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戏剧论文-常晓菲

抗战戏剧论文-常晓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战戏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晋绥边区,当代启示

抗战戏剧论文文献综述

常晓菲[1](2019)在《晋绥抗战戏剧的文艺特征与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艺术通过生动感人、特色鲜明的表演,对于受众的教育和激励作用极大。抗战期间,在晋绥抗日根据地这块红色沃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他们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共同的战斗和生活为戏剧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创意构思,一幕幕优秀的经典剧目应运而生,作品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反映了战争形势和抗战军民承担的任务,展示了以八路军为代表的抗日武装的革命英雄主义,体现出抗日军民同仇敌忾的伟力。一、晋绥抗战戏剧的发展概况(本文来源于《中国戏剧》期刊2019年11期)

赵迎昭,王丽[2](2019)在《回望中国话剧的黄金岁月》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提示即将于6月18日试运营的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抗建堂打造而成,是目前国内首个以抗战戏剧为主题的话剧类专业博物馆。抗战剧人的精神,在馆内陈列的一幅幅剧照、一张张节目单中再现,也在重庆新一代话剧人中得以传承。“演(本文来源于《重庆日报》期刊2019-06-13)

唐嘉[3](2019)在《《抗战戏剧》的戏剧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戏剧界爱国人士纷纷投入保家卫国的洪流之中。1937年11月16日,由唐性天作为发行人,田汉、马彦祥、洪深担任编辑的理论与创作并重的大型戏剧刊物《抗战戏剧》在湖北武汉创刊。作为中国现代戏剧人的重要抗日阵地,《抗战戏剧》刊载了大量的新闻通讯、戏剧剧本、戏剧评论、戏剧理论、演出资讯等戏剧实践探索和理论成果。田汉、洪深、陈白尘、阳翰笙、老舍、张庚等中国现代着名戏剧家,于1937年11月至1938年7月期间在《抗战戏剧》上发表了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戏剧剧本、戏剧评论和理论文章,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本研究是学界对《抗战戏剧》戏剧理论探讨的开启,通过发掘《抗战戏剧》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在抗战救亡运动中发挥的文化作用,分析其理论建设与剧本创作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贡献,探索《抗战戏剧》理论及理论研究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第一章对《抗战戏剧》期刊进行全面概述。以《抗战戏剧》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分析为基础,系统阐释《抗战戏剧》的栏目设置、刊载内容和编辑思想,理清《抗战戏剧》期刊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进程中的自我定位,为《抗战戏剧》的戏剧理论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对《抗战戏剧》中的戏剧理论进行分类探讨。从戏剧与现实、戏剧与受众、戏剧与运动等方面分析其理论主张,探究这些戏剧理论主张对当时戏剧运动的影响,明确其在中国现代戏剧进程中的独特价值。第叁章对《抗战戏剧》中的戏剧理论价值进行探讨。分别从《抗战戏剧》生存的特殊时代戏剧创作和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纵向脉络两个维度出发,分析《抗战戏剧》中的戏剧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当下意义。《抗战戏剧》是抗战烽火岁月中现代戏剧人为祖国、为民众献上的一曲动人的战斗之歌,它凝聚了中国现代戏剧人对现实主义戏剧、大众化戏剧、戏剧运动的深切关注和深沉思考,是中国现代戏剧人在特殊时代环境中对现代戏剧的成功探索,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民族化进程做出的积极贡献。(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2)

沈后庆[4](2019)在《从老舍的抗战戏剧创作看他的入世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老舍抗战期间的戏剧作品,尤其是喜剧,蕴含了他积极的入世情怀,这种情怀包含叁个精神层面:一是国难当前之时的勇于担当的精神;一是面对丑恶之时的对抗斗争的精神;一是与友相处之时的重情重义的精神。而这叁个精神层面形成的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也是他在抗战期间写出很多优秀喜剧作品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9年02期)

王禹洁[5](2019)在《论晋察冀抗战戏剧艺术形式和创作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戏剧创作从艺术形式多样化、民族化,题材内容贴近化、深刻化,剧本创作专业化与激励制度叁个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晋察冀的抗战戏剧创作,展开了边区新文艺运动史上灿烂的一页,也写下了中国戏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袁联波[6](2019)在《“街头性”与“戏剧性”——论抗战戏剧运动中的街头剧》一文中研究指出街头剧体现了"街头性"与"戏剧性"两种思维,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立品格的戏剧类型,具有"似真似伪"的美学特征。抗战期间的街头剧在题材选取、人物安排及剧情设置上具有强烈的现实化、生活化和"街头性"特征;大多采用的是一种"戏中戏"的叙事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结构特征;吸收了歌舞、说唱等多种街头文艺形式。从艺术上讲,抗战街头剧是粗糙的,这主要体现在人物类型化、重复性叙事及对文学"戏剧性"的忽视等方面;其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对"剧场""戏剧性"的充分挖掘,一是对街头文化的充分利用,二是对"似真似伪"的"现实即艺术"原则的运用。(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丁芳芳[7](2018)在《余上沅抗战戏剧社会教育观的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余上沅抗战戏剧社会教育理论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其以国立剧校为中心的抗战戏剧社教实践,突破学界的已有论点,运用大量一手资料重新解读余上沅的抗战戏剧社教观及其历史贡献,重新认识以民众动员为目的的抗战社教戏剧所起到的巨大历史作用,并由此进一步解读抗战戏剧理论和文化抗战等目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郭东辉[8](2018)在《中国抗战戏剧的历史流变与时代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戏剧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中国近现代戏剧发展的崭新篇章,搭建起了阳与刚的美,激发了强烈的时代思潮,承载了多元政治思想和复杂的民族正义[1]。也正是在抗战戏剧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了对人们思维、行为的改造,也引发了对"民族形式"理论的构建与探讨,开始了"话剧民族化"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抗战戏剧以服务大众、努力救亡图存的巨大张力,向当时社会呈现出了多元和多变的群体镜像,打破了民族和世界、传统和实现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城市和乡村、民间和官方之间的(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8年09期)

