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思南路47-48号街坊成为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重要试点项目,希望以复兴工作的成功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从中获得上海新一轮历史中心区保护的新策略与新方法。自“365项目”(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后,大拆大建的方法势必将退出历史舞台,面对着当前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化所提出的深层次要求,我们将如何保护并继承这些历史建筑?如何维护历史中心区的功能并作出积极的调整?如何安排原生居民并延续城市的生活形态?新的保护策略也就意味着新的运行机制、运作方法和实施主体。 本文将思南路47-48号街坊视作一个全息元,以“整体性保护”的方法探讨上海历史中心区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其中的得失,并展望未来。目的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结合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内容,力图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上海历史中心区的历史、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贯穿全文的是两个问题——“保护为了谁?”和“怎样保护?”因此,本文在选题与所用实例的组织上,都尽可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研究框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先回顾了解放前该街坊所经历的第一次城市化进程(1910-1940年代),以法租界由东向西的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具体介绍了该街坊的建筑特征、居住形态以及人文精神,展示其浓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在经历了新中国解放、公私合营、文革等特殊历史时期后,该街坊迎来了第二次城市化进程(1980年代-2000),着重分析了建筑特征、居住形态以及人文精神的变化。 第二部分是关于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实践与反思。首先介绍了上海正在加大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的时代背景,然后具体描述了思南路47-48号街坊当前的实践情况。然后是对该街坊阶段性工作的反思以及对近期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重新审视。最后通过实例研究、借鉴欧洲的相关案例、并分析经验与教训,指出“整体性保护”对历史中心区保护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提出建立历史中心区的“整体性保护”体系,并探讨其中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先是关于“观念”层面的探讨,提议在全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普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改善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机制。其次是关于“立法与政策”层面的探讨,提议应当以立法、政策为核心,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再次是关于“资金与管理”层面的探讨,提议引入历史文化遗产经营理念,广泛拓展经济筹资渠道。最后是关于“规划”层面的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规划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需要在城市保护规划中建立“整体性保护”模型,建立保护工作的多方合作体系与保护信息网络。 结语部分归纳了上述三个部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对在上海历史中心区展开“整体性保护”的一些具体建议。
论文目录
论文摘要ABSTRACT导言第1节 关键词的名词解释1.1 思南路47-48号街坊1.2 整体性保护(Integrated Conservation)1.2.1 概念1.2.2 社会背景1.2.3 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及重要的宪章(宣言)1.3 城市化进程1.4 历史中心区(Historical Center)第2节 其它相关名词解释2.1 建筑遗产保护各阶段的标准定义——布拉宪章2.2 建筑物老化(Obsolescence)的主要形式2.3 历史中心区(保护区)保护各阶段的定义2.3.1 改造(Reconstruction)2.3.2 更新(Renewal)与再开发(Redevelopment)2.3.3 复兴(Revitalizing)2.4 历史中心区没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衰退”与“窒息”2.5 历史性建筑(历史建筑)、文物建筑2.6 建筑遗产2.7 保护区、历史风貌保护区2.8 名城历史中心区、历史文化名城第3节 在上海历史中心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契机3.1 能源危机3.2 观念的转变3.3 