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嘧菌酯(Azoxystrobin)是由先正达公司(原捷利康)开发的,也是第一个商品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杀菌活性高,防病谱广,与环境相容性好等突出优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于真菌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Ⅲ氧化还原酶系,阻断电子传递,干扰能量合成,因其通过与细胞色素b(Cyt b)的Qo部位结合而称之为Qo抑制剂(QoI)。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与已有的所有杀菌剂无交互抗药性。但已有研究表明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对该类药剂产生抗药性自发突变频率较高,在高选择压下自然界易形成抗药性病原真菌群体。黄瓜霜霉病和番茄早疫病是中国黄瓜和番茄生产上的严重病害。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有效药剂,寻找新型高效杀菌剂来控制这两种病害的流行已成为化学防治工作者的目标。所以研究番茄早疫病菌和黄瓜霜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及其在嘧菌酯处理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和靶标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离体培养条件下,嘧菌酯单独作用对番茄早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旁路氧化在番茄早疫病菌野生菌株的孢子萌发中提供大于27.03倍生理功能的补偿作用;在菌丝生长中提供4.83-9.95倍的补偿作用。嘧菌酯对番茄早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孢子产生有抑制作用。12.5μg/mL的嘧菌酯处理1h对菌丝呼吸耗氧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果随药剂浓度提高而略有增加,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随药剂浓度的提高增加缓慢。随处理时间延长,药剂对菌丝耗氧的抑制作用下降,但仍然抑制菌丝生长。研究证明延长处理时间呼吸作用对药剂的敏感性下降的机理不是旁路氧化途径增强,也不是因为基质中药剂效力的下降而是存在其它机制。黄瓜霜霉病是由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引起的,能导致黄瓜产量的减少。在2006年从山东省寿光地区温室大棚中采集的106个黄瓜霜霉菌株中EC50的范围是0.0063-0.0688μg/mL,平均EC50为0.01955μg/mL,没有监测到抗性菌株。在2007年采集的97个黄瓜霜霉菌株中,有57株为抗性菌株,抗性菌株的EC50为0.609 to>51.2μg/mL,抗性倍数为21.15->2618.9。2007年从山东寿光地区采集的97个黄瓜霜霉菌株中,监测到57个抗性菌株。在57个抗性菌株中EC50为0.609-10μg/mL有20株,EC50为10-50μg/mL有23株,EC50为>51.2μg/mL有14株。抗性倍数为21.15->2618.9。从三个不同抗性水平范围中任意选取一个菌株,提取DNA,经过DNA单克隆及质粒提取,测序。实验结果发现抗药性菌株的Cytb基因发生了点突变(GGT-GCT),导致143位由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抗性水平不同的菌株突变位点却相同,而且在一年的时间内就产生了抗性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