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时期下,社会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的运动员是高文化、高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牺牲运动员受文化教育的时间为代价,只注重运动成绩的提高,使得所培养的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出路窄、就业困难、不可持续发展等而受到众多的质疑,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众多专家、学者呼吁要以人为本,竞技体育要回归教育,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专门学校,是在国家积极创造条件,把体院逐步办成教学、训练和科研三结合的中心,既培养体育师资,又承担培养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干部的前提下设立的。办学发展已近30年,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至今对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经验无系统、全面地总结。本研究通过全面地回顾竞技体校发展历程,在大量个案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比较竞技体校与运动学校、与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区别,论证了竞技体校的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优劣势。应用模式分析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梳理。基于教学与训练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与训练之间关系的处理等,将各种培养模式归纳划分为专业(职业)培养模式、业余训练培养模式和学训并重培养模式。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定位是“学生运动员”,有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良好的人文与育人环境、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在一个培养单位完成多年培养目标的“一条龙”培养体系、亦读亦训的结合、科学高效的训练组织等方面。同时竞技体校发展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培养的人才结构单一,规模较小,人才流失严重,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困难等。通过对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的分析,提出要借鉴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共性经验,针对新时期的各种变革,主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重新构建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审视举国体制,明晰竞技体校责权利;重新构建竞技体育投资分配布局;重新打造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品牌模式;竞技体育发展要创新思路,开拓视野,以特色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