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科路由扩展IP/MPLS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孙万斌[1](2021)在《天网中虚拟网络功能服务链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天地一体化网络是我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战略利益扩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卫星网络具有拓扑复杂,链路动态变化,资源稀缺,处理能力有限等特点。因此,如何优化网络资源分配,减少资源消耗,对于降低卫星网络的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是当前非常具有革命性的网络技术,共同推动着网络架构和网络业务模型的革新。服务功能链(Service Function Chain,SFC)是一组按照特定顺序执行的网络功能。借助SFC,运营商可以灵活地为各类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分段路由(Segment Routing,SR)是由思科提出的一种易于扩展,兼容性强的源路由技术。借助以上新兴技术,针对天地一体化网络中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卫星网络的SFC路由和虚拟网络功能(Virtual Network Function,VNF)部署问题,本文将路由和资源分配进行联合考虑,通过VNF动态部署和调度完成SFC路由。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提出了一种启发式VNF动态部署算法。本文综合考虑了LEO网络的带宽、LEO卫星的计算资源、VNF的分配代价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以最大化可满足的服务请求数量和最小化VNF的部署数量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的VNF动态部署算法。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提高服务成功率和减少VNF部署数量方面有一定效果,对节点资源的利用率也有所提高。2.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负载的VNF动态释放算法。过度冗余的VNF不仅不会带来更多的收益,反而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大大降低VNF的利用率,增加软件许可成本,卫星节点的能耗等。本算法能对网络中空闲的VNF进行释放,回收节点的计算资源,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卫星节点的能耗。3.实现了一个基于分段路由的仿真系统。本系统以SDN网络架构为核心,以分段路由作为数据转发平面来实现SFC路由。这是一种数据传输与控制分离的网络功能分层模型。在控制平面,它通过SDN的全局感知能力,根据服务请求的SFC序列完成VNF的动态部署和路由,计算转发路径并下发标签栈。在数据转发平面,它通过分段路由的方式来引导数据包的转发,减少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交互。
王嘉楠[2](2021)在《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通信网络飞速发展的现状对数据中心的网络质量、运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骨干网使用的VPLS技术将网络全连接,这样的方式存在消耗网络资源、容易引起ARP洪泛的缺陷,后续的演进中提出了将MAC学习迁移到控制层、使用BGP通告对端的EVPN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升网络性能。NP芯片使用微码编程,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和高效的计算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转发层要求,所以采用NP芯片与CPU共同参与MAC学习的方案实现MPLS EVPN的底层驱动。本论文的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介绍了MPLS EVPN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重点对MPLS特性和L2/L3VPN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讲解。(2)针对NP芯片的特点和网络需求,设计了NP芯片L2 VPN和L3 VPN业务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的通用处理流程。首先提出上行方向业务转发的设计方案,重点描述了业务转发的具体流程和设计思路,接着提出下行方向业务转发模型,重点阐述了其设计思想和细节处理。(3)设计了EVPN业务处理流程,包括MAC地址学习/转发、EVPN桥接等。定义MAC表、转发表、老化表等表项,引入了阻塞信息、老化机制、Flush机制完成MAC地址学习,复用二层业务流程实现转发。(4)初步形成了EVPN叠加SRv6隧道的转发方案。(5)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了功能测试,并且分析了测试结果,通过测试可以得知,本论文中的设计方案均可以实现业务流量转发的需求,方案可行且有效。应用本文中设计的方案后,性能版本中初步测试结果,源MAC学习的速率大约是1300个/秒,可以看出,高端路由器承载业务的能力得到显着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转发效率,有潜力满足未来网络的需求,也使未来EVPN的承载成为可能。
