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依据彭静山教授观眼识证学说来观察记录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白睛络脉的分布、形状、颜色这三项变化的规律,探讨白睛络脉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相关性,客观的记录白睛络脉,并与彭静山教授经验对比,总结规律,为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1],将高血压定义为1、2、3级,并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一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辨证分型,将高血压病所对应的症状大致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型四种证型。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中医标准,临床确诊为原发型高血压。3.病例选择:将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并纳入分析。所有病例均为2011年5月-2012年1月辽宁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收治的眩晕患者及心内科门诊求诊的长期居住本地的高血压病患者,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在38-75岁之间,病程在0.5年到38年。其中合并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型。同时,并在心内科门诊收录20例无严重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肾脏疾病的相应年龄的血压正常健康陪诊者设置为对照组。4.观察指标:根据彭静山[3]教授观眼识病眼针疗法观察白睛络脉分布(眼针1区肺、大肠,眼针2区肾、膀胱,眼针3区上焦,眼针4区肝、胆,眼针5区中焦,眼针6区心、小肠,眼针7区脾、胃,眼针8区下焦)、形状(根部粗大、曲张或怒张、延伸、分岔较多、隆起一条、模糊一片、垂露),颜色(鲜红、深红、紫红,红中带黑,红中带黄、淡黄、浅淡、暗灰)变化与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所对应的中医症型之间的关系。5.研究方法:患者来诊后在门诊诊室内休息10钟左右,或在住院部晨起1小时后;经测量血压后,医生洗净双手,患者取坐位,面对自然光线,让病人放松,用拇食两指将眼上下分开。患者眼球由顺时针方向转动,并采用卡西欧EX-S8数码相机,近焦(10-15cm左右),自动闪光进行拍摄采集白睛络脉图像。并将采集后图像存入计算机,用以分析规律变化。对照组同样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采集。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与白睛络脉分布区变化关系经观察本组高血压患者脉络异常分布区会复合出现,但多集中肝胆区、肾膀胱区、心小肠区、肺大肠区、上焦区。2.原发性高血压与白睛络脉形状变化关系经观察本组高血压患者脉络异常形状会复合出现,但多表现为根部粗大、延伸至它区、垂露、分岔较多、隆起一条。3.原发性高血压与白睛络脉颜色变化关系经观察本组高血压患者脉络异常颜色会复合出现,但多显示为络脉浅淡、鲜红、紫红、络脉暗灰。4.原发性高血压对应中医四种证型的白睛络脉分布、形状、颜色关系经观察本组高血压患者中肝火亢盛证多分布于肝胆区、上焦区、心小肠区,形状多根部粗大,表浅隆起一条,曲张,且有分岔,颜色鲜红或紫红;阴阳两虚型多分布于肾膀胱区,脾胃区、上焦区,心小肠区,形状多为分叉较多、垂露,颜色多浅淡,灰暗,淡黄;阴虚阳亢证型多分布于肝胆区、肾膀胱区、肺大肠区,形状多延伸至它区,隆起一条深浅均有,颜色鲜红或浅淡;痰湿壅盛证多分布于肺大肠区、脾胃区、中焦区、心小肠区,形状多根部粗大、隆起一条在深层、垂露,颜色多为暗灰。5.原发性高血压1、2、3级与白睛脉络变化关系经观察高血压1级多分布于肝胆区,肺大肠区,可见曲张或怒张,多表浅隆起一条,颜色鲜红或浅淡;高血压2级多分布于肝胆区,肺大肠区,上焦区,心小肠区,肾膀胱区,可见根部粗大,延伸多处,分岔多,垂露,颜色鲜红、浅淡、紫红;高血压3级多分布于肝胆区、肾膀胱区、心小肠区,可见根部粗大、曲张、延伸至它区、分岔,模糊一小片,垂露,颜色多暗灰,浅淡,红中带黑。6.原发性高血压患病时间长短与白睛络脉变化关系经观察发现病程为半年到五年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在38岁到51岁之间),白睛异常分布区主要在肝胆区,上焦区,形状多隆起一条,怒张或曲张,或延伸至它区,颜色鲜红或浅淡;五年到十年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在49岁到63岁之间),白睛异常分布区主要在肝胆区,肾膀胱区,肺大肠区,形状多根部粗大,延伸至它区,分岔较多,垂露,颜色多暗灰,紫红、红中带黄、浅淡;十年以上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在57到75岁之间),白睛异常分布区主要在肝胆区,肾膀胱区,心小肠区,中焦区,形状多根部粗大,延伸至它区,垂露。7.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并发症与白睛络脉变化关系经观察发现,高血压病合并症中中白睛络脉分布区上肝胆区为最多,几乎涵盖所有并发症。合并高血脂症者中白睛络脉分布区上多在脾胃区,中焦区,形状多根部粗大,隆起一条表浅,颜色多红中带黄;冠心病中白睛络脉分布区上多在心小肠区,肺大肠区,肾膀胱区,形状多有根部粗大,有垂露,心小肠区有模糊一片,颜色多暗灰,浅淡;合并糖尿病中白睛络脉分布区上多在肾膀胱区,中焦区,肺大肠区,形状多有根部粗大,延伸至它区,分岔多,颜色多鲜红浅淡,暗灰;合并脑血管病中中白睛络脉分布区上多上焦区,脾胃区,肾膀胱区,下焦区,形状多为隆起一条,根部粗大,曲张或怒张,颜色多为鲜红,浅淡,紫红。8.经观察,对照组20例患者只有15例白睛发现具有异常,占总数的21%,且较实验组无规律性及特异性,经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观察,实验组高血压患者几乎都有白睛络脉的异常变化,对照组患者亦有络脉异常,但无规律性,且正常者有55例,大部分正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白睛分布区最多为肝胆区,形态最多为根部粗大,颜色最多为浅淡,这也与中医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相对应,符合彭老对眼针络脉的研究。