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切换方式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吕国华[1](2020)在《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对电能计量装置应用在线监测是电网企业针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线监测系统作为一种必要和有效的工具,运用先进、自动化的在线监测技术对电能表内部的电能数据可以为计量工作者带来极大的方便。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的不断发展,电能计量作为保证电力生产结算公平的有效手段,对保障电力部门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变电站数量逐步增加,变电站容量也随之增加,站内各个关口能否准确计量是计量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当前对计量装置的检测方法不能实时发现故障、工作人员存在安全隐患等弊端,通过查阅文献,本文首先学习了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随后设计了该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通过设计逻辑框图在通过汇编语言来实现对话,设计符合规程的现场布线等实现了五组计量装置的在线监测,实现系统性能测试,实际实验测试表明该装置可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ga初步解决了传统的计量检测所遇到的难题,逐步实现对各个计量点数据的实时监控,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保证了计量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董瑞[2](2020)在《二次电压强制并联导致的线路保护异常分析》文中认为根据一起CVT二次电压强制并联引发的线路保护异常事件,提出修改母线检修典型操作票、重新评估设备重要度,调整管控措施。建议对于主接线形式采用双母线接线的出线交流电压切换装置,采用I、II母隔离开关单位置启动方式的继电器,取消带自保持的电压切换双位置继电器。该文针对双母线电压切换回路运行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行输出措施。
孙锴[3](2020)在《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情况通报的通知》国能安全[2014]304号中描述:50%以上的重要用户供电电源配置不满足要求,其中50%以上的重要用户未配置自备应急电源。由此可见对于国家强制要求的重要电力用户,其自备式应急电源配置率均不达到要求,民用普通电力用户则更不能满足配置率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经济、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依靠却越来越高。零停电是人们对电力行业的要求,也是电力行业自身的目标。对于城市区域配电网方面存在着接线不合理,用户受检修连累停电的情况较多的情况,如何从用户端进行低成本与简易性的改造,设计出符合规范要求,性价比高、操作简便、易于维修的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显得尤为的必要。本论文以工程实例为依托,为满足不同用户对用电质量的需求提出了以柴油发电机与电力UPS交直流供电系统相结合的不间断供电方案。运用了需要系数法和功率面积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总负荷进行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对柴油发电机容量、变压器容量、框式断路器容量进行确定。并根据设计需要和容量大小进行设备选型并确定了进线断路器的保护定值。本论文设计了两进线一柴油发电机备用的三母分段式供电方式和三级配电级数的放射式配电方式。为达到柴油发电机自动投入的目的,自动投入装置选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两进线一备用供电系统进行自动切换,满足两进线其任意一条进线或两进线均停电时,运行方式能自动切换至备用电源的原则,保证了系统的供电稳定性。该控制系统同时具备带电显示功能,运行、报警、复归、闭锁指示功能和过负荷减载功能等。该自备式应急电源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控制装置操作简便、宜维护、可靠性高,对未配备自备式应急电源的中小型电力用户的配电系统改造工程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
宋彦臻[4](2020)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研究及在青岛电网的应用实践》文中认为我国电网规模伴随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逐渐扩大,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提出了挑战。国家电网相继提出了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战略,使得建设推进智能变电站势在必行。从2009年起开始推广第一代智能站,到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行建设至今,智能站得到了长足发展。相较于常规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所应用的设备更具智能化特征,包括电子互感器、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以及一体化监控设备等,通过SCD文件(全站系统配置文件)确定数据流向,体现设备间逻辑关系,大大减少了传统的二次接线;取消二次设备间电缆接线,转而采用光缆、网线实现采样及跳合闸出口。