崔敏敏[3](2020)在《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企业经营需求和方法的多元化,寻求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手段。分析企业组网应用需求及现有网络情况,从网络拓扑、通信传输、信息加密控制等角度进行优化完善和网络升级,才能更好满足企业的应用。论文对当前城域网发展、VLAN与BGP技术、VPN技术与OPTION方案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根据企业网络组建的需求,在城域网设备容量控制以及通信传输控制的基础上,对利用城域网搭建企业网络的建设难点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及构建过程中的传输效率低、通信延时大、应用安全等问题,重点讨论了网络拓扑改造、设备线路带宽容量优化、设备选型,增加安全措施等问题。在对企业网络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网络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改造,结合通信网络优化以及数据传输控制,实现了该企业网络的构建。以监控网络、内部网络构造、外部网络接入为核心,实现了外网访问、文件传输、视频监控等主要功能,结合城域网的网络特性,在优化通信传输以及网络控制的基础上,对交换机的参数、电信传输线路容量、网络安全配置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现了企业网络优化改造实践应用效果的提升。经过网络实际运行验证,达到了网络改造要求。
张武阳[4](2020)在《某地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提速降费”,“宽带网络是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等战略目标的提出,国内各大运营商网络中宽带业务的高速发展,同时还伴随着语音业务的IP化、流媒体业务普及化。这些日益增加的新需求都对IP城域网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现有的网络环境和结构难以满足的。某地联通为了积极践行联通集团公司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新”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创新思维,切实把“客户感知与网络效能”双提升作为检验IP城域网维护工作质量的标尺,对IP城域网进行全面梳理并做出精准的优化设计与改造,使其能够达到业务多样化、网络层次化、接入差异化的目标。本文主要就某地联通IP城域网的优化进行探讨研究,首先对现网的结构及现有业务进行了分析与介绍,重点对承载用户较多的YH81局的现状进行了单独分析,接着对各种组网拓扑发展趋势的优缺点和实现难易度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然后结合了某地联通的城域网现有问题,提出了最适合的优化方案,包括简化拓扑结构、采用IP边缘节点(Broadband Network Gateway,BNG)组网方案、引入采用LOOPBACK接口的新用户验证机制、均衡设备负载、增加控制层设备的双机备份等具体方案,并对未来IP城域网可能的发展方向做了技术验证测试及部署,其中包括虚拟BNG技术测试和IPv6在IP城域网中的通达性测试。优化后,对维护上的成本降低、割接影响时长减少、设备负载的均衡化、中继链路告警次数、OLT退服次数、宽带测速合格率等各方面参数都进行了跟踪与测试。对比优化前的数据,验证了某地联通IP城域网优化方案已达到了提升网络效能和提高用户感知的目的。
张宝霞[5](2020)在《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宁东矿区(以下简称矿区)拥有厂矿及衍生单位40余个,地理位置分散且分布广阔,矿区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受外界环境及施工等因素影响日趋显着,近几年矿区大量新业务和安全监测应用系统全趋向于IP以太网方向,原有IP以太网采用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光纤直驱模式进行传输,通信线网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网络数据虽可高效传输,但业务不受保护,各类施工导致光缆中断次数连年攀升,网络中断现象频繁发生,管理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光纤直驱的传输模式已难以适应矿区通信发展对IP以太网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构建企业自愈网势在必行。针对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提出利用MSTP技术对矿区早期已建设形成的面向电路交换的传统SDH(同步数字体系)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构建MSTP自愈网,保证矿区传统业务(如TDM、PSTN语音等)的同时支持IP以太网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论文给出了 MSTP和自愈网技术发展及现状,着重分析了 MSTP中级联、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控制、GFP通用成帧协议、MPLS等关键技术,对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进行了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矿区基于MSTP的自愈网建设方案,通过实践,解决了矿区通信网络传输不安全、不可靠、不稳定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矿区各单位IP以太网、视频会议、语音等多种业务接入、处理、传送和一体化管理,便于维护且节约了投资。通过本文的研究、实验和结果应用表明,基于SDH的MSTP技术优良的环保护机制、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灵活的多业务接入功能、智能的在线性能监测功能大幅提升了矿区通信网络系统传输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在复杂的多业务网络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验证了对通信网络传输系统改造升级的可行性。