拆迁之变第4节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4.1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论——全息史观4.2 研究的主要内容4.3 研究框架第一部分 历史与现状第1章 从无到有的集中化——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第一次城市化进程(1910s-1940s)第1节 法租界的城市化进程1.1 法租界从东向西的迅速扩展1.2 法租界土地管理制度1.2.1 基本制度1.2.1.1 永租制1.2.1.2 道契1.2.1.3 租地转让1.2.2 管理机构1.2.2.1 领事馆土地股1.2.2.2 上海会丈局1.2.2.3 公董局清丈处1.2.3 地产估价1.3 房产管理1.3.1 房产管理概况1.3.2 房产估价1.3.3 房屋租赁1.4 建筑规划管理1.4.1 建筑许可证管理1.4.2 建筑工程管理1.4.3 建筑区域规划管理1.4.4 特别类型的建筑管理第2节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居住形态与历史沿革2.1 基础区位分析2.2 居住形态与建筑特征2.2.1 建筑总体特征2.2.2 建筑单体简介2.2.2.1 “义品村”花园住宅的建筑特征2.2.2.2 “三德堂”——复兴路505号2.2.3 建筑细部特征2.2.4 建筑功能分区(1940年代)2.2.5 建筑生长情况2.3 环境特征第3节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3.1 居民构成变迁3.2 户籍管理3.3 在斗争与发展中塑造社区文化3.3.1 追寻法兰西文化3.3.1.1 天主教的影响3.3.1.2 两个文化沙龙3.3.2 抗争精神3.3.2.1 以在“周公馆”发生的事件为例3.3.2.2 震旦大学难民所第2章 亟待合理的保护与复兴——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第二次城市化进程(1980s-2000)第1节 从建国后到19801.1 城市功能的变动:从多元化——单一化——多元化1.2 中心城区的延伸1.3 不堪重负的城市住宅1.3.1 城市住宅的超负荷使用1.3.2 城市住宅的紧缺状况1.3.3 解决住房短缺的2种主要辅助性措施1.3.4 卢湾区房屋产权管理1.3.5 卢湾区住房管理1.3.6 对历史性建筑造成致命伤的“抢房风”第2节 上海的第二次城市化进程及历史中心区所面临的困境2.1 城市格局仍呈现出明显的单中心结构特征,对中心城区的压力进一步增加2.2 在“极差地租”的竞争中建造摩天的大楼和摩天的房价2.3 在“极差地租”的竞争中,以牺牲历史中心区的低密度建筑为代价已成为必然2.4 即使有识之士有意参与历史中心区的保护,仍缺乏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第3节 思南路47-48号街坊居住形态的变化与发展3.1 思南路47-48号街坊周边的变化3.2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居住形态与建筑特征3.2.1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现状分析3.2.1.1 用地性质现状分析3.2.1.2 花园住宅区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2.2 建筑单体的演变3.2.2.1 按年代的变化情况3.2.2.2 建筑单体外观(材质)的演变3.2.2.3 建筑单体使用方式的演变3.2.2.4 功能分区以及街坊内建筑单体功能的演变3.2.2.5 建筑生长情况第4节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4.1 居民构成变迁4.1.1 对1999年思南路47号街坊户籍调查的结果4.1.2 居民阶层的非匀质性4.2 居委会的管理工作4.3 社区生活以及邻里交往4.3.1 房屋租赁制度对社区生活的影响4.3.2 原生居民对社区的感情投入4.3.3 微妙的邻里交往4.3.3.1 数据统计4.3.3.2 有异于《交往与空间》的交往尺度4.3.3.3 混居住宅中的邻里生活4.3.3.4 三部楼梯第二部分 实践与反思第3章 保护与复兴的实践——2000年以来的思南路47-48号街坊第1节 时代背景与契机1.1 2004年韩正市长协调办理相关书面意见和提案的情况1.2 《关于本市实施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情况的检查报告》1.3 上海启动成片保护机制1.4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确定第2节 《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保护与整治规划》2.1 《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保护与整治规划》概述2.1.1 思南路花园住宅区用地性质调整2.1.1.1 规划目标2.1.1.2 文物古迹用地2.1.1.3 居住用地部分调整2.1.1.4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1.1.5 基础设施用地2.1.2 保护与更新的的具体策略2.1.2.1 现状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2.1.2.2 新建建筑建设控制要求2.1.2.3 非建筑空间的保护更新要求2.1.2.4 花园住宅区保护与更新的重点2.1.2.5 保护与更新步骤2.2 《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保护与整治规划》造成的社会效应2.2.1 街坊内历史建筑的保护数量不断增加2.2.2 社区功能以“住宅”为主导第3节 《卢湾区47、48街坊(思南路花园住宅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第4节 