通过近年现场运行数据统计,智能变电站在系统集成、结构布局、装备适用、经济环保等技术方面优势显着,但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增加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环节,增加了调试成本,使用了新的通信技术,对于二次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论文针对国内外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和现状,介绍了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的典型结构,SV采样值报文和GOOSE报文的格式以及SCL语言和SCD文件构成;基于已有的典型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实际运行中的模型,结合青岛地区220kV贡口智能变电站运行现状,总结了该智能变电站的一次、二次工程配置方案和高级应用,,针对现运行的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安装独立分散,数据共享率低,后期维护工作量高,可视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优化的设计方案。优化设计方案基于国调中心提出的“就地采集、就近保护、冗余测控、信息专网、智能应用”等要求,在IEC61850技术标准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模式降低系统结构难度,提高硬件集成度,降低安装的装置量;通过就地数字转换装置,降低对中心交换机的依赖程度;通过标准化硬件装置和规范化软件模型,实现可视化软件逻辑等,完善二次设计,推进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全面提升二次系统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时,根据在220kV贡口站验收调试过程中的二次检修工作经验,总结了集中集成测试技术和现场测试技术两种完整可行的调试方案,并对这两种调试方案在智能变电站调试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对于新站投运前的验收调试工作,具备实践借鉴价值。
吴蓓欣[5](2020)在《某500kV变电站220kV主接线改造方案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区负荷和变电站220k V出线数量的增加,许多500k V变电站的初期接线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电网建设的需求,需进行主接线改造,并同时改造母线保护。由于500k V变电站在地区供电中的枢纽地位,改造方案的设计需要兼顾供电需求、用地资源以及实施难度和施工期过渡方案等因素。某500k V变电站为粤东地区重要的枢纽变电站,其220k V系统主接线形式为双母单分段带旁路母线,采用变中双断路器兼做母联断路器。目前220k V线路出线共11回,远景规划为16回。根据电气一次设备的远景建设需求,规划将其220k V主接线改造为双母双分段接线,并根据保护双重化的要求进行对应的母线保护改造,将原来设2套独立母差保护与1套独立的220k V失灵保护、每套保护包含三段母线的保护配置,改为设4套母差与失灵保护、每套保护包含两段母线的保护配置。本论文结合变电站实际情况和相关技术规范,研究可行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从主接线可靠性、母线保护配置和技术经济性等出发,分析了旁路母线、变中双断路器兼母联断路器等配置的方案选择。针对变中双断路器兼母联断路器接线方式下的保护配置等难点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和设计方案。进而,根据电气一次和二次的设计方案,确定了现场施工步骤,分析改造工程实施的风险点,提出预控措施。论文的设计方案成果不仅能支撑该工程项目的实施,同时也对其它500k V变电站的主接线改造设计具有参考机制。此外,所研究的500k V变电站220k V母线的接线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它的研究分析对丰富变电运行和继电保护的相关理论,也具有积极意义。
刘彤,黄帆,姜伟,曾秀娟,吴洁,孙静[6](2020)在《多台位配网电压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配网电压互感器检定应用实际出发,针对当前单台电压互感器检定效率低、操作繁琐、安全隐患大等现实问题,研究分析了多台位配网电压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原理和重难点问题,分析了二次回路带负荷切换的暂态过程,进而采用有效措施,抑制了互感器带电切换产生的高压电弧和谐波干扰。试验数据表明,所研发的多台位配网电压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等技术性能指标均符合检定规程要求,该新检定系统能应用于多台电压互感器的检定工作。
聂堃[7](2019)在《智能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检查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常规变电站向智能变电站转型的脚步逐年加快,智能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对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存在着由于工程施工及调试人员对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的理解和检查不够细致导致投运过程不顺利的现象。首先简述了智能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特点,然后讲述了智能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原理,并详细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检查的具体实施方法,最后对该检查方法进行了总结。