Phommasan Bounpasong[6](2020)在《基于Python的网络系统自动化配置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网络系统的设备数量增加,网络系统部署工作量和难度越来越大。运维人员和现场网络配置人员在配置过程中,经常需要做一些重复性的配置工作。传统的网络配置一般需要接口配置、相应链路速度以及网络协议等。在小型网络中,这种情况可以简单容易的实现且基本不会发生错误,一旦发生错误也可较高效的对问题做到解决。但在大型网络中,这显然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本文在原有Python技术支持下提出了一种基于Python的网络系统自动化的配置方案。利用Enna工具和Python脚本结合的新方法,减小传统网络带来的弊端,并将自动化网络重新配置。建立单个设备和多个设备的Enna模型,对不同的模块进行规划、构建和测试,将读取模块,应用模块和验证模块集成到一个系统中,所有模块构建后对Enna进行测试、审查,并最终部署。Enna模型总体的运行过程首先读取输入,在初始网络状态上应用新的配置,从而形成一个初始网络状态,然后验证初始网络状态,如果验证正确,使用初步的网络状态作为输出;如果验证失败,返回修改输入。对简单和复杂的网络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与实现。从读取模块,应用模块和验证模块三个方面分别实现单个设备和多个设备的功能需求。读取模块使用预先配置好的内联管理接口的单个虚拟设备建立远程访问。应用模块接收的读取模块的数据作为输入,利用pyIOSXR函数IOSXR解决合并配置问题,简化了将配置从文件加载到设备的过程。验证模块采用ping命令进行设备间的接口通信验证。最后,将子模块整合实现整个系统。搭建实验平台测试Enna的关键结果。对结果进行测试和验证,论述了整个网络自动化实现的过程,首先,利用一个路由器到五个路由器的设备分布,对一个协议IS-IS的配置和验证时间进行测试评估,然后,在类似的计算条件下,运行IS-IS和MPLS两种协议评估。最后,在三种协议(IS-IS、MPLS和BGP)参与的拓扑上进行评估。从手动和自动的配置过程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与手工配置相比,自动化配置和验证流程在成本和效率方面更有优势。最后,从网络自动配置化的现存问题,基于Python的网络自动化配置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对目前论文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刘睿[7](2020)在《面向5G的L3VPN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迄今为止,第四代移动通信4G已基本满足用户大部分通信及娱乐需求。未来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移动通信技术又将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为满足由此带来的爆炸性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运而生。相比于4G移动通信技术关注单点技术突破,5G移动通信不仅关注为用户提供更大带宽,更低时延,更高可靠性的智能灵活、高效开放的移动通信网络,更多关注多种技术深度融合及网络架构的革新。目前,随着国内5G通信全面商用的推进,各大运营商纷纷提出针对5G的解决方案,基于此设备制造商推出支持5G的PTN设备。本文基于中国移动提出的全新切片分组网SPN传输网体制,提出一种处于切片分组层的用于组建客户专线业务的L3VPN技术的设计模型,重点研究L3VPN在业务转发层面实现原理及L3VPN中关键技术。本文主要研究的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5G通信国内外发展趋势,分析5G通信的业务和技术需求及5G通信面临的技术挑战。分析5G通信网络架构及SPN新传输架构,阐述本文研究意义。(2)介绍SPN架构中采用的分段路由技术SR技术。此技术是一种源路由机制,继承MPLS技术的数据转发方式并在控制平面进行优化。使用IGP替代RSVP/LDP进行标签的分发,同时利用了IGP FRR实现了节点间的可靠保护,支持绑定标签,可以很好的支持异构网络的互通。将SR技术与SDN控制器结合,可以支持静态或动态配置业务,同时可以保障业务无中断。(3)基于一款支持5G的PTN设备设计一种组建虚拟专用网的L3VPN技术模型。按功能分为面向用户侧接口处理,面向网络侧接口处理及隧道处理和MAC学习等几部分,从业务转发层面出发结合API阐述L3VPN业务建立过程,并分析报文转发过程。同时分析SR技术与L3VPN技术结合的实现方式。(4)使用上述PTN设备,搭建仿真环境。验证L3VPN转发模型及L3VPN over SR模型的可实现性。
万路[8](2020)在《NG MVPN网络中mLDP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人们对于网络结构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IP组播的部署方案较为复杂,维护也较为不便。随着MPLS VPN技术发展的越来越成熟,MPLS也被应用在当前的骨干网中。同时由于组播需求的增多,mLDP协议被互联网工作任务组提出。其中,一个发送者对应多个接收者的组播应用,可以采用mLDP中的P2MP协议。该协议使用mLDP隧道转发网络流量,既提升了传输效率也简化了组播业务的部署。本文就mLDP中的P2MP协议的实现进行了研究与仿真。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相关MPLS体系,包括LDP协议。从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mLDP协议的相关内容。一是将mLDP的五个基本角色的特征分别进行总结归纳;二是从mLDP P2MP隧道的建立、删除、更新的流程对mLDP协议进行研究;第三,研究mLDP的角色转换,并建立mLDP的角色转换模型。随后本文基于NG MVPN系统框架设计了一种新的mLDP协议的实现方案,将重点放在角色的转换上从而快速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当网络环境出现变化时,网络拓扑也可能发生变化,节点也要相应的改变对同一事件的处理流程。根据建立的角色转换模型可以快速判断节点当前的角色,从而根据角色的特性决定处理流程如何改变。同时根据NG MVPN的特点,将mLDP协议的实现作为NG MVPN系统中已存在的LDP模块的一个组播功能实现,这样可以复用LDP模块中的大部分数据,避免了资源的不必要占用。将LDP模块分成两个子模块,子模块之间互相发送信息以达到数据共享。在实现mLDP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最后对文章提出的设计思想进行仿真验证。测试结果表明mLDP P2MP组播功能可正常使用,mLDP会话可以成功创建及删除,各节点角色判断均正确,隧道可正常建立。同时,当网络拓扑变化时,节点可根据角色转换模型正确转换角色,从而对事件作出正确的处理。