3.实验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中阴虚阳亢证所占病例最多,且在白睛上多表现为肝胆区及肾膀胱区有异常,结合《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千金方》:“肝厥头痛,肝为厥逆,上亢头脑也”,《景岳全书》中“无虚不作眩”的理论,证实了高血压病患者病因跟肝肾阴虚关系密切。4.实验组患者高血压3级及病程时间最长的患者在白睛络脉上的变现出涉及的脏腑系统最广泛,结合现代医学的发现,高血压病随着血压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病程延长,会发生多脏器功能及结构的改变。5.中医学眼针理论中对白睛络脉的描述与现代医学的理论相符。白睛络脉变化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有明显的规律,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意义。笔者通过在临床上通过对患者的诊治,发现观察白睛络脉较脉诊,舌诊更直观的显现出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及病情变化。可以作为对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预后及各脏器损伤程度判断的辅助诊断,为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对机体的损伤能有及时有效的诊查及治疗提供依据,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及风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白睛诊病思路初探[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5)
- [2].基于国家标准眼针穴区配位的白睛脉络变化规律的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6(04)
- [3].脑梗塞患者白睛脉络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11)
- [4].慢性胃炎患者白睛血管变化规律观察[J]. 广西中医药 2014(03)
- [5].时复症治验2则[J]. 中医杂志 2010(S2)
- [6].脑梗塞患者辨证分型与白睛脉络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11)
- [7].观眼识痔321例临床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09(08)
- [8].大肠病患者眼部白睛络脉分布规律探讨[J]. 北京中医药 2011(10)
- [9].白睛血络与高脂血症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08)
- [10].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特点及眼针取穴方案[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07)
- [11].眼针联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患者白睛络脉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5)
- [12].眼睛的秘密[J]. 中医健康养生 2019(03)
- [13].壮医目诊的研究进展[J]. 西部中医药 2019(12)
- [14].肝上火的调理与预防[J]. 家庭中医药 2014(03)
- [15].壮医目诊的研究进展[J]. 广西医学 2020(11)
- [16].基于观眼识病理论面瘫白睛络脉特点研究与面瘫从肝论治眼针治疗[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9)
- [17].辨证应用中成药治疗急性卡他性结膜炎[J].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8(10)
- [18].眼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01)
- [19].1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眼征分析[J]. 广西中医药 2013(05)
- [20].常见症状的辨治(五十五)[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7(12)
- [21].“观眼识证”眼部图像采集规范化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08)
- [22].五脏与中医眼针疗法理论基础的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3)
- [23].眼针肝肾区改善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3)
- [24].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治[J]. 农家致富 2008(24)
- [25].壮医白睛诊法诊断无症状HIV感染期及AIDS前期临床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12)
- [26].中医白睛病与黑睛病穴位针刺治疗[J]. 中国乡村医药 2011(06)
- [27].白睛络脉颜色与疾病性质关系的理论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07)
- [28].基于文献临床实验研究探讨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眼络于脑,通调脏腑[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10)
- [29].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04)
- [30].血分重证案二例[J]. 中兽医学杂志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