吴涛[8](2019)在《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设计、实施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变电站开始进行综自改造,实现电力系统的综合自动化发展。在综自改造中,变电站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表现出诸多不足,如保护屏组屏方式不合理、设备布置不科学等,影响二次回路的功能发挥。在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设计方案与设备组成有所改变,电力企业需明确综自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在二次回路中的差异,采取创新方法设计、落实二次回路,确保二次回路可靠运行,发挥其保护电力设备,提升供电可靠性的作用。学术界关于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研究大都以传统变电站为研究对象,缺少关于智能变电站的分析。同时,研究学者对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研究大都以二次回路的在线状态监测及故障隐患排查为主,缺乏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设备设计、调试及应用的全方面分析。基于此,本课题将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为研究对象,从概念、设计、实施与测试四方面入手,明确二次回路的有效落实措施。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概念分析方面,明确了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定义、作用及类型,使电力企业认识到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重要性。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方面,阐述二次回路的设计要点,明确常规控制模块、常规信号模块、交流电流电压模块及计算机监控模块的设计方法,为技术人员开展设计工作提供指导。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实施方面,以国网兴安供电公司开展的变电站新建工程为例,总结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实施要点。技术人员需明确二次回路的组屏方案、设备布置方案及站用电系统方案,并做好电力设备的布置、安装及调试工作,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测试中,选择上述实施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对控制回路、开入回路及开出回路进行全面测试,保障二次回路的精准安装,为可靠运行提供条件。最后以国网兴安供电公司智能化变电站为例,阐述二次回路的特征,明确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差异,并分析智能变电站的调试与检查工作要点,研究二次回路可视化型式,为电力企业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落实及使用提供参考。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为供电企业提供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建设经验,并丰富二次回路的理论研究内容,填补研究空白。
周峰[9](2019)在《谐波电压比例标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线性、大功率负荷接入电力系统。其中以大功率整流器件、冶金电弧炉工作时给系统带来的谐波影响最大,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分布式能源,也由于大量使用整流器件,其上网电信号中也存在一定的谐波特性的分量。按照相关规程规定,高压电能计量设备如电压互感器是在50Hz条件下进行的量值溯源,其在谐波条件下的计量特性目前尚未正式纳入相关的考核。而现场实际测量发现,上述典型负荷现场电压波形中长期含有大量谐波分量,若按照国标GB/T 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中的规定,对谐波的计量互感器只需满足5%的计量准确度即可,长期运行后,会造成极大的电能计量的误差,给供用电双方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电压互感器谐波条件下的计量标准,对互感器谐波计量特性的考核尚属空白。建立谐波电压互感器比例标准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完成互感器的量值溯源,设计一套完善的谐波频率下的互感器溯源方法,从低电压开始逐渐完成到最高电压的电压比例确定。本文结合谐波条件下电压互感器量值溯源的需求,提出了谐波电压下互感器溯源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标准设备,完成了 10kV,35kV电力电压互感器的谐波计量特性测试。具体工作介绍如下:1)提出了“递进式”谐波电压比例装置溯源方法,基于气体电容器构成的电容分压器设计了分压器与电磁式标准间相互标定,利用电容器电压系数进行过渡,逐渐将溯源电压提高的谐波电压互感器的量值溯源方法,完成最高至工频110kV/(?)