党浩[9](2020)在《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与节点设计》文中指出互联网最初的OSPF和BGP等Internet路由协议主要被设计来提供端到端的“尽力而为”服务,这些协议通过利用分布式的自治协议提供到达目的子网的单一路径。然而互联网流量的指数式增长与越来越广泛的服务场景使得上层应用对底层网络链路带宽、端到端时延、可靠性等指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持续向上层提供服务,运营商不断的部署新的网络设备,铺设更高速度的底层链路。传统的路由协议已无法充分利用规模越来越大的网络结构,同时也难以向上层业务提供灵活的传输服务。多路径传输为底层网络传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充分利用了单个链路上的空间和时间复用能力,可以作为带宽聚合、最小化端到端时延、提高鲁棒性等网络功能的实现技术手段。由于路由设备的多网卡接口实现,自治系统ISP的多宿主机部署方式,使得Internet拓扑天然具有多路径的特性,因而在现有网络中实现多路径传输是可行的。从微观时间角度观察,网络中的报文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有突发性的“火车式行为”,即Flowlet现象。本文提出了以Flowlet为传输单位的多路径路由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第一,利用Flowlet之间的时间差,抵消了多路径传输时不同路径之间的延时差,从而解决了多路径传输中的报文乱序问题。第二,通过在IP报文TTL字段嵌入标签信息,能够在现有IP网络中实现多路径路由系统且不影响原来的路由方式。第三,设计并实现了微流标签转发系统,使用源路由、标签转发、触发更新等技术解决了多路径传输中的路由控制、时钟同步、控制信息分发与更新等问题,在兼容现有网络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套灵活的多路径路由系统。通过对系统的测试验证了该多路径路由系统在提高网络带宽、抵抗链路波动、故障规避、降低报文乱序率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祝豪[10](2020)在《基于IP承载网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认为随着LTE、5G业务以及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已经和人类密不可分,时刻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随着不同种类的通信业务和广大用户的需求如雨后春笋般到来,传统的语音业务所占业务比例越来越小,数据业务逐步成为主流。因此数据流量的高速发展给运营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对移动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IP化承载网络可以承载丰富的业务,并且有强大的带宽扩展能力以及卓越的业务保障能力,因此成为目前运营商传输网络演进的主线和运营商传输网络的最佳选择。随着传输网络的发展,IP化承载技术慢慢的取代了SDH/MSTP技术。基于IP报文的三层转发体系的IPRAN技术崭露头角,成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首选IP承载网络。论文首先对IPRAN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以及常用设备做出介绍,归纳了目前IP承载网络的整体思路。然后从物理拓扑、IP地址、网络协议等各个层面进行网络设计,并用华为ENSP软件搭建并测试IPRAN网络,其次结合西宁电信IPRAN的现网情况,提出两套整改方案,方案一是为了网络安全,提高成环率操作方案,方案二是随着5G技术的引入,对现网IPRAN进行设备整改替换操作,实现了网络大带宽,低延迟的特点。最后结合SDN技术和OTN技术对IPRAN的发展做了简单的预测。
二、思科路由扩展IP/MPLS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科路由扩展IP/MPLS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天网中虚拟网络功能服务链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天地一体化网络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原理 |
2.1 软件定义网络概述 |
2.2 分段路由概述 |
2.2.1 MPLS概述 |
2.2.2 分段路由及其架构 |
2.2.3 分段路由与SDN的结合 |
2.3 网络功能虚拟化概述 |
2.4 服务功能链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网中的 VNF 动态部署和路由研究 |
3.1 天网中VNF动态部署和路由的相关研究工作 |
3.2 系统模型 |
3.2.1 系统描述 |
3.2.2 系统建模 |
3.3 天网VNF动态部署算法设计与分析 |
3.3.1 基于最大匹配的VNF动态部署算法设计 |
3.3.2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4 天网中VNF动态释放算法设计与分析 |
3.4.1 VNF动态释放算法设计 |
3.4.2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5 算法性能评测 |
3.5.1 参数设置 |
3.5.2 VNF动态部署算法性能分析 |