实施中的思南路47-48号街坊复兴工作4.1 历史建筑修复工作的两大基本原则4.2 对思南路47-48号街坊内历史建筑风格的补充鉴定与描述4.3 重要的前期工作—历史建筑检测4.3.1 历史建筑检测工作的逐项步骤4.3.2 检测方法4.4 对比类似风格的建筑(局部)实例,以辅佐修复工作的展开4.5 Wolfgang Keilholz先生访谈摘要第5节 甲方——卢永峰先生访谈摘要第4章 对当前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反思——思南路项目与上海第1节 对思南路47-48号街坊阶段性工作的反思1.1 观念上的飞跃与仍存在的局限性1.1.1 观念上的巨大飞跃1.1.2 仍存在的局限性1.2 对于动迁问题的反思1.2.1 “居民全部外迁”的后果1.2.2 原有居民或走或留的矛盾1.2.3 动迁赔偿政策好坏一刀切1.2.3.1 针对原先居住条件较差的住户1.2.3.2 针对原先居住条件较好的住户1.3 其它的可能性——假题真做第2节 对上海近期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介绍与反思2.1 历史中心区应该先开发?暂缓开发?还是先保护?2.2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3 谁才应该是上海市文化遗产(历史建筑)保护与复兴的主体?2.3.1 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利益结构2.3.1.1 三种价值对应着三种利益2.3.1.2 不同利益之间的一致性2.3.1.3 不同利益群体目标的不一致性2.3.2 当文化遗产遭遇“市场失效”2.3.2.1 在通常情况下,市场是最有效的分配手段2.3.2.2 文化遗产遭遇市场失效的原因2.3.2.3 当市场失效时,必须以其它方式重新评估文化遗产的价值2.3.2.4 谁付钱?谁受益?谁关心?2.3.3 在保护历史中心区的过程中要防止“政府失效”第5章 反思之二——欧洲各国实施“整体性保护”的经验与教训第1节 “整体性保护”概况1.1 诸次宣传活动与三次座谈会1.1.1 爱丁堡会议,1974年1月1.1.2 博洛尼亚会议,1974年10月1.1.3 克莱姆斯会议,1975年4月1.2 “整体性保护”的发展现状1.2.1 “整体性保护”:建立在广义的建筑遗产概念之上1.2.2 “整体性保护”:区域规划、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新视角1.2.3 “整体性保护”:四大方向的联合行动1.2.4 地方与地区权力机构的职责:贯彻“整体性保护”1.3 《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1974年6月第2节 马亥斯(Marais,法国巴黎)的经验与教训2.1 物质更新不是保护工作的全部2.2 有关马亥斯的争论第3节 “整体性保护”在博洛尼亚的实践与探索3.1 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简介3.1.1 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3.1.2 经济结构3.1.3 区域规划的目标3.2 对博洛尼亚历史中心区及其规划的简要介绍3.3 在规划起步阶段博洛尼亚所面临的城市发展负面状况3.4 试图理解博洛尼亚“整体性保护”政策实施前的政治背景3.4.1 这场政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目前还有哪些问题?3.4.2 地租问题3.4.3 私人和集体的需求问题3.5 博洛尼亚的社会住宅建设3.6 博洛尼亚的公共服务业3.7 博洛尼亚的分权制3.8 博洛尼亚城市保护工作中的两个主要观念3.8.1 对拆迁和就地安置造价的重新理解3.8.2 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机制3.9 对P.L.Cervellati 1969年保护规划及其实践的反思第三部分 建立“整体性保护”体系第6章 观念与培训第1节 提高年青人保护文化遗产的觉悟第2节 建立教育与培训机制第3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育——贺云翱副教授访谈第7章 立法与政策第1节 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与立法1.1 遗产定义(Definition of the Heritage)1.2 遗产鉴定1.3 遗产的保护与保存1.3.1 制裁与强制措施1.3.2 整体性保护1.3.3 经济援助、资金机构与历史环境的再生1.3.4 代理机构与专业组织的作用第2节 文化政策与城市复兴2.1 市民文化与文化政策传统2.2 1977年的政治运动2.3 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项新的文化政策2.3.1 围绕传统文化机构展开的文化政策2.3.2 倡导以文化生产为重心的文化政策2.3.3 社会党议员的文化政策2.4 青年计划2.5 结论第3节 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机制——邻里管理政策3.1 邻里管理(Neighborhood Management)的概念3.2 在邻里管理地区实施“城市——实现全社会大融合”计划3.3 邻里管理协议3.4 来自联邦政府、国家政府和欧盟的资助3.4.1 行动资金3.4.2 邻里资金第8章 资金与管理第1节 遗产资金结构与管理方法1.1 公共资金1.1.1 国家出资1.1.2 地区与当地政府出资1.2 私人投资与赞助1.3 减免税收1.4 以彩票收入资助文化事业1.5 将基础设施类开支的3%投资于文化事业第2节 从经济学角度讨论文化遗产领域的政府干预手段2.1 直接干预:遗产的拥有或运营2.2 管理2.3 激励机制2.4 重新定义财产权2.5 信息资讯第3节 历史文化遗产的三大经济领域第4节 银行贷款是历史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保障4.1 