电压下的谐波电压比例标准溯源。2)将工频下的电压加法溯源方法推广至谐波条件下的互感器量值溯源中,并完成了 10kV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量值溯源,应用该方法完成“递进式”溯源方法的验证。3)提出了双通道数据切换方法,实现双通道采集过程中不同通道数据的相互切换采集,大大减小采集通道由于元器件、集成电路自身误差及偏移带来的测量误差,并进行了不同频率下的误差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了该技术的采集设备,测量误差优于 1×10-7。4)设计了基于基本反相器原理的有源电子式分压器,该分压器高压臂采用压缩气体电容器,低压臂采用双层陶瓷电容,基于基本反相器原理构成分压器,完成了电路的放大回路以及环路稳定性和误差计算等,并制作了 10kV和110kV/(?)有源电容式分压器。5)运用“递进式”法,完成了电磁式谐波电压比例标准和电容式有源电子分压器的量值溯源,电磁式谐波电压比例标准的测量准确度等级可达0.01级。6)完成了“递进式”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详细列举了溯源各环节不确定分量。在50Hz到2500Hz范围内,10kV电容分压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别在比差:5.6×10-6~84.2×10-6,角差:6μrad-55.2μrad,110kV/(?)电容分压器测量不确定度分别在比差:19×10-6~96.4×10-6,角差:20.2μrad-67.6μrad。7)基于所开发的谐波电压比例标准和误差校验设备,完成了 10kV、35kV电磁式电力电压互感器和35kV电力CVT的测量误差频率特性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电力系统用10kV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在对20次谐波以下的测量误差小于0.2%。最高50次谐波条件下,测量误差不大于5%。35kV电磁式互感器略差,10次谐波以下测量误差小于0.2%,50次谐波测量误差大于5%。而CVT则在偏离工作频率50Hz后,误差出现急剧变化,比差最大达到54.4%,而角差最大则达到了 5246.15’,并存在谐振现象,不能用于谐波的测量。
于佩伶[10](2019)在《基于STM32的ATSE测控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双电源系统中开关装置的性能决定了供电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这种电源自动转换装置又称ATSE(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ing Equipment)因各行各业需求的提高逐渐无法满足。这就需要对ATSE在功能性和可靠性上提出一些改进方法来逐渐完善,以达到不同行业对供电连续可靠运行的需求。根据项目设计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以STM32F103C8T6芯片为核心处理器,采用模块化设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着重分析了电能参数的采集计量模块和故障快速切换模块,通过通信接口及通信协议来实现系统的控制、监测、数据传输等功能,并在上位机实时显示两路电源的参数和故障状态。设计交流采样电路,采用DMA存储方式快速处理,由MCU计算各电能参数的有效值。开关装置选用高灵敏、快速启动的大功率继电器,控制电路中使用光电耦合器很信号继电器进行安全隔离及驱动。失压故障下,通过CAN通信对光电耦合器的节点进行采样检测实现快速切换。软件设计中用DIT-FFT算法进行谐波处理,准确处理相关的电能参数信息,有效的实现控制电气设备。经过对测控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及上位机监测,研制出了带有智能性和快速性的双电源供电装置。并对实验样机进行了大量实验并统计结果对比分析,可以验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和各项性能指标:电能参数能够准确有效采集并实时计量,切换时间最大不超过100ms,失压故障下自动切换时间≤20ms,系统的误差范围均在设计要求范围之内。本系统装置能够对实现自动检测控制和无人值守安全供电设备提供参考设计依据,常用在铁路、高速公路等其他交通道路信号的电源装置中。
二、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切换方式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切换方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电能计量装置传统检定方式 |
1.2.2 目前检定方式的弊端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能计量装置计算原理研究 |
2.1 电能表类别的划分 |
2.2 电能计量装置误差分析 |
2.2.1 电压互感器误差 |
2.2.2 电流互感器误差 |
2.2.3 电能表误差 |
2.3 电能表误差校验技术 |
2.3.1 数字功率源及标准数字化电能表法 |
2.3.2 模拟功率源及标准模拟电能表法 |
2.3.3 标准数字功率源法 |
2.4 PT二次回路压降及负荷测量技术 |
2.4.1 PT二次回路压降误差γ_Δ |
2.4.2 PT二次回路压降测试技术 |
2.4.3 PT二次回路负荷测试技术 |
2.5 CT二次回路负荷及导纳测试技术 |
2.5.1 CT二次回路负荷测试技术 |
2.5.2 CT二次回路导纳测试技术 |
2.6 继电器切换术 |
2.7 本章小节 |
第3章 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3.2.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2.2 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
