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非遗 ——鲁中地区一种乡民艺术的当代变迁

经历非遗 ——鲁中地区一种乡民艺术的当代变迁

论文摘要

花鼓锣子,是流行于鲁中莱芜市颜庄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活动,其产生、发展以及流变都与所处乡土社区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拟从村落社会生活的整体语境出发,探究这一乡民艺术在经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运动中一些富有意味的变化,观察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影响,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乡民艺术与村落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按照下边的写作思路展开: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选题的缘起、前人做过的研究、以及研究方法和资料的来源做一个大体的说明。接下来,我们要先将对花鼓锣子这一乡民艺术文本与作为其语境的颜庄村进行概貌似描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表演意义予以探寻。这也就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线路。基于此,我们不得不先从村落出发,做出最基本的村落民俗志描述。在此,村落作为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实体而存在,日常的生活常态与本村争奇斗艳的各种艺术传统一起共同构成了村民的社会生活。第二章笔者欲对花鼓锣子进行较全面的介绍,此介绍主要从花鼓锣子的历史、传承及组织过程以及传承人的主要角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花鼓锣子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花鼓锣子由民间艺人手中叩开人们口袋的工具一步步演变为精神方面官民共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锣子传承到现在已经是四代人,现有的三四代传承人对花鼓锣子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主要角色也对自己的角色和花鼓锣子有着不同的看法,对花鼓锣子产生影响的各种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之间处于不定的散落与聚合之间,因此对花鼓锣子的意义阐释也就处于一种游动的状念。第三章笔者欲对花鼓锣子的演出文本进行分析。在近百年的发展中,花鼓锣子的表演文本特别是其中的唱词山“即景生情式”衍变为“政府公文式”,文本的内容也不再是以前的诙谐式,而是变成了现在的歌颂式。文本的变化当然不是自然规律使然,而是应乡土社会的变化主动做出的自我调整,本身花鼓锣子表演文本的形成过程是政府、民间、地方文化精英以及各方合力的最终结果。这一章笔者想探讨这种变化到底对乡土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对当地民众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这些都是笔者在本章想要讨论的问题。第四章笔者欲深入花鼓锣子内部,分析村落变迁中的花鼓锣子究竟呈现了种怎样的形态。语境最终影响了花鼓锣子的发展,这正是我们解读村落语境与乡艺文本关系的最关键之处,从这也可以一窥乡民艺术的发展趋向和发展潜力,最后,面对这种剧烈的变化,笔者想在目前的学术背景基础上对它的发展做一个预期。言以蔽之,本论文呈现出描述范围由大到小、本体意义逐层剥离的景观:从村落的生活常景描述入手,随后引出花鼓锣子,并由此深入花鼓锣子的表演文本,作为颜庄村的标志性文化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村民“狂欢”的一种艺术,最后通过花鼓锣子的体制方面的传承人与表演文本方而的传承人以及花鼓锣子在两种不同的常景下的表演,展开意义层面上的阐释。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村落的生活常景
  • 第一节 村落的生活常态
  • (一) 村落的岁时节日与民间信仰
  • (二) 村落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 第二节 村落的艺术传统
  • (一) 能"玩得转"艺术的村落
  • (二)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艺术团"
  • (三) 花鼓锣子——掌握在"要民"手中的艺术
  • 第二章 花鼓锣子的历史传承及表演、组织过程
  • 第一节 历史溯源
  • 第二节 表演程式以及组织过程
  • (一) 一气呵成的组织过程
  • (二) 诙谐有趣的民间语言
  • (三) 会说话的演员服饰
  • (四) 简单欢快的动作
  • (五)轻松活泼的音乐
  • 第三节 传承人及主要角色
  • 第三章 花鼓锣子的演出文本分析
  • 第一节 记忆中的文本与现时社会中的文本
  • (一) 记忆中的文本
  • (二) 现实社会中的文本
  • 第二节 文本的形成过程分析
  • (一) 非遗背景下乡民艺术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
  • (二) "画蛇添足"的地方文化精英
  • (三) "被隐身"的民间艺人
  • 第三节 文本与民众生活
  • (一) 花鼓锣子与颜庄村民众生活
  • (二) 花鼓锣子与周围村落民众的生活
  • 第四章 村落变迁中的花鼓锣子
  • 第一节 经历"非遗"的乡民艺术
  • 第二节 "类狂欢"之后的反思
  • 第三节 敢问路在何方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型花鼓发电装置设计[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02)
    • [2].关于山西花鼓类“非遗”舞蹈保护的思考[J].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9(04)
    • [3].田野中的“非遗”舞蹈传承人研究——以翼城花鼓为研究个案[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01)
    • [4].常德地花鼓音乐初探[J]. 美与时代(下) 2020(01)
    • [5].山西翼城花鼓的艺术特征研究[J]. 黄河之声 2020(03)
    • [6].浅论湖南南县地花鼓舞蹈的创新与发展[J]. 音乐天地 2020(08)
    • [7].浅议陕南花鼓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发展[J]. 曲艺 2019(10)
    • [8].浅谈稷山花鼓的继承与发展[J]. 北方音乐 2014(04)
    • [9].土家族“地花鼓”传承与发展[J]. 北方音乐 2015(20)
    • [10].湖南花鼓[J]. 北方音乐 2013(09)
    • [11].关于江都武坚花鼓传承与保护的思考[J]. 艺术百家 2016(05)
    • [12].临汾翼城花鼓与运城万荣花鼓典型舞畴研究之步伐比较分析[J]. 黄河之声 2016(20)
    • [13].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花鼓的保护与传播研究[J]. 艺术评鉴 2016(11)
    • [14].山西翼城花鼓的艺术特征研究[J]. 艺术评鉴 2016(11)
    • [15].论山西土沃老花鼓的舞蹈角色[J]. 黄河之声 2016(15)
    • [16].湖南南县地花鼓源流探析[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7(01)
    • [17].黄河口短穗花鼓运动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18].花鼓一响 神采飞场 山西民间舞晋南花鼓教学初探[J]. 舞蹈 2017(07)
    • [19].南县地花鼓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探究[J]. 戏剧之家 2017(16)
    • [20].论南县地花鼓的艺术特征及其局限[J]. 艺术科技 2017(06)
    • [21].图解滚珠花鼓清洗养护[J]. 中国自行车 2016(10)
    • [22].法律进村花鼓歌[J]. 人民调解 2014(10)
    • [23].山东短穗花鼓的产生与艺术特征[J]. 山东艺术 2019(06)
    • [24].花鼓与花鼓戯[J]. 芙蓉 2020(02)
    • [25].泰兴花鼓艺术特色与传承振兴[J]. 青年与社会 2020(13)
    • [26].幸福花鼓[J]. 歌曲 2018(12)
    • [27].又唱花鼓[J]. 歌曲 2018(12)
    • [28].兴山地花鼓的校园传承之行[J]. 东西南北 2018(12)
    • [29].地花鼓的教学价值研究[J]. 知音励志 2016(11)
    • [30].论“花鼓歌”在《花鼓歌》中的意义[J]. 青年文学家 2015(02)

    标签:;  ;  ;  ;  

    经历非遗 ——鲁中地区一种乡民艺术的当代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