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市430079)
摘要: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时所采取的教学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种类繁多,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随着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体育教学永远不能满足现状,而是要要一步一步地去创新,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而目前体校以及各高校的教师也在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标枪教学亦是如此。
关键词:标枪教学;最后用力;超越器械;投掷
1标枪技术相关理论研究
标枪是一项技术动作较为复杂的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项目,也是一个由周期性动作向非周期性动作转化的混合性动作系统。在现在的投掷标枪的技术教学中,往往把掷标枪的完整技术分为握枪、持枪助跑、最后用力、维持平衡(缓冲)四个教学部分。而在这四个部分中持枪助跑和最后用力最为重要,因为标枪的初速度约有30%是来自助跑、70%是来自最后用力。在体育实践中每一名运动员都具有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并且同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之间除具有各自的技术风格特点外,他们的技术特征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标枪的技术动作过程是从人体持枪面对投掷方向直线助跑开始,在人体各个环节完成一系列动作的前提下超越器械动作,最后身体各个环节协调用力,单手将标枪从肩上掷出。掷标枪不同于推铅球和掷铁饼,无论是技术动作还是动作方法、训练手段等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技术细节上甚至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投掷技术差异更加明显,这也是现代高水平运动员很少兼项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标枪技术中投掷步的研究现状
对标枪投掷技术的研究通常是对关键技术进行的,标枪投掷的两个关键技术是投掷步技术和最后用力技术。对投掷步技术研究主要涉及投掷步的步长、步时、步频,投掷步各部躯干后倾角度、投掷步阶段身体重心的上下波动和速度变化等方面。投掷步是周期性助跑和最后用力技术的衔接,投掷步节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助跑速度利用率的高低和投掷成绩的好坏。投掷步数通常是4-6步,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对投掷步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后4步投掷步进行的,研究显示第一、二步为引枪步,要求在速度不降低的前提下完成周期性动作向非周期动作的过渡,同时完成引枪,这两步躯干后倾角度不宜过大,过大即会造成助跑速度的损失,同时也会加大身体平衡的维持难度;投掷第三步步长最长,身体后倾幅度最大,积极的顶右髋,蹬左膝形成“超越器械”动作,为最后用力做准备;投掷步第四部即为最后用力步,该步用时最少、步长最短,运动员形成“满弓”和最终以快速的鞭打动作将标枪沿适宜的角度、高度、速度掷出,投掷步要符合“低、平、快”的规律,而我国运动员在投掷步阶段经常有跳跃,重心大幅度起伏的现象。
投掷步的步长、步频、步时分析:马特维耶夫对投掷步后四步的用时进行研究得出最后四步的节奏是“哒--哒--哒哒”的节奏,投掷步的步长要呈现出“一大、二较大、三最大、四小”的规律。于学清对标枪最后两步助跑进行分析,提出最后两步步长应该是“长—短”式结构,最后两步的比值应为1.0—1.8,交叉步应比平均步长10%—15%。李树屏对优秀青年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投掷步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表明我国女子标枪运动员在助跑速度的利用率上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成绩上还存在显著的差异。
投掷步躯干后倾角度的分析:在投掷步阶段合理的躯干后倾角度不仅不会造成出手速度的减小,相反还会延长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起到加快出手初速度的目的。杨杰、任燕通过对中外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投掷步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各步躯干后倾角度为5.1°、9.5°、18.7°、14.4°,国外优秀运动员各步躯干后倾角度分别为2.6°、17.8°、22.2°、19.0°。王联聪研究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一、二步躯干后倾角度与国外女子选手无显著性差异,第三、四步国外的平均值分别为24.64°和21.27°,我国女选手为14.88°、和13.76°。吴雪山提出投掷步第2—3步躯干后倾角变化幅度我国为5.9°±6.69°,国外为14.6°±5.31°。这些研究显示第一、第二步我国运动员与世界运动员差异不明显,但第三、四步的后倾程度不如世界优秀运动员,同时将投掷步各步躯干后倾角的变化规律概括为“一最小、而较小、三最大、四大”的规律。
投掷步各步肩、肘角度的分析:投掷时适宜的肩角和肘角是判断运动员引枪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投掷过程中投掷臂并不与躯干同步向前发力。而是滞留在身后片刻随即以最大的速度完成鞭打的动作。杨杰、任燕对中外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显示国外女子运动员肩关节角95.1°,我国运动员均值为102.7°,我国运动员的见角比外国运动员大,原因是我国运动员肩臂紧张程度不够。相关文献显示投掷步阶段肩关节角度要控制在90°左右、肘关节要尽量伸直。
关于投掷步技术的研究虽有一些共识,但是运动员之间的技术还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对投掷步要符合“低、平、快”的规律的研究重在快,而缺乏对低和平的研究。对躯干后倾度的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性和样本的过小,目前对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投掷步各步躯干后倾角度的研究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参考标准。
1.2标枪技术中最后用力的研究现状