3.2.3 在线监测系统各模块展示 |
3.2.4 系统网络实现方案 |
3.3 系统软件设计 |
3.3.1 系统软件结构 |
3.3.2 数据库的建模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现场应用与研究 |
4.1 计量在线监测系统的现场安装 |
4.1.1 湘河变在线监测电能计量装置信息 |
4.1.2 湘河变检测设备现场应用方案 |
4.1.3 电压电流测量实物展示 |
4.2 监测系统的应用展示 |
4.2.1 网络通讯应用展示 |
4.2.2 在线监测系统的登陆 |
4.2.3 在线监测系统数据的展示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系统性能测试 |
5.1 电能表误差测试对比 |
5.2 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测试 |
5.3 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负荷测试 |
5.4 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负荷测试 |
5.5 测试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二次电压强制并联导致的线路保护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典型事故回放 |
3 220kV母线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反充电初步分析 |
3.1 220k V母线电压互感器间隔现场勘查 |
3.2 220k V母线电压互感器二次交流电压回路分析 |
4 电压互感器反充电深入理论分析 |
4.1 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反充电 |
5 输出措施 |
5.1 制订隐患排查和事故预想 |
5.1.1 调整设备状态动态评价。 |
5.1.2 排查各级主干厂站各级母线主接线方式。 |
5.1.3 开展事故预想,固化应急措施。 |
5.2 修改典型操作票 |
5.3 改进220k V送出线路间隔切换双位继电器 |
6 结束语 |
(3)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自备式应急电源的性能及工程应用 |
1.2.2 工程计算中常用的负荷计算方法 |
1.2.3 电力UPS与柴油发电机装机容量的典型计算方法 |
1.2.4 现行常规工业控制系统的介绍 |
1.3 工程介绍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自备式应急电源供电系统设计 |
2.1 自备式应急电源方案的选定 |
2.2 站用交流配电网系统设计 |
2.3 电力UPS供电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负荷计算与短路电流计算 |
3.1 负荷计算与负荷分级 |
3.1.1 变电站电气设备、装置用电负荷计算 |
3.1.2 变电站民用、工业建筑物照明、工作、生活负荷计算 |
3.2 设备选型 |
3.2.1 柴油发电机的设备选型 |
3.2.2 站用变压器的设备选型 |
3.2.3 站用变压器低压侧断路器的设备选型与保护整定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硬件设计 |
4.1 基于PLC备自投装置的I/0 节点分配 |
4.2 基于PLC备自投装置的输入设计 |
4.2.1 PLC模拟量输入设计 |
4.2.2 PLC开关量输入设计 |
4.3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输出设计 |
4.3.1 PLC开关量输出设计 |
4.3.2 PLC备自投装置的控制面板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PLC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软件设计 |
5.1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程序设计 |
5.1.1 程序中的闭锁与电压电流定值判断 |
5.1.2 备自投运行方式切换的逻辑设计 |
5.1.3 备自投过负荷减载功能的逻辑设计和定值计算 |
5.1.4 备自投报警功能的逻辑设计 |
5.2 基于梯形图的PLC控制程序设计 |
5.2.1 PLC程序模块配置 |
5.2.2 PLC程序结构与子程序设计 |
5.3 基于PLC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程序的仿真验证 |
5.3.1 仿真软件的介绍与创建 |
5.3.2 正常方式转方式一程序仿真测试 |
5.3.3 方式一减载程序仿真测试 |
5.4 基于PLC的备用电源投入装置经济性简述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研究及在青岛电网的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青岛地区电网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 |
2.1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分层分布式结构 |
2.2 基于IEC61850的采样值报文分析 |
2.2.1 SV采样报文结构 |
2.2.2 SV采样报文工作机制 |
2.2.3 IEC61850-9-2采样报文的技术特点 |
2.3 基于面向变电站事件的通用对象报文分析 |
2.3.1 GOOSE报文结构分析 |
2.3.2 GOOSE报文传输机制 |
2.3.3 GOOSE报文异常检查 |
2.4 构建基于SCL语言的SCD与 CID配置文件 |
2.5 构建智能变电站二次虚回路 |
2.5.1 二次回路建模思路 |
2.5.2 二次回路建模方法 |
