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的现代主义

《印度之行》的现代主义

论文摘要

爱·摩·福斯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人文主义思想家。他游历广阔,一生经历了英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巨变,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20世纪初各种新的潮流包括现代主义的冲击。《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作品取材于他在1912-1921年间,先后两次印度之行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这部小说思想内涵丰富、语言风格独特、具有复杂的神秘色彩,像多棱镜般折射出多方面的人文和学术意义。自1924年问世以来,它在世界文坛一直颇受瞩目。多年来,学术界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批评、以及后殖民主义等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仍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些叙事手法,但似乎又并不拘泥于旧的传统,对新的现代主义技法的也有探索性的尝试,因此,关于《印度之行》应如何定位——现实主义抑或是现代主义、以及其过渡性特征,均为学界、特别是国外一些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很少。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福斯特的生平及《印度之行》的主要内容;回顾了以往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定义、并界定了本文涉及的一些主要特征。第一章主要探讨福斯特作为一位自由人文主义者,在《印度之行》创作期间所经历的思想变化,及其对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在小说创作的12年历程中,印度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福斯特本人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思想上产生的相应变化促使他最终对小说进行了修改。作为一位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曾深刻地指出在英国公立学校教育下英国中产阶级主流有着“一颗发育不良的心”,从而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唯有联结”是福斯特在以往创作当中,其自由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在印度的经历使他逐渐认识到,英殖民主义者处处表现出种族歧视与优越感,其统治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其瓦解、坍塌不可避免。他也曾提出“民主的帝国”这样的救赎之方,表现了潜意识里的帝国心态。这一方面反映了以福斯特为代表的自由人文主义者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反映了他们既站在帝国边缘,又无法完全融入他者的矛盾立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帝国危机来临之际,福斯特对其“联结”理想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的困惑与疑问。小说中,印度和马拉巴山洞都是理性无法把握,无法使之有序的混沌的空间。结局也不同于他本人之前的作品,主要人物,如阿其兹、菲尔丁、阿黛拉、摩尔夫人的联结努力都告以失败。福斯特指出“现在还不能”,“在这儿还不能”。以上一章为基础,第二章主要结合文本,研究《印度之行》关注心理精神层面、向内转的现代主义特征。分析了小说对马拉巴山洞情节的设置意图,以及马拉巴事件对阿黛拉和摩尔夫人分别造成的影响,指出小说的创作主题始终是关乎人性和对人类终极精神家园的不息探求,对人物有意识及无意识的内心世界给予了高度关注,而非仅仅对现实世界,现实政治的临摹和分析;探讨了在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影响下,福斯特在意识流和叙述角度上分别进行的探索与试验。第三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技法之一,象征主义产生的背景与意义,然后详细解析了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结合主题对象征主义的运用及其现代主义特色。具体包括小说的题目、叙事结构、及作品中马拉巴洞穴、火焰、黄蜂、青鸟等的多个象征物的涵义,以及这些象征物与小说主题——试图联结到联结失败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是,在《印度之行》中,象征物的意义并非是稳定而单一的,而是多义和模糊的,承载着与主题内容一致的深刻内涵。最后结论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观点,指出福斯特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印度之行》的创作中,最终超越了自我。作者逐渐面对与承认了人类理性思考的无力与局限性,标志着其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向。同时,尽管福斯特在写作中没有完全摒弃以时间为序、讽刺描写等现实主义文学手法,其矛盾的态度也使小说在创作上表现得“逃避”和“令人迷惑”,但他对人类在现代社会的精神归宿的思考、对现代主义文学手法的开放态度和试验是不应被忽略和低估的。关注《印度之行》的现代主义特征,不但是我们全面理解福斯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作为研究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关系的参考,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认识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本身。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Edward Morgan Forster’s Life Experience
  • Reviews of Criticism
  •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 A Survey of Modernism
  • Chapter One A Change in Liberal-humanism
  • 1.1 Liberal-humanism and Forster’s Ambivalent Attitude to the Empire
  • 1.2 A Change
  • Chapter Two An Inward Turning
  • 2.1 The Marabar Caves--- A Question Mark of Modernism
  • 2.2 Forster’s Experimentation on the Point of View
  • 2.2.1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2.2.2 Speculative Narrator with Less Authority
  • Chapter Three Forster’s Symbolism in A Passage to India
  • 3.1 Modernist Symbolism
  • 3.2 Symbols and the Interpretations
  • 3.2.1 The Title
  • 3.2.2 The Structure
  • 3.2.3 The Marabar Caves
  • 3.2.4 The Flames
  • 3.2.5 The Green Bird
  • 3.2.6 The Wasp
  •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见林或见树?——整体处理与中庸的关联性[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4(02)
    • [2].《印度之行》马拉巴山与洞穴的意象解析(英文)[J]. 海外英语 2013(13)
    • [3].以完美应对苛刻 艾府杰(上海)建筑材料有限公司[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4(07)
    • [4].晚侏罗世[J]. 恐龙 2010(02)
    • [5].Applied Energy(英国)[J]. 建筑节能 2014(08)
    • [6].An Analysis of Flat Characters and Plot in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J]. 祖国 2014(14)
    • [7].关于参加2013年度国际比协理事会暨第20届国际比协年会的报告[J].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3(02)
    • [8].On Connection in Howards End and Mrs.Dalloway[J]. 海外英语 2011(09)
    • [9].景中节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节奏运用[J]. 山花 2011(10)
    • [10].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Passage to India[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11)
    • [11].移动最快的热水浴缸[J]. 高中生 2014(36)
    • [12].“天国之车”,谁人能乘?[J].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8(09)
    • [13].资讯[J]. 中国摄影 2010(07)
    • [14].论《印度之行》中民族融合后的必然反应(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1(12)
    • [15].31个楼梯草属(荨麻科)植物名称后选模式的指定[J]. 西北植物学报 2009(09)
    • [16].碟报站[J]. 涉世之初 2008(11)
    • [17].Friendship between Aziz and Fielding in the Novel of A Passage to India[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0)
    • [18].新闻[J]. 当代汽车 2008(12)
    • [19].《詹姆斯·邦德22》[J]. 电影世界 2008(03)
    • [20].AFG集团中心总部,瑞士[J]. 建筑创作 2011(06)
    • [21].Wish China and Switzerland Have a Bright Future[J]. Voice of Friendship 2010(02)
    • [22].Ancient Charm in a Modern World Kashgar's old city recalls Silk Road's history and time-honored traditions[J]. China & Africa 2013(08)
    • [23].机关枪传教士[J]. 电影画刊(上半月刊) 2011(10)
    • [24].星天牛对山东枣庄地区悬铃木的危害调查及防治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 2014(10)
    • [25].余温之恋[J]. 电影世界 2008(08)
    • [26].《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参考文献格式要求[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4(01)
    • [27].《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参考文献格式要求[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4(03)
    • [28].《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参考文献格式要求[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4(04)
    • [29].翡冷翠[J].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1(11)
    • [30].论《最漫长的旅程》中的伦理道德主题[J]. 嘉应学院学报 2011(12)

    标签:;  ;  ;  ;  ;  

    《印度之行》的现代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