近年来银行在城市遗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经验4.2 银行发展计划第9章 城市保护专项规划第1节 国际化+本土化的区域发展发展规划1.1 经济区的发展趋势1.2 经济区的规划目标第2节 1958年经济区总体性控制规划和1960年代规划政策2.1 1958年经济区总体性控制规划(PRG)2.2 新一轮经济区总体规划的展开2.3 历史中心区和小山区规划的独立第3节 1970年代初新一轮的总体规划和规划政策3.1 对1958年总体规划的调整3.2 北部经济发展轴计划第4节 经济区国土规划(2000年至今)4.1 区域重整的规划策略4.1.1 重组市中心和交通网4.1.1.1 公共铁路交通4.1.1.2 多中心的发展模式4.1.2 区位优势4.1.2.1 宝贵的区位功能4.1.2.2 制造业4.1.2.3 高速公路的新路线4.1.3 重视自然景观的价值——保护自然和城市4.2 贯彻规划的实施4.2.1 地区共同协议4.2.2 结构规划4.3 PTCP工作方法4.3.1 PTCP编年史——PTCP进度表4.3.2 规划结构第5节 ecoBUDGET,城市保护规划的生态目标5.1 ecoBUDGET简介5.2 ecoBUDGET在亚洲结语附录附录1:城市历史中心区的七大价值附录2:建筑物老化的衡量尺度(Lichfield)附录3:复兴路537号(法地册4511)建筑图纸(节选),1922附录4:上海法公董局技政部工务处营造大执照领照呈请书(思南路59号汽车库加建)附录5:比商上海义品地产公司(Credit Foncier D'Extreme Orient)简介附录6:博洛尼亚零售业的发展计划附录7:复兴博洛尼亚历史中心区的概念和方法,1969第1节 城市历史结构第2节 保护的理由与规划目标2.1 历史、文化的评判标准2.2 经济准则2.3 功能标准2.4 社会标准2.5 交往的准则第3节 规划准备3.1 建筑类型3.2 纪念性建筑的用途3.3 更新区第4节 保护规划方案(平面图)第5节 历史中心区的社会住宅规划(PEEP)主要参考文献后记附图
相关论文文献
- [1].梦街坊[J]. 工会博览 2019(26)
- [2].老邻居 新街坊[J]. 词刊 2020(07)
- [3].老街坊(摄影)[J]. 四川文学 2014(13)
- [4].老街坊[J]. 词刊 2011(08)
- [5].奶奶[J]. 广东第二课堂(下半月中学生阅读) 2020(10)
- [6].北京市设计院1956年度技术总结街坊报告[J]. 建筑创作 2017(05)
- [7].老街坊[J]. 词刊 2020(03)
- [8].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普陀区17街坊、132街坊、桃浦路109号地块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范围的批复[J].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9].老街坊[J]. 民族音乐 2012(06)
- [10].街邻街坊[J]. 文史博览 2009(12)
- [11].社区处处街坊节[J]. 乡镇论坛 2008(35)
- [12].英国街坊文教馆的今昔[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08(05)
- [13].上海市风貌保护街坊精细化服务化管理探索——以徐汇区风貌保护街坊保护要素综合评估为例[J]. 城市规划 2019(10)
- [14].老街坊[J]. 歌曲 2010(05)
- [15].上海市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规划管控的思考[J].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6)
- [16].老街坊:自治共治新路径[J]. 中国领导科学 2018(05)
- [17].城市管理创新实践及启示——以南通市崇川区街坊议事会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 2017(04)
- [18].北京幸福村街坊设计[J]. 建筑创作 2013(Z2)
- [19].我们是永不相识的街坊[J]. 阅读 2016(31)
- [20].永不相识的街坊[J]. 幸福(悦读) 2012(02)
- [21].敬畏生命——观音乐剧《老街坊》有感[J]. 艺海 2016(04)
- [22].上海虹口区63号街坊风貌保护更新策略研究[J]. 规划师 2020(15)
- [23].中国的苏联街坊式住区改造设计探索[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Z1)
- [24].老街坊(散文)[J]. 五台山 2015(04)
- [25].民工[J]. 中学语文 2008(29)
- [26].石景山有个“老街坊”[J]. 前线 2018(07)
- [27].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商务局关于促进市区街坊中心建设发展的意见的通知[J]. 徐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9)
- [28].永不相识的街坊[J]. 视野 2012(02)
- [29].戒烟有那么难吗?[J]. 糖尿病新世界 2010(05)
- [30].基于拼贴城市理论的苏州古城区保护更新策略初探——以41号街坊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0(03)
标签:思南路号街坊论文; 整体性保护论文; 城市化进程论文; 历史中心区论文;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整体性保护研究 ——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中心区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