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研究

武汉市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研究

论文摘要

针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不集约的现状和武汉“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本文以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为研究范围,以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为主题,以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空间调控为联结点,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形态整合和土地使用强度合理控制为重点,系统探讨了在城市空间层面上,如何促进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这一核心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多层次、多侧面、多视角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空间调控间的关联性,剖析了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了其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规模,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发展的优化模式,并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对策。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设置了“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优化模式”和“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对策”四个板块进行研究。在第一个板块“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研究中,全面调查了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并归纳了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第二个板块“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研究中,针对这些不足之处,结合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的发展目标,分别从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潜力、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空间形态潜力、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使用强度潜力等三个方面评价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规模。在第三个板块“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优化模式”研究中,在结合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案例,从城市空间结构方面提出“轴向拓展、开放式多中心组团”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从城市空间形态方面提出“分散化集中、扇形与指状相结合”的空间形态优化模式,从土地使用强度方面提出“TOD与SOD双重导向、适度复合型”的土地使用优化模式。在第四个板块“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对策”研究中,分别从优化地域空间结构、整合地域空间形态和合理控制土地使用强度三方面探讨了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对策。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基本观点,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可进一步研究的若干方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大城市边缘区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2 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和空间调控的基础理论
  • 2.1“簇群城市”、“外部都市发展区”的概念辨析
  • 2.2“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内涵及影响因素
  • 2.3“簇群城市”与外部都市发展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关联性
  • 2.4“空间调控”的概念、对象及价值导向
  • 2.5 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调控机制
  • 3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 3.1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空间范围的界定及地域单元的划分
  • 3.2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现状
  • 3.3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的特征
  • 3.4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
  • 4.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概念内涵
  • 4.2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4.3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潜力评价
  • 4.4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空间形态潜力评价
  • 4.5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使用强度潜力评价
  • 4.6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潜力评价
  • 5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优化模式
  • 5.1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发展目标
  • 5.2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案例借鉴
  • 5.3 轴向拓展、开放式多中心组团的空间结构模式
  • 5.4 分散化集中、扇形与指状相结合的空间形态模式
  • 5.5 TOD 与SOD 双重导向、适度复合型的土地使用模式
  • 6 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对策
  • 6.1 优化外部都市发展区地域空间结构
  • 6.2 整合外部都市发展区地域空间形态
  • 6.3 合理控制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使用强度
  • 7 结语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不足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费石庄村外向发展区规划策略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05)
    • [2].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超前发展区形成的初步经验[J]. 俄罗斯学刊 2017(01)
    • [3].哈尔滨新区与俄“超前发展区”全面合作对策研究[J]. 对外经贸 2017(07)
    • [4].俄罗斯远东超前发展区探析[J]. 西伯利亚研究 2015(06)
    • [5].俄联邦社会经济超前发展区联邦法[J]. 西伯利亚研究 2015(04)
    • [6].正确认识压力,竭力做“发展区”教师[J].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9(02)
    • [7].以学生起点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教学设计为例[J]. 知识文库 2017(11)
    • [8].远东经济超前发展区述评[J]. 商业经济 2018(09)
    • [9].通南经济发展区联动发展之管见[J]. 今日财富 2019(02)
    • [10].对生态发展区山水实证的思考[J]. 韶关学院学报 2010(04)
    • [11].俄罗斯远东超前发展区研究[J]. 西伯利亚研究 2018(05)
    • [12].新常态下湖南省高铁发展区分类发展引导研究[J]. 规划师 2016(S2)
    • [13].关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J]. 特区经济 2011(11)
    • [14].关于广东生态发展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韶关学院学报 2010(04)
    • [15].粤北生态发展区乡村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构建[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9)
    • [16].走出加快建设都市功能发展区的新路[J]. 当代贵州 2015(34)
    • [17].俄远东超前发展区建设为中俄合作带来新机遇[J]. 西伯利亚研究 2015(05)
    • [18].江西打造职业教育核心发展区[J]. 学苑教育 2019(14)
    • [19].生态发展区:目标、问题及工业化路径选择[J]. 嘉应学院学报 2010(03)
    • [20].广东生态发展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探讨[J]. 经济地理 2010(07)
    • [21].泸州机械发展区优势凸显 预计2015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J]. 泸州科技 2010(03)
    • [22].河池市碳酸钙深加工项目[J]. 中国粉体工业 2016(06)
    • [23].浅析“最邻近发展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10)
    • [24].拱墅:获市唯一安全发展区、县(市)称号[J]. 杭州(周刊) 2016(06)
    • [25].文化区与人类发展:法国文化发展区的启示[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6].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区地质灾害特征分析[J]. 城市地质 2015(S1)
    • [27].关于街道(发展区)设立人大机构的思考——坊子区街道(发展区)人大工作的调查[J]. 山东人大工作 2015(10)
    • [28].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以韶关、梅州、河源生态发展区为例[J]. 城市问题 2010(10)
    • [29].找准学生“发展区” 创生教学“生长点”——对高三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 宁夏教育科研 2012(01)
    • [30].大榄坪港口发展区产业发展多措并举[J]. 中国港口 2016(10)

    标签:;  ;  ;  ;  ;  

    武汉市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