3.5.3 VNF动态释放算法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段路由的仿真系统实现 |
4.1 引言 |
4.2 系统总体方案 |
4.2.1 系统概述 |
4.2.2 系统架构 |
4.3 系统实现 |
4.3.1 SDN控制器介绍 |
4.3.2 SFC路径规划模块 |
4.3.3 SR标签管理模块 |
4.3.4 SR标签下发模块 |
4.3.5 实验环境 |
4.4 系统测试与验证 |
4.5 系统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概况 |
1.2.2 国内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MPLS EVPN相关技术介绍 |
2.1 BGP协议 |
2.1.1 BGP-4 协议 |
2.1.2 MP-BGP协议 |
2.2 MPLS VPN技术 |
2.2.1 MPLS特性 |
2.2.2 MPLS L2VPN |
2.2.3 BGP/MPLS IP VPN |
2.3 EVPN基本原理 |
2.3.1 EVPN概述 |
2.3.2 控制层面 |
2.3.3 转发层面 |
2.3.4 功能与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MPLS基本业务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3.1 设备功能 |
3.2 Fosv5 软件平台构架 |
3.3 NP芯片介绍 |
3.3.1 子系统和数据路径 |
3.3.2 相关表项和引擎 |
3.4 通用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3.4.1 Ingress通用流程 |
3.4.2 Egress通用流程 |
3.4.3 保护倒换 |
3.5 L2VPN业务转发的微码设计 |
3.5.1 VPWS |
3.5.2 VPLS |
3.6 L3VPN业务转发的微码设计 |
3.7 MPLS VPN业务转发的实现 |
3.7.1 L2VPN测试与分析 |
3.7.2 L3VPN测试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MPLS EVPN业务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4.1 NP芯片预处理的设计与实现 |
4.2 MAC地址学习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4.2.1 预处理流程 |
4.2.2 MAC学习流程 |
4.2.3 学习报文上送 |
4.3 MAC老化流程 |
4.3.1 Aging机制 |
4.3.2 Flush机制 |
4.4 桥接业务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4.4.1 桥接原理 |
4.4.2 EVPN的桥接 |
4.5 加锁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4.6 普通业务的 MAC 处理与MPLS EVPN的 MAC 处理 |
4.7 测试与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EVPN叠加SRv6 隧道 |
5.1 SRv6 背景介绍 |
5.2 SRv6 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
5.2.1 SRv6 原理 |
5.2.2 流程设计 |
5.3 EVPN over SRv6 的微码设计 |
5.4 实验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3)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 |
1.2 城域网MPLS VPN的应用与发展 |
1.2.1 城域网MPLS VPN的实际应用 |
1.2.2 城域网MPLS VPN的发展与优势 |
1.3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基础概念与技术 |
2.1 城域网概述 |
2.1.1 城域网的概念 |
2.1.2 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
2.2 VLAN技术 |
2.2.1 VLAN的概念 |
2.2.2 VLAN的划分方式 |
2.2.3 VLAN的帧格式 |
2.2.4 VLAN链路类型 |
2.3 BGP技术 |
2.3.1 BGP协议 |
2.3.2 BGP宣告原则 |
2.3.3 BGP的路由反射 |
2.3.4 MP-BGP协议 |
2.4 MPLS相关技术 |
2.4.1 MPLS技术 |
2.4.2 VPN技术 |
2.4.3 城域网下MPLS VPN技术 |
2.5 跨域MPLS-VPN技术 |
2.5.1 跨域MPLS-VPN概述 |
2.5.2 跨域MPLS-VPN种类 |
第三章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设计 |
3.1 企业网络现状介绍 |
3.2 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需求分析 |
3.2.1 存在问题 |
3.2.2 建设目标 |
3.3 总体方案设计策略 |
3.3.1 网络复用 |
3.3.2 业务隔离 |
3.3.3 提高扩展性 |
3.4 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总体方案设计 |
3.4.1 城域网络现状介绍 |
3.4.2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组网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实现 |
4.1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构建 |
4.1.1 创建VRF实例 |
4.1.2 MPLS VPN的实现 |
4.1.3 BGP路由(MP-BGP的路由反射) |
4.1.4 终端的IP地址和VLAN的规划 |
4.2 企业数据业务内网通讯的优化 |
4.2.1 同地市数据业务通讯 |
4.2.2 跨地市数据业务通讯 |
4.3 企业视频监控服务的实现 |
4.3.1 同地市视频监控业务访问 |
4.3.2 跨地市视频监控业务访问 |