2.5.3 二次系统组网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变电站工程配置及优化设计方案 |
3.1 工程配置 |
3.1.1 一次系统工程配置 |
3.1.2 二次系统工程配置 |
3.1.3 信息高级应用配置 |
3.2 二次设备系统优化设计 |
3.2.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3.2.2 系统结构设计方案 |
3.2.3 系统优化设计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次系统调试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 |
4.1 集中集成调试方案 |
4.1.2 二次设备单体调试 |
4.1.3 过程层回路调试 |
4.1.4 网络性能调试 |
4.2 现场调试技术方案 |
4.2.1 现场调试总体思路 |
4.2.2 光纤检查及光功测试 |
4.2.3 保护整组传动试验 |
4.2.4 全站遥信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某500kV变电站220kV主接线改造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变电站主接线方式相关研究 |
1.2.2 双母双分段母线改造及母线保护双重化改造工程相关研究 |
1.2.3 变中双分支断路器兼作母联断路器接线方式的相关研究 |
1.2.4 带旁路接线方式的相关研究 |
1.3 相关一次、二次设计原则和国家标准 |
1.3.1 电气一次主接线设计原则和国家标准 |
1.3.2 继电保护配置原则和国家标准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220kV电气一次主接线改造方案 |
2.1 某500kV变电站220kV母线改造方案初步设计 |
2.1.1 某500kV变电站220kV母线改造工程概况 |
2.1.2 某500kV变电站220kV母线改造工程建设目标 |
2.1.3 某500kV变电站220kV主接线改造方案初步设计 |
2.2 电气一次接线可靠性分析 |
2.2.1 电气主接线可靠性评估指标 |
2.2.2 电气主接线可靠性评估模型 |
2.2.3 基于状态空间的最小割集法 |
2.2.4 计算结果 |
2.3 技术经济分析 |
2.3.1 一次设备投资 |
2.3.2 二次设备投资 |
2.3.3 方案经济性比较 |
2.3.4 方案施工和停电情况对比 |
2.4 结论 |
第三章 220kV主接线保护改造方案 |
3.1 母线保护改造 |
3.1.1 母差保护改造 |
3.1.2 失灵保护改造 |
3.2 变中双分支兼做母联断路器的保护配置 |
3.2.1 主变保护与母线保护的配合 |
3.2.2 变中双分支断路器的保护配置 |
3.2.3 不同故障下的保护动作情况 |
第四章 工程实施和风险管控 |
4.1 220kV场地规划和现场勘测 |
4.2 电气一次主接线图纸设计 |
4.3 改造施工方案 |
4.4 工程主要风险和控制措施 |
4.4.1 电气安装风险 |
4.4.2 电气试验风险 |
4.4.3 电网运行风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多台位配网电压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自动检定系统总体设计与工作原理 |
2 带电切换互感器下对所产生电弧的抑制方法 |
3 对二次回路切换采样延迟时间的分析 |
4 检定数据分析与验证 |
4.1 多台位电压互感器检定系统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4.2 多工位输出一致性试验 |
5 结论 |
(7)智能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检查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特点 |
1.1 二次回路特点 |
1.2 采样特点 |
1.3 检查方法特点 |
2 智能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原理 |
2.1 软件分析原理 |
2.2 传统对线原理 |
2.3 二次通压原理 |
2.4 一次通压原理 |
3 具体实施方法 |
3.1 施工工艺流程 |
3.2 操作要点 |
3.2.1 施工准备 |
3.2.2 合并单元检查 |
3.2.3 间隔合并单元电压切换检查 |
3.2.4 母线合并单元电压并列检查 |
3.3 合并单元准确度检查 |
3.4 绝缘检查 |
3.4.1 二次通压试验 |
3.4.2 一次通压试验 |
4 结语 |
(8)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设计、实施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 |
2.1 二次回路的概念 |
2.2 二次回路的类型 |
2.3 二次回路的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 |
3.1 常规控制模块设计 |
3.2 常规信号模块设计 |
3.3 交流电流电压模块设计 |
3.4 计算机监控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实施 |
4.1 组屏方案 |
4.1.1 总体方案 |
4.1.2 设备选择要点 |
4.2 布置方案 |
4.2.1 总体方案 |
4.2.2 设备安装要点 |
4.2.3 设备调试要点 |
4.3 站用电系统方案 |
4.3.1 直流系统方案 |
4.3.2 交流系统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测试 |
5.1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特征分析 |
5.2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测试方案 |
5.2.1 总体测试方案 |
5.2.2 具体测试方法 |
5.2.3 GOOSE回路测试要点 |
