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对山水诗前史的研究是以《古诗十九首》、行旅诗、公宴诗、游览诗、招隐诗、游仙诗与玄言诗七个诗类为基本考量对象。根据这七个诗类所呈现的审美经验,文章将这七个诗类分为四个演进阶段:《古诗十九首》与行旅诗、公宴诗与游览诗、招隐诗与游仙诗、玄言诗,以史为坐标纵深推进。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导致其抒情方式是时间意识对空间物事的统率。从审美经验的嬗变来看,曹操行旅诗中所表现出的主体对自然的崇高审美体验,是一种新感性经验。而建安行旅诗的一般风格还是延续《古诗十九首》以来的哀愁抒情传统。徐干的行旅诗中出现连续的景句作为起兴句,这一新趋势在西晋被潘岳、陆机等诗人进一步推进,刻意经营局部景句,形成事—景—情三截结构式。 曹氏兄弟和建安七子们在西园的公宴诗和游览诗具有相同的游戏审美品格。在竹林举行宴乐活动的竹林七贤沉浸于本体世界,对外在自然界缺乏美学关怀。荀朂的《三月三日从华林园诗》体物方式中“观”与“想”平分,意外地开启了东晋三月三日禊游的诗歌传统。在解读潘岳、石崇有关金谷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此期园林表现渐近自然的审美取向。在以“三月三日”为主题的一系列后期游览诗中,抒情主体的自然山水取向更加明晰。 到招隐诗和游仙诗,自然在诗歌中展现其远离人寰陌生化和间距化的面向。招隐诗中主体基于想象的自然山林态度,经历由恐怖到隔膜到亲和再到适性的四度嬗变。游仙诗发展到郭璞实现仙境山林化,抒情主体将审美视野转向方内的自然山林水泽,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仙界之缥缈灵动的非人间性。 玄言诗沿着游览诗渐近自然的路数走来,审美主体终于能置身大自然直观山水,呈现作为景的山水形态。由于作为诗歌本体的感性情感体验被理悟玄思所置换,审美主体的诗性体验被引向形而上的本体之悟,自然山水在玄言诗中成为阐发理思的充足媒介。于此,山水诗审美经验中的直观自然山水和情感消散的美学特质在玄言诗里得到实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山水诗在初唐的分流[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01)
- [2].论宋山水诗地域意识的四重性——以南宋山水诗为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山水诗选[J].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9(01)
- [4].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以唐宋山水诗为举隅[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5].梁九图山水诗研究[J]. 肇庆学院学报 2017(06)
- [6].吴越山水诗与六朝山水诗比较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7].《山水诗意图》[J]. 美术 2018(07)
- [8].凤山山水诗与全域旅游开发的生态思考[J]. 河池学院学报 2016(06)
- [9].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J]. 名作欣赏 2017(08)
- [10].瑰丽与质朴的对吟——探析龚自珍、魏源山水诗的语言艺术[J]. 大众文艺 2017(09)
- [11].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趣味[J]. 文学教育(上) 2016(11)
- [12].川灵自毓文明象 灿灿光芒映紫穹——贵州明清山水诗论略[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 [13].古代山水诗意境中的人生哲思[J]. 语文知识 2015(03)
- [14].山水诗意图[J]. 荣宝斋 2015(05)
- [15].山水诗七首[J]. 参花(上) 2020(05)
- [16].山水诗五首[J]. 扬子江诗刊 2020(03)
- [17].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2)
- [18].山水诗章[J]. 诗选刊 2017(Z1)
- [19].山水诗章[组诗][J]. 诗潮 2018(02)
- [20].有野兔的山水诗[J]. 作品 2018(09)
- [21].山水诗章[J]. 诗选刊 2018(10)
- [22].山水诗[J]. 中国诗歌 2016(09)
- [23].浅析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上的贡献[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10)
- [24].山水诗[组诗选三][J]. 中国诗歌 2016(08)
- [25].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杜甫山水诗中的天地视角[J]. 中文自修 2016(19)
- [26].遇景入韵,写意自然——唐宋山水诗摭谈[J]. 中文自修 2016(23)
- [27].山水诗[J]. 雪莲 2017(03)
- [28].新山水诗(组诗)[J]. 扬子江诗刊 2017(02)
- [29].山水诗书古联[J]. 现代艺术 2016(12)
- [30].山水有情 动静有意——例析王维山水诗的动静美[J]. 当代学生 2017(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