4.4 企业统一外网出口的实现 |
4.4.1 同地市统一外网实现方式 |
4.4.2 跨地市统一外网实现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某地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2 S市联通IP城域网网络结构及现有业务分析 |
2.1 S市联通IP城域网网络结构概要 |
2.1.1 S市联通IP城域网网络结构 |
2.1.2 S市联通IP城域网现有业务介绍 |
2.2 S市联通IP城域网现网分析 |
2.2.1 S市联通IP城域网组网结构 |
2.2.2 S市联通运维痛点分析 |
2.2.3 S市联通YH81局现状分析 |
2.3 S市联通IP城域网方案规划分析 |
2.3.1 S市联通IP城域网控制层规划分析 |
2.3.2 S市联通IP城域网汇聚层规划分析 |
2.4 IP城域网的组网趋势 |
2.4.1 大V型组网 |
2.4.2 OLT单挂SW组网 |
2.4.3 小V型组网 |
2.4.4 OTL单挂BNG组网 |
2.5 本章小结 |
3 S市联通IP城域网优化设计 |
3.1 S市联通IP城域网现有问题分析 |
3.1.1 中继链路预警 |
3.1.2 OLT退服情况 |
3.1.3 宽带测速合格率 |
3.2 IP城域网优化方案设计 |
3.2.1 IP城域网拓扑结构改变 |
3.2.2 改善用户认证方式 |
3.2.3 低负荷设备改造方案 |
3.2.4 原有部分高负荷设备分流方案 |
3.2.5 部分新设MSE设备建设方案 |
3.2.6 控制层设备双机备份 |
3.2.7 部分SW设备梳理 |
3.2.8 老旧设备升级换代 |
3.2.9 QoS部署 |
3.2.10 网络安全 |
3.3 未来城域网优化方向探索 |
3.3.1 VBNG部署可行性分析 |
3.3.2 IP城域网与IPv6部署 |
3.4 本章小结 |
4 S市联通IP城域网优化成果实现 |
4.1 IP城域网拓扑结构改变及用户认证方式改善情况 |
4.2 低负荷设备改造成果 |
4.3 高负荷设备分流及新设MSE设备情况 |
4.4 控制层设备双机备份 |
4.5 未来城域网优化探索成果 |
4.6 总结 |
5 结论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索引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MSTP技术及自愈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MSTP的发展及现状 |
1.2.2 自愈网技术发展介绍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论文涉及到的核心技术 |
2.1 光纤传输自愈网 |
2.2 自愈网的概念 |
2.3 MSTP技术 |
2.3.1 MST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2.3.2 以太网在MSTP中的实现 |
2.3.3 MSTP中以太网实现模式 |
2.3.4 MSTP中的关键技术 |
2.3.5 MSTP的网络管理 |
2.4 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及分析 |
2.4.1 SDH工作原理 |
2.4.2 SDH自愈环分类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设计 |
3.1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优化改造的原则 |
3.2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
3.2.1 宁东矿区光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
3.2.2 宁东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现状描述 |
3.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 |
3.4 矿区MSTP网络设计 |
3.4.1 矿区MSTP网络建设依据 |
3.4.2 矿区MSTP自愈网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矿区SDH光传输系统优化及改造 |
4.1 矿区现有SDH光传输系统结构优化方案 |
4.2 骨干层设备选定 |
4.3 SDH光传输系统汇聚层配备MSTP功能 |
4.4 MSTP自愈网建设系统数据配置 |
4.4.1 两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配置 |
4.4.2 1+1线性复用段保护配置 |
4.4.3 以太网接入业务配置 |
4.5 MSTP自愈网建设 |
4.6 本章小结 |
5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
5.1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中的应用 |
5.2 MSTP在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Python的网络系统自动化配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架构 |
2 网络自动化配置关键技术 |
2.1 网络自动化配置的优缺点分析 |
2.2 远程存取技术 |
2.3 Python相关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Python的网络系统自动化配置方法的需求分析及设计 |
3.1 网络自动化配置需求分析 |
3.1.1 自动化配置工具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2 路由器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Enna自动化配置的方法分析及设计 |
3.2.1 单个设备的Enna研究分析及设计 |
3.2.2 多个设备的Enna研究分析及设计 |
3.2.3 Enna细化研究设计 |
3.3 Enna在设备中的配置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Python的网络系统自动化配置的实现 |
4.1 系统总体方案 |