蒋燚[9](2018)在《《抗战戏剧》及所载剧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戏剧》是1937年田汉在汉口创办的一本集通讯、理论、剧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戏剧期刊。它是同期戏剧发展、演变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对促成中国戏剧艺术的大繁荣和戏剧“黄金时代”的到来起到不小的作用。文章从艺术领域的角度来研究《抗战戏剧》期刊。重点从期刊中戏剧作品的文本入手,通过对戏剧文本的主题、语言、结构、形式的分析,探讨出它独有的艺术特性,找到它在中国抗战戏剧及中国戏剧史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拟对当下戏剧创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文章是学界首次对《抗战戏剧》期刊的剧作进行整体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是《抗战戏剧》期刊概述。主要有叁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创刊背景;二是期刊的创刊情况;叁是期刊所载剧作的剧作家群。文中从抗战戏剧期刊的资料入手,通过对《抗战戏剧》期刊这叁方面的系统梳理,摸清它的创刊背景、编辑思想、栏目设置、剧作家群体乃至它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为研究期刊的剧作打下基础。第二章是《抗战戏剧》所载剧作的主题塑造。主要围绕叁个方面去展开:一是宣扬民族团结、谱写全民抗战;二是歌颂民族英雄、谱写爱国情怀;叁是展现抗战生活、谱写社会苦难。这个章节是文章的重点,重点对期刊所载剧作的文本内容进行主题研究,分析出《抗战戏剧》所载剧作在主题上的特点。第叁章是《抗战戏剧》所载剧作的审美特征。分别从戏剧语言的独特性、戏剧结构的多样性、戏剧类型的多样性这叁方面进行阐释。这一章是文章的难点,主要对期刊中剧本的戏剧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它的审美特征,剖析它的艺术价值。第四章是《抗战戏剧》的社会功用。这是在前叁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它的社会功用。对这部分的研究,文中既将它放在1937年至1938年这个时间节点进行横向比较;又将它放在抗战戏剧这一历史长河中进行纵向分析。具体地说,《抗战戏剧》剧作的社会功用主要以它促进戏剧的大众化、引导现实性的戏剧创作、开启戏剧的“黄金时代”这叁方面进行分述。(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厉震林[10](2017)在《《郑君里文集》研究:抗战戏剧统一战线论纲》一文中研究指出一2017年6月10日,上海举行"一个人的电影史——《郑君里文集》(八卷)首发暨纪念郑君里特展开幕仪式",颇受电影界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郑君里作为上海着名电影人,身兼导演、演员、编剧,横跨半部中国电影史。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是杰出的电影艺术家,还是优秀的电影戏(本文来源于《剧作家》期刊2017年06期)

抗战戏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心提示即将于6月18日试运营的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抗建堂打造而成,是目前国内首个以抗战戏剧为主题的话剧类专业博物馆。抗战剧人的精神,在馆内陈列的一幅幅剧照、一张张节目单中再现,也在重庆新一代话剧人中得以传承。“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战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1].常晓菲.晋绥抗战戏剧的文艺特征与当代启示[J].中国戏剧.2019

[2].赵迎昭,王丽.回望中国话剧的黄金岁月[N].重庆日报.2019

[3].唐嘉.《抗战戏剧》的戏剧理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4].沈后庆.从老舍的抗战戏剧创作看他的入世情怀[J].大舞台.2019

[5].王禹洁.论晋察冀抗战戏剧艺术形式和创作的创新[J].保定学院学报.2019

[6].袁联波.“街头性”与“戏剧性”——论抗战戏剧运动中的街头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丁芳芳.余上沅抗战戏剧社会教育观的再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郭东辉.中国抗战戏剧的历史流变与时代观照[J].戏剧文学.2018

[9].蒋燚.《抗战戏剧》及所载剧作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10].厉震林.《郑君里文集》研究:抗战戏剧统一战线论纲[J].剧作家.2017

标签:;  ;  

抗战戏剧论文-常晓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