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组织培养的研究

梨组织培养的研究

论文题目: 梨组织培养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林学

作者: 何志祥

导师: 谭晓风,曹孟良

关键词: 茎段,叶片,组织培养,移栽

文献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对梨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别以13个杂交或自交梨组合的胚、翠冠梨的茎段、新高梨自交组培苗叶片为材料,实验研究了其相应的离体再生方式、培养条件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梨优良种质的获得及其良种快速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胚培养。以13个砂梨和白梨系统的杂交和自交组合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幼胚组织培养技术,并成功地获得了再生植株。结果表明,以培养基1/2MS+6-BA0.5mg/L适于幼胚再生,但不同结合之间、尤其是杂交与自交组合之间,幼胚的离体再生能力和表现有很大差异,在该培养基配比条件下,砂梨与砂梨杂交的组合,无论哪种梨品种为父本,幼胚出芽率和生根率都较其他组合好。外植体对胚培养有影响,带部分子叶的胚比不带子叶或带完整子叶的胚更适于该培养条件。 2、茎段培养。在激素水平为6-BA2.0mg/L和IBA0.2mg/L的条件下,选取1/2MS为基本培养基可以获得高于以WPM或AS为基本培养基的外植体再生率。有芽茎段和无芽茎段具有不同的再生方式及不同的适宜条件。有芽茎段倾向于不经过脱分化而直接出芽,可以省略诱导愈伤阶段;而无芽茎段培养则必须经过脱分化阶段,先诱导出愈伤组织,然后诱导不定芽。就本研究所选用的3种基本培养基而言,AS较适合无芽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生长良好。 3、叶片培养。经过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比为NN69+0.5 mg/LTDZ+1.0 mg/L 6-BA+0.3 mg/L IAA。接种方式以叶基部向上的叶片愈伤率和出芽率都是最高的。叶龄对叶片培养有较大影响,以胚培养再生后继代培养1 5-30d的叶片进行叶培养,无论是愈伤率还是出芽率,都明显优于继代培养30d以上的叶片。 4、移栽。移栽基质和移栽方式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无明显影响,不管在哪种基质用哪种方式盘炼,只要无菌苗出瓶时生长健壮均能获得较高的移栽成活率,这说明组织培养外植体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无菌培养阶段,移栽基质和移栽方式只影响其适应外界条件的时间长短。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1.1.2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1.1.3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科研生产中的应用

1.2 梨的栽培利用价值与梨资源

1.2.1 梨栽培利用价值

1.2.1.1 营养价值

1.2.1.2 药用价值

1.2.1.3 食用价值

1.2.1.4 工业价值

1.2.2 梨资源

1.2.2.1 栽培梨品种原产地及分布

1.2.2.2 我国主要栽培梨系统及品种资源

1.2.2.3 梨生物学特性

1.2.3 梨的繁殖技术研究

1.2.3.1 种子繁殖

1.2.3.2 嫁接繁殖

1.2.3.3 扦插繁殖

1.3 梨组织培养的研究

1.3.1 梨的胚培养

1.3.2 梨的茎培养研究

1.3.3 梨的叶片培养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梨不同杂交和自交组合幼胚组织培养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激素配比对带部分子叶胚培养的影响

2.2.2 不同杂交和自交组合幼胚组培苗的生长进程

2.2.3 不同杂交和自交组合幼胚组培苗的生长状态

2.3 结论与讨论

3. 梨的茎段培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植体的选择

3.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3.2.3 有芽茎段与无芽茎段

3.3 讨论

4. 梨的叶片培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片不定芽再生的过程

4.2.2 不同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4.2.2.1 最佳培养基配比的筛选

4.2.2.2 细胞分裂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3 不同生长状态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4 不同接种方式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5. 梨组培苗的移栽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移栽材料

5.1.2 移栽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炼苗移栽生长过程

5.2.2 栽培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5.2.3 不同的盘炼方式

5.3 讨论

6.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内容

6.1 本论文的创新点

6.2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表:本研究使用的基本培养基配方(单位:MG/L)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1-09

参考文献

  • [1].钾肥与‘幸水’梨果实生长和品质形成的关系及施用技术研究[D]. 王唯.扬州大学2017
  • [2].砂梨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D]. 曹霞.浙江大学2005
  • [3].砂梨品质评价体系构建与高光效、省力化树形探讨[D]. 郭达.南京农业大学2016
  • [4].杂交扁桃(Amygdalus communis L)幼胚胚培养及杂和体繁育技术研究[D]. 田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5].香榧幼胚生物学特性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初步研究[D]. 姚进.浙江农林大学2012
  • [6].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生殖障碍及幼胚拯救研究[D]. 宋杰.南京农业大学2011
  • [7].立地条件与砧木对砂梨叶片矿质营养含量变化的影响[D]. 褚军.扬州大学2010
  • [8].纽荷尔脐橙不同叶片N、K水平对光合及生长的影响[D]. 李彩.西南大学2012
  • [9].中国红皮砂梨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SSR和AFLP分析[D]. 张东.浙江大学2006
  • [10].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种的幼胚拯救研究[D]. 金菁.南京农业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梨品种及砧木离体叶片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D]. 焦展.河北农业大学2008
  • [2].“黄花”梨离体培养及转基因初步研究[D]. 刘璐璐.浙江大学2007
  • [3].雪青、绿宝石梨及BA29砧木的组织培养与叶片不定梢诱导的研究[D]. 刘岩.河北农业大学2007
  • [4].梨矮化砧木组织培养快繁的研究[D]. 罗娅.四川农业大学2004
  • [5].建立梨离体叶片不定芽高效再生及基因转化体系的研究[D]. 赵瑞华.山东农业大学2004
  • [6].砂梨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D]. 曹霞.浙江大学2005
  • [7].五种木本植物的组织培养及其生理生化研究[D]. 陈陆琴.辽宁师范大学2005
  • [8].梨离体保存材料遗传差异的分子检测[D]. 甘玲.四川农业大学2006
  • [9].梨(Pyrus)叶片和叶柄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D]. 徐凌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 [10].梨的离体培养与叶片不定梢诱导研究[D]. 刘翠琼.四川农业大学2003

标签:;  ;  ;  ;  

梨组织培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