4.2 读取的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单个网络设备的实现方法 |
4.2.2 多个设备的实现方法 |
4.2.3 读取模块的细化实现 |
4.3 应用模块的实现 |
4.3.1 单个设备拓扑 |
4.3.2 多个设备拓扑 |
4.4 验证模块的实现 |
4.4.1 验证单个设备拓扑的实现 |
4.4.2 验证多个设备拓扑的实现 |
4.4.3 验证模块的细化的实现 |
4.4.4 验证模块用户界面与输出实现 |
4.5 系统开发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平台介绍 |
5.2 实验结果 |
5.2.1 IS-IS测试 |
5.2.2 IS-IS与MPLS联合测试 |
5.2.3 IS-IS、BGP与MPLS综合测试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面向5G的L3VPN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5G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
1.2.2 L3VPN发展现状 |
1.3 本文内容结构 |
2 5G概述及SPN承载方案 |
2.1 5G通信概述 |
2.1.1 5G业务需求及关键技术 |
2.1.2 5G网络架构 |
2.2 SPN承载方案 |
2.2.1 SPN概述 |
2.2.2 SPN方案推进及其相关标准 |
2.2.3 SPN对 L3VPN部署需求及预期结果 |
2.3 本章总结 |
3 L3VPN原理及相关技术 |
3.1 L3VPN原理 |
3.2 MPLS技术 |
3.3 SR技术及其与MPLS技术对比 |
3.3.1 SR技术 |
3.3.2 SR技术与MPLS技术对比 |
3.4 SR隧道技术设计与实现 |
3.4.1 SR-TE隧道及SR-BE隧道设计与实现 |
3.4.2 SRv6 隧道技术设计与实现 |
3.5 L3VPN over SR设计与实现 |
3.6 SR技术保护应用场景设计与实现 |
3.6.1 LFA算法原理及概念 |
3.6.2保护场景仿真实验 |
3.7 本章总结 |
4 L3VPN组网方案设计及实现 |
4.1 PTN设备硬件设计 |
4.2 软件层次化设计 |
4.3 L3VPN转发模型 |
4.3.1 UNI-NNI业务建立流程 |
4.3.2 NNI-UNI业务建立流程 |
4.3.3 隧道处理过程 |
4.3.4 SR多层标签封装处理 |
4.3.5 MAC处理过程 |
4.4 本章总结 |
5 L3VPN组网实现和测试验证 |
5.1 L3VPN业务验证 |
5.1.1 L3VPN业务测试拓扑 |
5.1.2 L3VPN业务测试步骤 |
5.1.3 L3VPN业务测试结果 |
5.2 SR技术验证 |
5.2.1 L3VPN over SR-TP测试拓扑 |
5.2.2 L3VPN over SR-TP技术测试结果 |
5.2.3 L3VPN over SRv6-BE测试拓扑 |
5.2.4 L3VPN over SRv6-BE技术测试结果 |
5.2.5 L3VPN over SRv6-TE测试拓扑 |
5.2.6 L3VPN over SRv6-TE技术测试结果 |
5.3 时延优化验证 |
5.4 本章总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L3VPN over SR相关配置 |
(8)NG MVPN网络中mLDP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MPLS技术 |
2.1.1 MPLS的基本概念 |
2.1.2 MPLS的体系结构 |
2.1.3 MPLS的应用 |
2.2 LDP协议 |
2.2.1 发现阶段 |
2.2.2 会话建立与维护 |
2.2.3 LSP建立与维护 |
2.2.4 会话撤销 |
2.3 mLDP协议 |
2.3.1 mLDP的网络结构 |
2.3.2 mLDP相对于LDP的扩展 |
2.4 NG MVPN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3 mLDP角色转换模型研究 |
3.1 mLDP基本角色的研究 |
3.1.1 根节点 |
3.1.2 叶子节点 |
3.1.3 中间节点 |
3.1.4 Branch节点 |
3.1.5 Bud节点 |
3.2 mLDP P2MP LSP的建立、删除及更新 |
3.2.1 mLDP P2MP LSP的建立 |
3.2.2 mLDP P2MP LSP删除 |
3.2.3 mLDP P2MP LSP更新 |
3.3 mLDP角色转换模型的研究 |
4 MPLS mLDP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设计 |
4.1.1 NG MVPN框架介绍 |
4.1.2 NBASE平台框架 |
4.2 NG MVPN中LDP模块设计 |
4.2.1 RCS模块 |
4.2.2 RCP子模块 |
4.2.3 RCS与RCP模块消息交互 |
4.2.4 本地地址发布流程 |
4.3 核心数据结构 |
4.3.1 LDP数据结构概括 |
4.3.2 对数据结构的扩展 |
4.4 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RCS子模块设计 |
4.4.2 RCP子模块设计 |
5 mLDP系统的测试 |
5.1 测试环境及命令行配置 |
5.1.1 测试环境 |
5.1.2 命令行配置 |
5.2 mLDP P2MP功能测试 |
5.2.1 建立mLDP会话功能测试 |
5.2.2 叶子节点收到路由信息 |
5.2.3 Bud节点响应路由、mapping功能测试 |
5.2.4 Root节点响应mapping消息判断角色功能测试 |
5.2.5 Transit节点响应mapping消息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9)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与节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多路径路由技术 |
2.1.1 多路径路由原理 |
2.1.2 多路径路由协议 |
2.1.3 多路径路由算法 |
2.1.4 多路径路由应用 |
2.2 源路由技术 |
2.2.1 源路由原理 |
2.2.2 源路由协议 |
2.2.3 源路由应用 |
2.3 传输流量突发性研究 |
2.3.1 主机流量突发性 |
2.3.2 网络流量突发性 |
