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论文摘要

现代都市是现代派文学产生的摇篮,20世纪初的上海提供了孕育现代派文学的文化语境。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们过多关注我国现代派文学产生的外来背景,忽视了本土的文化资源;过多关注现代派文学的文本研究,忽视了它的文化层面。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探讨20世纪20—40年代我国现代都市文化与现代派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理路。上海文化是在开埠以后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形成的现代都市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政体系的完善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上海的现代都市文化语境也随之形成。都市的现代物质空间和娱乐生活是上海文化的主要表征,现代报刊的繁荣和各路文人的汇聚打造了上海作为文化中心的新形象。中国现代派文学是在对域外现代派文学的引进和吸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开放多元的上海文化语境为域外现代派文学的译介提供了重要前提和现实基础。30年代,在施蛰存、刘呐鸥、杜衡、戴望舒等人编辑的《璎珞》、《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新诗》等杂志周围结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国现代派群体——新感觉派和现代诗派。这些具有世界主义文化视野和先锋艺术精神的现代派杂志彰显出开放多元、追求创新的上海文化精神。从文化身份来看,刘呐鸥、穆时英、戴望舒、施蛰存、杜衡等现代派作家群体热衷都市生活、追求艺术创新,体现出上海文化的都市性、先锋性和商业性特征。在东西文化冲突中,他们的身份书写既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想象,又显现出无法摆脱的传统文化影响。在日益严峻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动面前,他们表露出文化身份的焦虑,并最终导致了现代派群体的疏散和殊途。30年代在上海兴起的左翼文化运动给原本以商业性为内核的上海文化注入了鲜明的政治性内涵和昂扬向上的活力,这一政治文化语境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派作家的文学选择。在左翼文化影响下,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等象征派诗人从艺术的“象牙塔”走到了革命的“十字街头”;杜衡、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徐訏等现代派作家也一度成为左翼的“同路人”。然而随着左翼文化运动的深入,他们都先后走出了“马克思主义”,转向了“自由主义”,但左翼文化的影响一直潜隐在他们的创作中。在上海文化语境中,现代派作家呈现出不同的都市想象。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觉派作家“在洋场的糜烂罪恶中寻觅五光十色的美”。戴望舒、徐迟、艾青、路易士、金克木等现代派诗人表现了“新的机械文明”和现代都市美学。杭约赫、唐祈、辛笛、陈敬容等九叶派诗人描绘了上海战后的社会乱相。徐訏在洋场与战场的双重变奏中展开了对爱与生命的文化探询。张爱玲用参差对照的手法呈现出战争背景下都市“人生安稳的一面”。开放多元的上海文化既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内涵,也传承着东方文化的传统血脉,因而在上海文化的濡染中产生、发展和嬗变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也彰显出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不同的“现代性”与“传统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海派文化”概念的历史回顾
  • 二、“海派文化”的正名与“上海文化”的提出
  • 三、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四、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上海现代都市文化语境的形成与表征
  • 第一节 现代都市文化语境的形成
  • 一、上海文化的历史沿革
  • 二、租界的形成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畸形发展
  • 三、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现代都市文化语境的形成
  • 第二节 现代都市的生活空间与文化表征
  • 一、都市的外部公共空间及其文化表征
  • 二、都市的内部生活空间及其文化表征
  • 第三节 现代报刊的繁荣与文学商业空间的营造
  • 一、现代报刊与出版业的繁荣
  • 二、文学中心的南移与各路文人的汇聚
  • 三、文学商业空间的营造
  • 第二章 上海文化语境下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
  • 第一节 “别求新声于异邦”:晚清至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引进
  • 一、早期现代主义文化思想的引进
  • 二、“五四”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译介
  • 三、初期域外现代主义思潮译介的特点
  • 第二节 艺术的“融合”与“创化”:20 年代后期至30 年代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
  • 一、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的进一步拓展
  • 二、域外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与创作借鉴
  • 三、域外现代派文学的理论总结与转化
  • 第三节 扎根于现实的现代派诗学追求:抗战至40 年代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
  • 一、战争文化语境中现代派文学译介的弱化
  • 二、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等后期象征派的译介
  • 三、40 年代现代派文学的译介取向与“新诗现代化”追求
  • 第三章 现代派杂志与上海文化精神
  • 第一节《璎珞》、《无轨列车》、《新文艺》:初期的开放视野与先锋精神
  • 一、“上海文化精神”的形成与表征
  • 二、对域外文学的最初关注
  • 三、“方向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
  • 四、先锋的艺术追求与开放的文化视野
  • 第二节 《现代》:商业化的运作与现代性的追求
