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评价

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评价

冯朝阳(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中医院放射科江苏盱眙2117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099-02

【摘要】目的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明确诊断的30例肝血管瘤病例的多排螺旋CT征象。结果肝血管瘤平扫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为边缘结节样或中心强化(密度与同层腹主动脉接近),强化区进行性向中央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较大病灶中央可见始终不填充。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是最佳、最有效、可确诊的方法。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肝血管瘤诊断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约占良性肝脏病变的84%,女性多与男性。有时需与其他病变相鉴别。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起到确诊的水平,临床及实践已证实这一点。本组30例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随访均得到证实为血管瘤。

1材料与方法

回顾2004年至2012年30例经临床诊断及随访证实为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1岁-75岁,平均48岁。患者大多数无临床症状,患者因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偶然发现。其中2例因上腹不适而检查发现(注:患者不是因血管瘤引起,两例均因胆囊炎、胆囊结石引起)。扫描16排螺旋PhilipsBrillrancel型机,MEDRAD高压注射器。检查前空腹,扫描前口服500ml-600ml水,使肠道充盈。常规平扫肝脏后增强扫描,造影剂量为100ml以5ml/s经肘静脉注射后20-30s进行动脉期全肝扫描,注射后50-60s进行静脉期全肝扫描,延迟3-5min后全肝复扫。

1.1平扫扫描

肝血管瘤一般呈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见图1)。较大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不规则形。

1.2增强扫描

肝血管瘤逐渐被造影剂充填。大部分肝血管瘤于动脉期可见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且环绕病灶周围,其密度和同层腹主动脉接近(见图2),进行性向中心扩展。较小病灶,在静脉期病灶基本充填;密度与肝脏密度相仿。

1.3延迟扫描

病灶呈等密度填充(见图3),较大病灶的中心区可以始终不填充,与平扫时所见的中央更低密度区一致或更明显。等密度填充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病灶越大所需时间越长。部分肝血管瘤(如直径<2cm-3cm)表现为从中心或/和一侧边缘强化开始,甚至其强化不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绝大多数病灶均有等密度填充表现(见图4),个别不填充,但显示比平扫更清晰。

2讨论

2.1肝血管瘤通常指海绵状血管瘤,它由它由扩张的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血窦内衬有一层内皮细胞,血窦内充满血液,有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为纤维组织所分隔,纤维隔内有小血管及残留胆管[1]。由于肝血管瘤是一团先天性发育不健全的异常血管,发育期与正常肝实质同步生长,发育成熟后生长速度极慢或停止生长,CT图像则表现呈轮廓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影,少数病灶边缘不规则,不清楚的低密度影[2]。肿瘤的血供由肝动脉和门静脉共同承担。肝动脉造影在肿瘤周边是点状、簇状、团块状强化,逐渐增多并向瘤体内伸入,门静脉造影时对比剂由近血管侧向远侧推进,在门静脉显影的同时肿瘤也显影[3]。由于血管壁无平滑肌,缺乏弹性,所以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进入肿瘤的速度变慢,因而在瘤旁的血管压力增加使血管扩张,从而造成低密度病灶周围出现结节状、簇状强化,有时强化灶位于低密度病灶之外。

2.2对比增强扫描是CT检查血管瘤的关键。检查中要求对比剂注入速度要快,开始扫描要快,延迟扫描要慢,即“两快一慢”的CT扫描要求,所以临床通常采用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内,为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开始出现斑状、结节状明显对比剂强化灶,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注射都不积极解决后50-60s为门静脉期,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同时对比剂向肿瘤中央扩展。延迟3-5min为延迟扫描,这期肿瘤均匀强化,增强程度也逐渐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表现“早出晚归”的征象。部分血管瘤,延迟扫描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代表纤维化或血栓钙化部分,但肿瘤周围仍显示“早出晚归”特征[4]。

2.3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血管瘤与原发性肝癌鉴别中的价值两者平扫均可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即动脉期早期强化,门脉期对比剂退出较快。有时在病灶周围可见一低密度假包膜影,而血管瘤表现为“早出晚归”,延迟扫描等密度充填,较容易鉴别。有时原发性肝癌表现不典型,早期明显强化,但门脉期退出不明显,此时可观察增强时强化病灶是否超出原平扫低密度灶范围,若未超出可考虑肝癌,若超出则可以考虑为血管瘤,这与瘤周肝组织中扩大的血窦与瘤体管腔相同有关,当快速注射造影剂后,腔隙内的造影剂充填与瘤体周围的团片状强化同步,而这在原发性肝癌中从未见到过。

参考文献

[1]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546.

[2]王俭,刘光华,肖湘生.肝血管瘤临床病理再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2):99.

[3]杨威,刘青光,潘承思.肝海绵状血管瘤供血方式的临床研究[J].肝胆外科杂志,1999,7(1):32.

[4]白人驹,马大庆.《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2006,467.

标签:;  ;  ;  

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