2.3.3 突发流量的利弊和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路径路由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设计需求 |
3.2 多路径路由系统设计思想 |
3.2.1 微流多路径 |
3.2.2 路径控制 |
3.2.3 网关源路由 |
3.2.4 节点转发 |
3.3 路径控制设计与实现 |
3.3.1 传输信息分类 |
3.3.2 报文类型控制 |
3.3.3 控制信息分发与更新 |
3.3.4 路径逻辑抽象 |
3.3.5 多路径计算 |
3.4 控制报文设计与实现 |
3.4.1 控制报文结构 |
3.4.2 控制报文内容 |
3.4.3 控制报文处理 |
3.5 数据报文设计与实现 |
3.5.1 数据报文结构 |
3.5.2 数据报文处理 |
3.6 系统部署 |
3.6.1 独立部署 |
3.6.2 混合部署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由节点设计与实现 |
4.1 基础技术介绍 |
4.1.1 抓包工具libpcap |
4.1.2 发包工具libnet |
4.1.3 数据库技术 |
4.1.4 其它相关技术 |
4.2 网关节点设计与实现 |
4.2.1 网关逻辑结构 |
4.2.2 转发策略 |
4.2.3 微流状态 |
4.2.4 路径信息 |
4.2.5 路由计算 |
4.2.6 报文处理 |
4.3 转发节点设计与实现 |
4.3.1 控制信息处理与维护 |
4.3.2 数据报文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搭建与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1.1 测试拓扑 |
5.1.2 基础设备 |
5.1.3 实验工具 |
5.1.4 环境配置 |
5.2 功能验证 |
5.3 性能测试 |
5.3.1 时延测试 |
5.3.2 传输功能测试 |
5.3.3 iperf测试 |
5.3.4 链路波动测试 |
5.3.5 报文乱序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IP承载网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IPRAN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
2.1 IPRAN网络的介绍 |
2.1.1 IPRAN技术的定义 |
2.1.2 IPRAN技术的设备形态 |
2.1.3 PTN/IPRAN的应用 |
2.1.4 PTN/IPRAN的对比 |
2.2 IPRAN关键技术 |
2.2.1 IP/MPLS技术 |
2.2.2 网络保护技术 |
2.2.3 QOS技术 |
2.2.4 OAM技术 |
2.2.5 同步技术 |
第三章 IPRAN网络规划及建设 |
3.1 物理网络设计 |
3.1.1 概述 |
3.1.2 节点网络布局 |
3.1.3 节点网络设备选择 |
3.2 IP地址设计 |
3.2.1 互联接口IP地址设计 |
3.2.2 LoopBack端口地址设计 |
3.3 IGP(OSPF)设计 |
3.3.1 概述 |
3.3.2 基本功能设计 |
3.3.3 OSPF COST设计 |
3.4 IGP(ISIS)设计 |
3.4.1 概述 |
3.4.2 基本功能设计 |
3.4.3 ISIS Cost设计 |
3.5 BGP设计 |
3.5.1 概述 |
3.5.2 基本功能设计 |
3.5.3 路由优先级设计 |
3.5.4 BGP路由反射器 |
3.6 MPLS(LDP)设计 |
3.6.1 概述 |
3.6.2 基本功能设计 |
3.6.3 路径设计 |
3.6.4 BFD for LSP的设计 |
第四章 西宁市电信IPRAN网络现状及问题分析研究 |
4.1 西宁市电信IPRAN组网方案介绍 |
4.1.1 IPRAN网络拓扑介绍 |
4.1.2 路由协议部署现状 |
4.1.3 网络业务流量负载和保护现状 |
4.1.4 网络设备资源命名现状 |
4.2 西宁市IPRAN网络为网络安全成环优化方案 |
4.2.1 操作背景及概述 |
4.2.2 操作分析及准备 |
4.2.3 操作实施步骤 |
4.2.4 操作倒回步骤 |
4.3 西宁市IPRAN为满足5G需求整改方案 |
4.3.1 操作背景及概述 |
4.3.2 操作分析及准备 |
4.3.3 操作实施步骤 |
4.3.4 操作倒回步骤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2.1 IPRAN网络中引入SDN |
5.2.2 IPRAN/OTN共同组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四、思科路由扩展IP/MPLS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网中虚拟网络功能服务链的研究与实现[D]. 孙万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D]. 王嘉楠.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D]. 崔敏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某地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D]. 张武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宝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Python的网络系统自动化配置方案研究[D]. Phommasan Bounpasong. 兰州交通大学, 2020(12)
- [7]面向5G的L3VPN设计与实现[D]. 刘睿.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8]NG MVPN网络中mLDP技术研究与实现[D]. 万路.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0(10)
- [9]多路径路由技术研究与节点设计[D]. 党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基于IP承载网的设计和实现[D]. 祝豪.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