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与“质”相并重的中国画教育研究

“势”与“质”相并重的中国画教育研究

论文题目: “势”与“质”相并重的中国画教育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 王葱葱

导师: 杜巽

关键词: 视觉冲击力,笔墨文化,读图,中国画教育

文献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势与质分别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但在画论中将二者相提并论最早见于《山水节要》的“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远观取势,近观取质”本义是一种取材观照的创作方法,它是建立在传统“流观”的哲学基础上,体现了心的能动性,强调势与质的不可分离。“势”与“质”各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二者对画面意境和气韵的生成至关重要。“势”与“质”相并重的理论对古典中国画创作起到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而且在当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其引用至当代中国画创作、审美、评价领域,是针对上述领域中某些弊端。当代中国画领域存在着两种值得商榷的审美倾向:一是重笔墨本体性审美,二是重绘画视觉审美。笔者认为正确把握势与质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有助于协调以上两种审美倾向,同时也有助于协调中国画中的民族性与当代性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倡势与质的统一,关键在于注重传统笔墨文化的表达,增强画面的视觉张力和图像的表现性,重现中国画图像的独特魅力。将“势”与“质”相并重的理论落实到中国画教育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本文针对中国画的现状提出了有关中国画教育的几点具体建议:在观念上要树立“势”与“质”相并重的教学观念,只注重“势”或只注重“质”的教育都是片面的。在实践上要积极探索“势”与“质”相并重的教学模式,即将“流观”式的观察方法引入教学;建构主体化内省和客体化外塑相结合的教学机制;运用高处起步的整体性教学和阶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优秀的人文精神传统渗透到中国画教学中,用以提高笔墨文化之质;创生式艺术教育方式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应用是达到个性创新之势的有效途径。在评价上要坚持“势"与“质”相并重的评价原则,提出了建构符合当代中国画特点的本土批评话语的必要性;在图像时代,坚持视读并重的审美评价;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审美批评的技能——读图的方法;而后,才能分清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主动追求一种高级审美愉悦。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理论和意义

第一节 “远观取其势,近观取其质”提出

第二节 “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势”和“质”的本义、特征与对“远观”、“近观”的重视

二、“势”与“质”的关系

三、“势”与笔墨之“质”的关系

四、质之不存,势亦不存

第三节 “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理论的实践与哲学依据

一、实践依据

二、哲学依据

第四节 “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理论对山水画创作的意义

一、“势”与“质”理论对传统山水造境的影响

二、“势”与“质”理论在创作和审美方面的当代意义

第二章 “远观其势,近观其质”对现代审美品评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画传统品评标准的分析

一、从尚势走向尚意

二、“势”在明清绘画中的逐渐失落

三、对“品”的分析及其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在现代语境中对“视觉冲击力”的分析

一、图像时代的到来

二、时代审美倾向—重视觉审美新时尚的分析

第三节 “势”与“质”在新时代的新解

一、从取材观照的创作方法向审美批评领域转变

二、“势”与“质”体现了创生观

第四节 “远观其势,近观其质”丰富了中国画审美评价标准

一、当代中国画的审美评价标准趋向

二、南北风格的初步分析

三、“远观其势,近观其质”丰富了中国画评价标准

第三章 :“势”与“质”相并重的理论对中国画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树立“势”与“质”相并重的教学观念

一、重“势”的教育

二、重“质”的教育

三、坚持“势”与“质”相并重的教学观念

第二节 积极探索“势”与“质”相并重的教学实践

一、将“流观”式的观察方法引入教学

二、建构主体化内省和客体化外塑相结合的教学机制

三、运用高处起步的整体性教学和阶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四、笔墨文化之质与人文精神传统

五、创新之势与创生式艺术教育方式

第三节 坚持“势”与“质”相并重的评价原则

一、建构符合本土绘画特色的批评话语

二、视读并重的评价原则

三、读图的方法

四、分清高级审美愉悦和一般审美快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期间论文发表及其它学术成果

发布时间: 2013-06-25

参考文献

  • [1].美人依旧[D]. 尤琳捷.湖南师范大学2018
  • [2].材料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研究[D]. 郑玉秀.燕山大学2018
  • [3].浅析现当代中国画新材料技法的应用[D]. 姜荣庆.山东艺术学院2015
  • [4].当代中国画的装饰性[D]. 高明月.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 [5].浅析构成艺术对当代中国画创新的影响[D]. 彭浪.西安美术学院2013
  • [6].艺术程式化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研究[D]. 钱亚兰.湘潭大学2016
  • [7].瓷章新韵——浅谈当代中国画名家画瓷对景德镇瓷器艺术的积极意义[D]. 曲杨.曲阜师范大学2011
  • [8].当代中国画画荷技法表现研究[D]. 杨翔凤.西南大学2007
  • [9].现当代中国画满构图研究[D]. 马爱迪.陕西师范大学2015
  • [10].试论当代中国画中综合材料的介入[D]. 张小军.西北师范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论“势”在中国画中的作用[D]. 龚丽娜.南京艺术学院2013
  • [2].论中国画线条之“势”[D]. 朱梅.安徽师范大学2012
  • [3].中国山水画中的势与质[D]. 张世博.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 [4].对中国画教学中文化教育缺失的思考[D]. 袁锟.陕西师范大学2011
  • [5].论中国画的势[D]. 王景艳.辽宁师范大学2009
  • [6].中国画论中“势”观念研究[D]. 田收.南京艺术学院2008
  • [7].再论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D]. 蒋乐志.山东师范大学2008
  • [8].关于中国画教学的历史回顾和现状思考[D]. 鹿咏.安徽大学2007
  • [9].我谈中国画教学[D]. 陈思.东北师范大学2006
  • [10].现代中国画教育与传统中国画教育的比较研究[D]. 戴红梅.浙江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势”与“质”相并重的中国画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