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SbSn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脱硫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化学工程
作者: 刘晓
导师: 云志,史美仁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脱硫,熔炼法,机械合金化,掺杂
文献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由于天然资源的限制,原油的硫含量和重金属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的加剧促使世界各国对所有的石油产品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硫含量的要求。这两方面的矛盾促使环境友好脱硫技术不断的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特定的SbSn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其表面上的特殊微观结构及功能,可以在非常温和的常温常压条件下脱除油品中的硫和重金属,并且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调节石油的组成,SbSn金属间化合物的这种奇妙功能预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对SbSn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优化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并借助于X射线衍射(YL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DSC)、俄歇电子能谱(AE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得材料进行了分析表征。以石油馏分中最难脱含硫化合物之一的噻吩为模型化合物,较详细的考察了这种功能材料的制备条件与脱硫性能的关系。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以纯Sb、Sn为原料采用熔炼法合成制备了SbSn金属间化合物。考查了原料配比和工艺条件等对产物合成及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Sb/Sn原料质量比49:51,在高温下反应一段时间能够完全制备得到SbSn金属间化合物。XRD和TEM结果表明:快速冷却条件下制备的SbSn金属间化合物随温度升高平均晶粒度明显变小;与缓慢冷却相比,快速冷却制备的SbSn金属间化合物缺陷明显增多,具有脱硫性能的表面活性点也相应增多。缓慢冷却条件下,熔炼温度升高,可增大产物的结晶度和致密度。熔炼时间愈长,产物的结晶度和致密度也愈高,但时间的影响不如温度显著。AES结果说明,SbSn金属间化合物最外层主要由Sb组成。为了找到熔炼法制备SbSn金属间化合物的最佳条件,脱硫过程中采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Sb粒径大小和冷却方式对材料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制备工艺条件为:Sb/Sn原料质量比49:51、反应温度950℃、反应时间60min、Sb粒径200目和快速冷却。单程脱硫的合适条件为:剂油比=0.6、脱硫时间30h和油包水型乳状液。在该脱硫条件下,SbSn金属间化合物对于模拟油品单程脱硫率为15%,对于汽油为11.8%。实验同时还考察了杂质原子的加入对材料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经Zn掺杂改性的金属间化合物脱硫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最佳掺杂量为2%。经Zn掺杂改性后,单程脱硫率由15%提高到18.6%。Zn的掺杂可以有效地提高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金属间化合物
1.2.1 金属间化合物定义
1.2.2 金属间化合物应用
1.3 金属间化合物制备方法
1.3.1 熔炼和熔铸技术
1.3.2 机械合金化
1.3.3 燃烧合成
1.4 汽油脱硫的必要性
1.4.1 汽油中硫的危害
1.4.2 国内外汽油硫含量标准
1.4.3 汽油中硫的性质与分布
1.5 汽油脱硫方法
1.6 本课题的工作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熔炼法制备SbSn金属间化合物及其脱硫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表征
2.3.1 原料配比对产物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2.3.4 升温和冷却方式对产物的影响
2.3.5 掺杂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2.3.6 退火对产物的影响
2.4 脱硫实验
2.4.1 脱硫实验
2.4.2 乳状液的配制及类型鉴别
2.4.3 硫化合物含量分析方法
2.4.4 脱硫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合金化制备SbSn金属间化合物及其脱硫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样品表征
3.3 结果与表征
3.3.1 不同转速下的球磨过程
3.3.2 不同球料比条件下的球磨过程
3.3.3 不同原料比对产物的影响
3.3.4 退火对产物的影响
3.3.5 SbSn的机械合金化机理探讨
3.4 Sb-Sn粉末机械合金化过程的研究
3.4.1 球磨粉末的SEM照片和粒度分析
3.4.2 球磨粉末的XRD结果
3.4.3 机械球磨SbSn金属间化合物的热分析
3.5 脱硫实验
3.5.1 脱硫方法
3.5.2 脱硫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4.1 熔炼法制备SbSn金属间化合物及其脱硫性能
4.2 机械合金化制备SbSn金属间化合物及其脱硫性能
4.3 建议
参考文献
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13
参考文献
- [1].SbSn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和对石油改性研究[D]. 郭宁.南京工业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催化裂化汽油光催化氧化脱硫研究[D]. 李发堂.天津大学2007
- [2].FCC汽油液相选择性氧化脱硫的研究[D]. 周二鹏.天津大学2008
- [3].吸附和氧化一萃取(吸附)用于柴油超深度脱硫研究[D]. 蒋宗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
- [4].汽油馏分的吸附脱硫及红外光谱研究[D]. 田福平.大连理工大学2006
- [5].以MCM-41-Y混合分子筛为载体担载Ni-Mo制备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D]. 任靖.大连理工大学2006
- [6].杂原子分子筛的二次合成及其选择性吸附脱硫性能[D]. 唐克.兰州大学2006
- [7].汽油和柴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及反应动力学研究[D]. 余夕志.南京工业大学2005
- [8].SbSn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和对石油改性研究[D]. 郭宁.南京工业大学2006
- [9].乳液氧化—萃取法用于柴油的超深度脱硫[D]. 吕宏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7
- [10].有机聚合物材料用于烃类脱硫研究[D]. 孟启.南京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