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域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观史,译者研究,《好逑传》,中国形象
异域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卢静[1](2019)在《《好逑传》英译史与中国形象的异域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聚焦译者微观史,本文梳理早期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位译者围绕《好逑传》英译实施的编译操控及其对"中国形象"的异域构建,旨在揭示翻译与"讲述中国故事"的渊源由来已久。同时,本文也提出历史、译者和译本的互动研究视角可挖掘《好逑传》英译史研究的另一层意义,即通过译者文化过滤的翻译选择和翻译策略了解"中国形象"在英国的历时建构历程,折射18-19世纪中英外交和文化交流的状态,从而充分发挥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优势。(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靳莹晖[2](2019)在《《百年孤独》中的异域形象书写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年孤独》塑造的"他者"形象与布恩迪亚家族在本质上被抽象化为欧洲天主教与土着原始宗教两种信仰,因而本土与异域形成了二元对立与融合的模式。作为宗教殖民主义话语代言人的"他者"形象主要包括神父系列与家庭主妇系列,每一个人物身上又带有不同的历史典型性,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游走。马尔克斯借此来深刻揭示拉丁美洲的文化困境的根源,以期能够找到本民族的文化出路与身份认同感。(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小龙[3](2019)在《异域想象“幻灭期”的族际冲突、心理应激与国际政治意蕴——以美国大众文学形象“东乡桥村”为个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至二战结束的近百年时间内,日本在西方世界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西方观察者笔下至善至美的"东方世外桃源"梦幻形象自20世纪初开始逐渐瓦解,让位于对日本国家和国民的一系列负面认知,最终使日本国家形象全面恶化。这一持续20余年的时间段可称为西方对日异域想象的"幻灭期"。美国大众文学作家欧文在此期间创作了广受欢迎的"东乡桥村"系列连载作品。日本旅美学童"东乡桥村"的形象既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日本移民群体的族群特征,也透射出主流文化族群试图对日本异域想象进行救赎的主观努力。"东乡桥村"形象的出现,从侧面证明近代以来西方视野中的中日国家形象长期呈现出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态势。认识并化解这一建立在西方价值观基础上的"隐秘政治逻辑",对于新世纪的中国国族形象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9年04期)
靳莹晖,陈士部[4](2019)在《《镜花缘》中的异域形象书写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下分析《镜花缘》中的海外诸国形象,可以发现《镜花缘》中的异域形象书写具有叁个特点:首先,它继承了《山海经》对异域的描述,充斥着社会集体想象的痕迹,在本质上是对文化进行再编码之后具有想象性的神话集合体;其次,这些海外国度作为"他者"形象可以分为丑陋、现实与理想的国度,反映了某种"自我镜像";最后,它们的外部生成语境与个人化叙述的背后存在着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两种文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靳莹晖[5](2019)在《近四十年我国异域形象学研究特点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域形象学传入中国近四十年的时间中,相关内容以书籍和文章的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着作所探讨的问题的流变比较全面及权威地记录了异域形象学在中国发展的动态过程。理论研究特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的确认、中国化过程和文化转向叁个方面的内容。实践研究特点主要体现为,从"他者"形象类型的角度进行分类、文本分析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两种研究现状对形象学日后的发展形成了叁个方面的启示,分别是形象类型的拓展、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网络形象学领域的开拓。(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3期)
柳忆甜[6](2019)在《浅析艾芜《南行记》中缅甸的异域环境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艾芜《南行记》中的叁十几篇短篇小说中涉及东南亚国家缅甸的作品居多。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该作品中出现的缅甸社会集体想象物中的异域环境形象为主要对象,探讨艾芜在《南行记》中描写的异国缅甸的自然景物、英国殖民时期的都市形象以及缅甸的异国风俗形象。(本文来源于《品位经典》期刊2019年03期)
孙玮,王军峰[7](2019)在《异域空间的展演:“新红色电影”中的国族认同与国家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由于电影产业本身政策变革,我国电影产业格局呈现出主旋律影片、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叁分天下的态势。就主旋律电影本身来说,其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呈现出适应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由此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国家主流电影和主流商业电影两种不同风格。就国家主流电影来说,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为代表的国家叙事将超级大片的商业元素包装进电影,形成了"新红色电影"这一独特类型,成为呈现国族空间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类型,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开创了新格局。(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01期)
