.2014

[6].周艳丽.汉语对称表达方式研究——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

[7].管继梅.人称代词用法的对称词的日汉对比研究——以家庭成员之外的会话为中心[J].科技信息.2010

[8].颜丽.《说苑》对称代词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

[9].李小平.《世说新语》对称代词“尔、汝”及对称礼貌式称谓——兼论对称代词的发展[J].云梦学刊.2006

[10].黎平.《南齐书》中对称代词的语体层次[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

标签:;  ;  ;  ;  

对称代词论文-郭志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