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塑造策略研究

基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塑造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建筑形象塑造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城市总体形象的关键问题之一。此处的“建筑”不单是指狭义的建筑实体本身,还包括由建筑物与周边环境所共同构成的场所。伴随科技进步,“全球化”现象应运而生,在人们为“全球化”兴奋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区和种族的文明正在逐渐失去个性的基因,或变成简单的符号。苏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城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由古城区和四个新城区共同构成的“五区组团”平行模式。与古城区的古风古韵不同,苏州新城区朝着现代的方向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新城区也呈现出建筑形象“千人一面”和简单符号式仿古的问题,建筑形象缺乏地域精神,长此以往苏州地域的建筑特点将会面临消失的危机。因此,我们需要探求如何用时代性的手法表达出苏州的地域精神,以弥补现状所存在的不足。本课题研究从批判的地域主义角度入手,根据苏州的地域精神,针对新城区建筑形象现状呈现出的问题,总结出合适的设计原则和对策。希望对新城区的建筑形象塑造有所启发和帮助,同时也对我国其他城市也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研究背景的介绍和技术路线的确定;第二章为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总结,是从理论层面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研究现状和特点的归纳和分析;第三章对苏州传统建筑的地域精神进行分析,对苏州地域的精神特质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第四章为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现状研究,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深入发现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塑造的策略提出,是研究成果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从思维、场所与技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得出符合批判的地域主义思路的策略和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起因
  • 1.1.2 研究对象确立
  •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框架与概要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各章节概要
  • 第二章 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研究与国内外案例
  • 2.1 批判的地域主义起源与发展
  • 2.1.1 早期的地域主义思想
  • 2.1.2 现代主义时期的地域主义思想
  • 2.1.3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地域主义思想
  • 2.1.4 批判的地域主义
  • 2.2 批判的地域主义解读
  • 2.2.1 地域性
  • 2.2.2 批判性
  • 2.3 批判的地域主义特征
  • 2.3.1 思维特征
  • 2.3.2 形式特征
  • 2.3.3 场所特征
  • 2.3.4 技术特征
  • 2.4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2.4.1 国外研究成果
  • 2.4.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三章 苏州传统建筑的地域精神
  • 3.1 苏州地域性的中华大文化
  • 3.1.1 亲近自然
  • 3.1.2 “无”的哲学观
  • 3.1.3 风水学说
  • 3.2 苏州地域性的审美品位
  • 3.2.1 精致的环境
  • 3.2.2 丰富的空间
  • 3.3 苏州地域性的精神追求
  • 3.3.1 “柔”的个性
  • 3.3.2 “雅”的氛围
  • 3.3.3 “画”的意境
  • 第四章 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现状研究
  • 4.1 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的发展过程
  • 4.1.1 开创性的自发探索阶段
  • 4.1.2 多元化的自主创作阶段
  • 4.1.3 内外交融的国际化阶段
  • 4.2 苏州新城区的建筑形象所存在的问题
  • 4.2.1 体量
  • 4.2.2 形式
  • 4.2.3 色彩
  • 4.3 苏州新城区的建筑形象问题产生的原因
  • 4.3.1 思维模式问题
  • 4.3.2 理论研究缺乏
  • 4.3.3 历史发展过程
  • 第五章 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塑造对策研究
  • 5.1 更新思维模式
  • 5.1.1 现代思考方式
  • 5.1.2 蕴含地域精神
  • 5.2 营造场所精神
  • 5.2.1 地域性中华大文化的现代表达
  • 5.2.1.1 人工环境的自然化表达
  • 5.2.1.2 建构“无”的空间精神
  • 5.2.1.3 考虑风水学原理
  • 5.2.2 地域性审美品位的现代表达
  • 5.2.2.1 打造精致的环境
  • 5.2.2.2 构筑丰富的空间
  • 5.2.3 地域性精神追求的现代表达
  • 5.2.3.1 体现“柔”的个性
  • 5.2.3.2 表达“雅”的氛围
  • 5.2.3.3 诠释“画”的意境
  • 5.3 选用适宜技术
  • 5.3.1 使用符合苏州地域特性的现代建构技术
  • 5.3.1.1 自然生态的技术观
  • 5.3.1.2 地域文化的技术观
  • 5.3.2 针对苏州地域特点,选取合适现代建筑材料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再思考——以张珂建筑作品为例[J]. 华中建筑 2020(01)
    • [2].建筑材料在地域主义建筑中的运用初探[J]. 建筑与文化 2020(02)
    • [3].从批判的地域主义视角解读李晓东建筑设计思想[J]. 建筑与文化 2020(02)
    • [4].吉林省新农村中的新地域主义设计原则探讨[J]. 门窗 2017(08)
    • [5].20世纪当代建筑地域主义理论的重建与争论[J]. 建筑师 2018(05)
    • [6].地域主义在西方的学术发展脉络[J]. 建筑与文化 2014(05)
    • [7].批判的地域主义:当代建筑新路径?[J]. 广西城镇建设 2013(03)
    • [8].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内核探析[J]. 艺术探索 2012(01)
    • [9].浅谈对批判地域主义的理解[J]. 华中建筑 2011(05)
    • [10].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下的景观地域主义分析[J]. 中国城市林业 2011(06)
    • [11].此时此地——浅析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J]. 室内设计 2010(01)
    • [12].文学地域主义[J]. 外国文学 2010(04)
    • [13].场所与归宿感——全球化背景下的批判地域主义[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 [14].浅谈批判的地域主义及思辩[J]. 山西建筑 2008(03)
    • [15].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两种现象的质疑[J]. 山西建筑 2008(06)
    • [16].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地域性的认识[J]. 山西建筑 2008(08)
    • [17].批判的地域主义之中国思考[J]. 中国科技财富 2008(04)
    • [18].基于新地域主义理念的荆楚风格建筑设计——以宜昌市龙泉古文化街为例[J]. 华中建筑 2017(10)
    • [19].新地域主义初探——以风景建筑为例[J]. 江西建材 2014(09)
    • [20].消隐与显现——批判的地域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J]. 中外建筑 2012(01)
    • [21].批判性地域主义视野下的山东省景观建设初探[J]. 大众文艺 2011(10)
    • [22].批判的地域主义与景观设计实践[J]. 上海工艺美术 2011(04)
    • [23].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的回溯性简介[J]. 室内设计 2010(06)
    • [24].从“新地域主义”概念透视南通未来建筑的方向[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11)
    • [25].从建筑师视角走向使用者视角的地域主义[J]. 新建筑 2018(06)
    • [26].从文学地域主义的视角探究《小镇畸人》中地方感的缺失[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1)
    • [27].山水城市——中国式的批判性地域主义[J]. 华中建筑 2009(05)
    • [28].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家庭旅馆空间设计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02)
    • [29].用新地域主义创作换千城一面旧貌[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30].新地域主义建筑及其设计实践——以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作品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08(09)

    标签:;  ;  ;  ;  

    基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塑造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