唐晓雪[8](2017)在《唐传奇之神秘的异域人物形象——在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古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唐代以后,传奇小说的作者逐渐进行有意识的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这些作品中的异域人物形象成为唐传奇的一大特点,他们被塑造得神秘莫测而又具有人情人性。本文从文化涵化即文化双向互动的角度对这部分神秘的异域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挖掘出形象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分析出文化融合的不同层次以及文化涵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下一带一路建设也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7年10期)
谭渊[9](2017)在《异域光环下的骑士与女英雄国度——德语巴洛克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7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关于中国的报道对同时代欧洲产生了巨大冲击,唤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关注,并在德语国家引发了文学家的创作热情。分析17世纪后半叶以中国为舞台的四部德语小说可以看出,巴洛克文学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一方面受到传教士报告影响,将中国塑造为古老、强大、富足的异域国家;另一方面则受到骑士小说传统模式的影响,将中国英雄们塑造成了追逐爱情、游侠冒险的骑士形象。最终,中国在德语巴洛克小说中成为一个带有异域光环的骑士和女英雄国度,从而迎合了欧洲读者对"异国情调"的想象和期待。(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海琳娜(Sabrina,Ordo(?)ez,Heidinger)[10](2016)在《异域认知中的戏谑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叁部通过戏谑手法来向读者展现其观察中国视角的通俗见闻录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异域形象学的分析和研究。本论文旨在挖掘戏谑手法在异域形象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文本分析中,本论文所着重关注的问题是,人们在文化交叉的境遇中是否会使用戏谑手段面对与异域事物的碰撞。为此,本文采用Alois Wierlacher和Corinna Albrecht所提出的对异域形象进行分类的负载情绪的感知模式,即民族优越感、仇外情绪与异域猎奇心理,以整理分析所选文本体现的对待陌异的基本态度。此外,.戏谑手法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叁大理论,即优越感理论、预期偏差理论与纾解释放理论,以及由Halyna Leontiy提出的戏谑手法所具有的规范化效应,都在戏谑手法的功能划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尽可能地涵盖异域形象的丰富内涵,取得全面的研究成果,由德语形容词"fremd(陌生的)”派生为相应词性的名词"das Fremde(异域之物),der Fremde(异域之人),die Fremde (异域之邦)”的叁种形态,提供了异域形象的研究路径,相应地通过饮食、人情与风土这叁个研究领域具体呈现。本论文的分析以Alois Wierlacher的跨文化阐释学为理论基础,该学说以理解他者为旨趣,将以应用为导向的跨文化日耳曼学与异域形象学的基本理念融合贯通,作为研究方法在本论文中十分有效。研究表明,叁个被考察文本对异域的感知迥然相异,其应用的戏谑手法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功能。在论及中国经验时,这些文本都讨论相似的主题,但对异域的感知却完全不一样。文本中很多例子证明,这几本书运用了不一样的戏谑方式,以应对陌异问题。在Anja Obst所着的《中国惹祸指南:凤爪的示意》(Fettnapfchenfuhrer China:Der Wink mit dem Huhnerfuβ)一书中,陌异现象常常借用嘲讽手法加以表现。论文指出了其中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分析了众多可归入优越感理论的戏谑手法。而Heike Barai所着的《中国人因此而不爽:中国人真实的荒诞日常》(Darum nerven Chinesen:Der ungeschminkte Wahnsinn des chinesischen Alltags)一书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民族优越感,而且还有仇外情绪。该文本的许多地方通过预期偏差手段来达到戏谑的效果,采用了并不常见的表达方式,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将注意力从非常犀利的表述上转移开来。在Kai Strittmatter所着的《中国指南》(Gebrauchsanweisung fur China)中,可以确认主要是异域猎奇心理。某些地方,戏谑通过讽刺的形式明确地呈现出来,用以避免对异域形象的标签化,或者通过与一个夸张的异域描述的比较,弱化之前提出的陌异形象的陌生化程度。(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10-07)
异域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百年孤独》塑造的"他者"形象与布恩迪亚家族在本质上被抽象化为欧洲天主教与土着原始宗教两种信仰,因而本土与异域形成了二元对立与融合的模式。作为宗教殖民主义话语代言人的"他者"形象主要包括神父系列与家庭主妇系列,每一个人物身上又带有不同的历史典型性,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游走。马尔克斯借此来深刻揭示拉丁美洲的文化困境的根源,以期能够找到本民族的文化出路与身份认同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域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卢静.《好逑传》英译史与中国形象的异域构建[J].外语学刊.2019
[2].靳莹晖.《百年孤独》中的异域形象书写探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9
[3].张小龙.异域想象“幻灭期”的族际冲突、心理应激与国际政治意蕴——以美国大众文学形象“东乡桥村”为个案的研究[J].世界民族.2019
[4].靳莹晖,陈士部.《镜花缘》中的异域形象书写探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靳莹晖.近四十年我国异域形象学研究特点与启示[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6].柳忆甜.浅析艾芜《南行记》中缅甸的异域环境形象[J].品位经典.2019
[7].孙玮,王军峰.异域空间的展演:“新红色电影”中的国族认同与国家形象[J].东南传播.2019
[8].唐晓雪.唐传奇之神秘的异域人物形象——在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古文学[J].唐山文学.2017
[9].谭渊.异域光环下的骑士与女英雄国度——德语巴洛克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海琳娜(Sabrina,Ordo(?)ez,Heidinger).异域认知中的戏谑手法[D].南京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