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粮食总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并基本上形成5亿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效益比较低,粮食产业链短,粮食加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差,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高的粮食加工产品在食物市场上占的比重小,支撑粮食产业稳定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服务功能提升缓慢,加之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弱,1978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产业一直在波动中发展,粮食产量和价格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生产及供给进入相对过剩时期,但粮食增产并没有带来粮食种植收益的增加。相反,由于粮食价格相对下降,1998年后持续5年间粮农收入徘徊不前,其中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游平原的粮食主持产区这种状况表现得尤为突出。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及商品粮供给的核心地区,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效益及粮农的收入变化状况直接影响粮农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进而对国家宏观粮食供求格局乃至粮食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从发展趋势分析和判断,在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逐步提高背景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导致市场对粮食尤其是粮食转化、加工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进而导致国家粮食市场供求紧运行格局及粮食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经验表明,财政支持作为重要公共政策手段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对提高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增加粮农收入,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有效运用财政支持政策,以粮食主产区为财政投资支持载体和重点实施区域,探索进一步稳定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确保提高主产区粮食产业体系的效益和稳定增加粮农的收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过程中在战略定位上、制度安排上、政策设计上必须破解的难题。针对粮食主产区的发展,我国政府虽然以取消农业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这些政策在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特别是在保障近四年粮食产量持续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判断,我国现行的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财政政策设计及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现行政策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尚不尽合理,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问题。同时,现行财政政策体系中,有的政策和手段需要依据WTO规则及我国政府在加入WTO过程中所做出的承诺,特别是其中的“绿箱”规则和“黄箱”规则及相关承诺,进行调整和完善。基于上述背景分析和认识,本文选择以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投资模式为研究主题,主要目标是在探索主产区粮食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基础上,评价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主要政策及政策效果,并在市场经济及开放粮食贸易条件下,寻找和建立满足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利益和目标、符合国际惯例及WTO规则的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发展的财政投资模式。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财政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投资方面的成功经验,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为主的研究方法,在对河南省安阳、汤阴、滑县、夏邑、民权、永城、虞城、汝南、平舆、新蔡等10县(市)调查财政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从微观组织运行、中观分工协作和宏观调节控制三个不同的层面,实证分析了建国以来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投资模式演变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财政投资对不同粮食产业组织的作用规律与绩效、财政资金在粮食生产及其相关产业之间分配的规律和配置模式、财政支持不同粮食主产区发展的投资变动规律以及主产区粮食产量增长与投资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按照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粮食产业结构转换、粮食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设计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投资模式和促进粮食主产区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按照逻辑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规划为:论文第一章为导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定位和理论、实践意义,并在综述、评价、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定本文研究方案。论文第二章为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围绕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发展投资模式研究内在逻辑,界定粮食主产区内涵与外延、财政支持的定义及其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根据论文研究设计方案,将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及分工、协作关系中重要的区域经济体系,从粮食产业组织、粮食产业结构和粮食产业布局等方面,确立本文的分析视角。论文第三章为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在世界范围内考察和分析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历史背景、投资模式、经济政策,揭示其中的共同规律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对研究财政支持中国粮食主产区发展投资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按照美国、澳大利亚等农业资源丰富国家,欧盟国家、日本等农业资源稀缺国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三种类,研究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动态过程及规律。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城市化工程中,无论是农业资源丰富的粮食生产及出口贸易大国,还是农业资源稀缺的粮食进口贸易国家,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财政政策都具有战略性、持续稳定性和保护性等特征;重视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注重提高和保护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及粮食产业竞争力,是世界各国政府公共服务及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随着国际粮食市场格局及竞争势态的变化,世界各国在保持粮食主产区公共服务及财政支持政策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高度重视财政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以便适应粮食产业竞争国际化背景下的相关国际惯例和符合WTO《农业协议》中的相关规则;世界各国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财政政策既较为广泛,涉及到粮食产前、产中、产后领域的主要环节,同时又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保护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体系完善以及粮食质量及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建设与管理等方面。论文第四章为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及其政策效果分析。从粮食生产和粮农收入角度,实证分析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揭示出主要财政政策效果以及存在问题,为本文设计研究中长期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投资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财政农业总支出对主产区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粮农收入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较大的效率损失,主产区财政农业支持结构还需要不断调整,财政政策也需要进行完善,即应该以粮食产业为支持对象,以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粮食产业结构转换和粮食产业布局优化为财政政策嵌入的突破口,设计并逐步形成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长效机制。论文第五章为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投资模式分析。主要运用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针对粮食生产者及其相关产业组织的行为特征和经济功能,从建立以农户为基础的粮食生产体系和以粮食企业为龙头的粮食经营加工体系角度,研究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规律。研究发现,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应该以粮食产业微观经济组织为投资对象,但同时要注意加以区别其特征和给予分类支持,其中随着粮食市场专业化组织的成长,各种形式的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在主产区粮食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凸显,应该纳入财政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另外,在支持方式方面,政府可针对粮农、粮农专业组织、粮食龙头企业的特征及其在粮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选择税收优惠、直接投资、有偿无偿相结合、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论文第六章为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结构转换投资模式分析。从资金供给的角度,分析财政支持对主产区粮食产业结构转换及产业高度化的影响机理,其中第一层次主要分析财政支持对粮食生产结构(即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第二层次主要分析财政支持对粮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即粮食生产、粮食加工以及粮食及其加工产品运销等服务业之间比例关系转换)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结构转换方面的投资应该以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提升粮食主导产业竞争力、引导粮食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投资支持方向,应该以支持提升粮食加工业的竞争力为投资支持重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建立了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结构转换的投资模式。论文第七章为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布局优化投资模式分析。运用区域比较分析为主的方法,从历史动态角度考察粮食主产区及其支持政策的变迁历程,探索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布局变化、优化的原则及规律。针对主产区粮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小规模经营和远距离大规模运销等不经济问题,以优势主产区和战略储备区作为投资重点,围绕优势主产区、潜力提升区、稳固发展区、战略储备区四种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出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布局优化的投资模式。论文第八章为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对策建议。以政府投资行为分析为主线,在对改革以来财政政策变化趋势与特征,以及政府调控行为倾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长期优化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投资模式的对策与建议。总括全文,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形成了符合现代农业区域特征及开发规律的粮食主产区财政投资理论模式,即财政投资支持的政策目标、投资原则与方向、重点投资支持领域和配套措施,并结合我国粮食市场格局变化、财政支农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围绕财政投资机制创新以及投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等关键问题,提出以促进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粮食产业结构转换、粮食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内容的三种粮食主产区财政投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