  • 一、商业性的动机与运作
  • 二、自由独立的话语空间
  • 三、“现代性”的阐说与“现代派”的结集
  • 第三节 《新诗》:融汇与创新的进一步深化
  • 一、“融合南北”的气度
  • 二、翻译与创作的并举
  • 三、创作、理论与编排上的开拓创新
  • 第四章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群体的文化身份
  • 第一节 都市文化语境中现代派群体的文化身份表征
  • 一、“文化身份”的阐释与现代派群体的都市文化身份
  • 二、现代派群体文化身份的先锋性表征
  • 三、现代派群体文化身份的商业性表征
  • 第二节 半殖民地文化语境中现代派群体的身份书写
  • 一、半殖民地都市文化语境
  • 二、西方文化想象中的女性形象
  • 三、新旧文化冲突中的男性形象
  • 第三节 政治文化语境中现代派群体的身份焦虑
  • 一、30 年代上海的政治文化语境
  • 二、现代派群体的文化焦虑与身份危机
  • 三、现代派群体的疏散与殊途
  • 第五章 左翼文化与现代派作家的文学选择
  • 第一节 上海文化语境与左翼文化思潮
  • 一、左翼文化产生的历史语境
  • 二、作为文化主潮的左翼文化运动
  • 三、左翼文化对30 年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二节 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象征派诗歌创作的转变
  • 一、“异国的熏香”与“纯诗”的主张
  • 二、革命的“十字街头”与“诗歌的大众化”
  • 三、左翼文化语境中象征派的上海想象
  • 四、象征派对左翼文化的不同回应
  • 第三节 从“同路人”到“第三种人”:现代派的路向选择与文学主张
  • 一、政治与文学上的同路人
  • 二、“第三种人”的文学主张与左翼的文化批判
  • 三、“理智与情感底冲突中”的困惑
  • 第四节 从“马克思主义”到“自由主义”:左翼文化与徐訏的文学选择
  • 一、徐訏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 二、左翼文化对徐訏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三、从“马克思主义”到“自由主义”
  • 第六章 上海文化语境与现代派作家的都市想像
  • 第一节 都市的“风景线”与“狐步舞”:新感觉派的都市想像
  • 一、大街、交通与都市新感觉
  • 二、舞厅、影院与现代派叙事
  • 三、女体修辞、商品消费与欲望象征
  • 第二节 都市的“现代生活”与“现代情绪”:现代诗派的都市审美
  • 一、“新的机械文明”与现代都市美学
  • 二、都市的多元形态与生活化审美
  • 三、都市的颓废与寂寞
  • 第三节 战争文化心理与战后都市乱相:九叶派的上海想像
  • 一、战争文化心理的形成与表征
  • 二、战后都市生活乱相的书写
  • 三、战争文化心理与九叶诗人的审美视野
  • 第四节 洋场与战场的双重面影:徐訏的上海想像
  • 一、战争背景下的都市想像
  • 二、《风萧萧》与《江湖行》:洋场与战场的双重变奏
  • 三、自觉的文化意识与执着的生命探询
  • 第五节 战争背景下都市“传奇”:张爱玲的上海书写
  • 一、“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 二、新旧杂糅的都市生活空间
  • 三、“沦陷”后的大街与“封锁”时的情感
  • 四、高压生活中的“上海气”与战争背景下的“荒凉感”
  • 结语:东西文化交融中的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 一、上海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派文学的都市文化表征
  • 二、上海文化的“传统质”与现代派文学的传统文化表征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施蛰存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学体制[J]. 书屋 2020(05)
    • [2].与施蛰存先生晚年“笔谈”琐忆[J]. 世纪 2020(04)
    • [3].施蛰存小说中的江南佛学意蕴[J]. 写作 2019(03)
    • [4].解冻与热门:施蛰存复出新时期文坛[J]. 创作评谭 2019(04)
    • [5].施蛰存划“右派”的前因后果[J]. 新文学史料 2017(04)
    • [6].关于施蛰存的“古事小说”[J]. 书城 2017(10)
    • [7].施蛰存散文与《新民晚报》[J]. 社会科学论坛 2017(02)
    • [8].施蛰存评论鲁迅小说《明天》一事的文献问题[J]. 鲁迅研究月刊 2014(11)
    • [9].译海词章蛰思存——忆施蛰存老师[J]. 上海采风 2020(02)
    • [10].人生寿自棉花来[J]. 养生月刊 2020(05)
    • [11].施蛰存:人生寿自棉花来[J]. 家庭医学 2020(04)
    • [12].春阳不能荣枯朽——读施蛰存先生《春阳》有感[J]. 作文通讯 2020(18)
    • [13].施蛰存致謝桃坊論詞書礼[J]. 词学 2018(02)
    • [14].浅谈施蛰存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J]. 青年文学家 2019(20)
    • [15].新世纪以来施蛰存研究述评[J]. 语文学刊 2009(06)
    • [16].施蛰存的无相庵藏书票[J].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2018(09)
    • [17].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色[J]. 唐山文学 2016(03)
    • [18].施蛰存,一个百年孤独的灵魂[J]. 上海采风 2017(01)
    • [19].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7(02)
    • [20].施蛰存:人间有味是清欢[J]. 饮食科学 2017(05)
    • [21].施蛰存女性小说悲悯情怀探析[J]. 唐山文学 2017(04)
    • [22].论施蛰存笔下的都市人形象[J]. 青年文学家 2017(05)
    • [23].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04)
    • [24].浅析施蛰存历史小说人物心理矛盾性[J]. 课外语文 2017(07)
    • [25].向施蛰存约稿琐记[J]. 上海采风 2017(06)
    • [26].向施蛰存约稿琐记[J]. 苏州杂志 2017(04)
    • [27].试论施蛰存的历史小说[J]. 青年文学家 2017(29)
    • [28].蛰以图存——记施蛰存藏书票及其他[J]. 青岛文学 2017(09)
    • [29].浅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的性心理[J]. 中华少年 2017(29)
    • [30].用理智读书[J]. 快乐语文 2017(25)

    标签:;  ;  ;  

    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