5.2.4 逻辑回路测试要点 |
5.2.5 异常状况处理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谐波电压比例标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2 谐波电压比例量值溯源方法研究 |
2.1 “递进式”谐波电压比例标准溯源方法 |
2.2 基于分压器电压系数的误差计算方法 |
2.3 “递进式”溯源方法数学模型 |
2.4 气体电容器的频率特性 |
2.5 感应分压器自校准测试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宽频校验仪的双通道切换采样方法研究 |
3.1 数字化仪模块简介 |
3.2 测量互感器误差原理 |
3.3 通道切换采样误差计算数学模型 |
3.4 通道切换采样方法的可行性验证 |
3.5 通道切换采样原理设计 |
3.6 误差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4 谐波电压比例标准装置研制 |
4.1 有源电容分压器原理 |
4.2 有源电容分压器研制 |
4.3 有源电容分压器性能测试 |
4.4 感应分压器设计 |
4.5 10kV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
4.6 本章小结 |
5 谐波电压比例标准溯源结果及比对 |
5.1 感应分压器自校准测量结果 |
5.2 电容器电压系数测量结果 |
5.3 “递进式”法试验测试结果 |
5.4 “递进式”法溯源不确定度评定 |
5.5 “递进式”溯源方法比对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6 电力电压互感器误差频率特性测量 |
6.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
6.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 |
6.3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测试结果 |
附录B “递进式”法溯源不确定度评定 |
读博期间参加项目及获得成果 |
(10)基于STM32的ATSE测控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性能指标 |
1.5 论文结构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方案论证和理论依据 |
2.1 引言 |
2.2 系统方案的整体结构 |
2.3 交流信号的采集 |
2.4 频率及相位差的测量 |
2.5 电能参数的计算 |
2.6 系统的切换装置 |
2.7 采用DIT-FFT算法处理谐波 |
2.8 采样检测时间分析 |
2.9 通信方式的选取 |
2.10 本章小结 |
3 测控系统的Matlab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电能参数的仿真分析 |
3.3 系统切换时间的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4.1 引言 |
4.2 微控制器的选择 |
4.3 采样处理电路设计 |
4.4 频率及相位差检测电路设计 |
4.5 切换控制电路设计 |
4.6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4.7 系统软件设计 |
4.8 DIT-FFT算法程序设计 |
4.9 上位机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5 测试数据及误差分析 |
5.1 引言 |
5.2 系统的误差分析 |
5.3 系统整体测试 |
5.4 电能参数的测试及分析 |
5.5 切换时间的测试数据及分析 |
5.6 ATSE切换开关的电/机械寿命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切换方式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 吕国华. 南昌大学, 2020(02)
- [2]二次电压强制并联导致的线路保护异常分析[J]. 董瑞.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24)
- [3]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式应急电源系统设计[D]. 孙锴.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研究及在青岛电网的应用实践[D]. 宋彦臻. 青岛大学, 2020(01)
- [5]某500kV变电站220kV主接线改造方案设计与实施[D]. 吴蓓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多台位配网电压互感器自动检定系统的研究[J]. 刘彤,黄帆,姜伟,曾秀娟,吴洁,孙静. 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 2020(01)
- [7]智能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检查方法的探讨[J]. 聂堃. 江西电力, 2019(12)
- [8]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设计、实施及相关问题研究[D]. 吴涛.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9]谐波电压比例标准关键技术研究[D]. 周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基于STM32的ATSE测控系统的研制[D]. 于佩伶.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标签:电压互感器论文; 二次回路论文; 变电站论文; 谐波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