最后用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利用助跑速度的基础上,尽量拉伸肌肉蓄积势能,以尽可能长的工作距离为标枪加速,最后以最大的力沿标枪纵轴将标枪以最快的速度掷出。对最后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左侧支撑技术、右侧鞭打技术和标枪飞行初始条件三个方面。
左侧支撑技术的研究:在掷标枪技术教学训练和研究中,对最后用力阶段右侧技术的研究很多,在左侧下肢支撑的研究也不少,但是很少有对左侧上肢作用的研究。王林认为在交叉步右脚着地后,除了右脚要积极蹬伸外,还应加速左腿的前摆,因为这样有助于身体重心水平的回升。康利则指出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左、右肩的协同作用和左脚的快速落地支撑。加速上体向投掷方向转动,形成了强有力的“满弓”姿势,为最后用的力的鞭打动作积累了能量。
右侧鞭打技术的研究:交叉步右脚落地时,右脚就开始蹬伸发力,右脚与投掷方向的夹角约45°。当左脚着地后,右髋快速向投掷方向转动,骨盆前倾,躯干转向投掷方向,右肘外旋,肘部上翻,右前臂靠近标枪,躯干呈反弓。“鞭打”是标枪的重要技术特征,以髋关节为轴的躯干“鞭打”和以肩关节为轴的投掷臂“鞭打”和左腿支撑动作的相配合,完成完整的标枪力量传递顺序,使标枪获得尽可能大的出手速度。李建成研究表明扒地式交叉技术能有效的减少右脚单支撑的时间,促进左腿尽快着地,使最后用力进入双支撑用力阶段效果更为突出,更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标枪飞行初始条件研究:相关文献显示出手速度对标枪成绩影响最大,一般认为女子运动员出手速度在23m/s左右;女子的的最佳出手角度在38°左右,在实际投掷中往往会小于理论最佳出手角度,在35°左右。
有关文献认为标枪的最后用力阶段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时刻,归纳为4个瞬间是相:右脚触地瞬间(A时相),支撑形成瞬间(B时相),“最大满弓”(C时相),标枪出手瞬间(D时相)。根据最后用力阶段中几个重要瞬间,将最后用力阶段划分为(A-B)、(B-C)、(C-D)三个阶段,分别对(1)应缓冲阶段:这一阶段从右脚触地瞬间起至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支撑点上方时止;(2)支撑阶段:即蹬伸阶段,这一阶段从身体重心移过右脚支撑点垂直上方时起至右腿蹬伸至最大限度止;(3)满弓形成阶段和最后用力出手状态形成阶段:从右脚完成蹬伸动作至最后一步左脚触地瞬间止。
2标枪技术教学的研究现状
掷标枪有其独特的动作技术体系,是由人体及其各个运动环节的一系列不同动作所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标枪投掷的训练设计》中提到利用台阶、坡道(30级台阶单脚、双脚交替跳采用,10-30米的上坡跑,上坡跨步或是10-30米的下坡跑,下坡跨步跳,立定三级跳)、沙坑的力量训练。双手或单手投重物,利用拉力器或是橡皮条做投掷动作练习、仰卧拉举练习。专项助跑速度和节奏的练习手段有短距离的加速跑、原地或上步做打鞭子(树条)、原地助跑投100-500克小球。标枪投掷时移动投如:从台上跳下投、跳过木棒投、沿斜面向上投、沿斜面向下投。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将标枪技术进行分解练习,但关于投掷标枪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原理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解释。
任祥钰《陕西省高校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指出在充分掌握好缓冲技术的前提下要主动减少缓冲时间;在标枪的最后用力出手阶段从交叉步结束,人体左侧各关节从最初助跑到最大值后由主动发力变为主动和缓冲,从而为右侧各关节在超越器械即“最大满弓”做速度上的必要储备。左侧各关节动量的逐渐减少,将由右侧各关节动量的逐渐增加形式表现。运动员上肢的速度来自下肢的主动发力后的反作用力,动量由下肢依次向上传递,在最后出手时速度叠加到最大。
2003年王德平,吴雪山,徐茂典通过对参加第4届城市运动会(1999.西安)男、女标枪比赛运动员25人次投掷步技术现场摄影的解析,并对世界优秀运动员投掷步有关环节运动学参数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第1、第二步躯干后倾角过大,第2-3步躯干后倾角则相对较小,以至交叉步的动作幅度受到影响,女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存在下肢前移幅度不够;投掷步第4步左膝弯曲程度较大,左侧支撑无力是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该技术环节的共同特征。
王林(1997年)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过程中左腿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即标枪离手时的左膝角是影响出手速度的首要因素。标枪离手时的左膝角是最后用力过程中左腿蹬伸技术完成情况的最终标志,合理有效的支撑蹬伸不仅起到制动身体左侧便于速度传递的作用,而且下肢肌群的发力能够产生较大的动量矩,左腿的制动支撑和蹬伸支撑也是“满弓”和形成“鞭打”技术有效的根本保证。可见,左腿充分有力的支撑蹬伸是最后用力有效发挥的基础。
周雷的《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左侧支撑学实验分析》指出不同的运动员的左侧支撑技术存在差异,一种是强有力的强直制动,一种是较为积极的缓冲。在最后用力过程中,标枪速度的主要增加是左侧腿着地缓冲结束后开始蹬伸到标枪出手这一阶段。这一阶段左腿主动发力,右腿处于结束后的拖拉支撑技术,此阶段是双腿同时着地支撑发力阶段,是投掷标枪最后用力的最有效阶段。
林子和(2009)对掷橡胶棒技术与掷标枪技术最后用力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运动学参数和肢体运动学参数来看,在最后用力阶段,掷轻橡胶棒练习从整个动作的时空结构、发力顺序等方面与掷标枪技术差异很小,该练习能较好地重现掷标枪本身的技术特征。而且掷轻橡胶棒练习不仅可有效发展腿、髋、躯干和肩带的专门快速力量,建立大环节带动小环节的用力顺序感觉,提高专门协调能力和改进技术,而且由于其短而轻,且危险性小,有助于训练的组织实施,从而提高教学、训练效率。
耿海军(2002年)对投掷项目最佳出手角度的新探讨中得出,在所有投掷项目中运动员的出手速度都随出手角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掷标枪当中,随着出手角度的增加出手速度降低的十分明显,因此适宜的出手角度相对较低,约为33度。
席本玉在《不同重量标枪对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影响的研究》中得出出手角度的数值会随着标枪重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出手速度的数值会随着标枪重量的增加而越来越慢。在进入最后用力阶段右脚着地时刻和最后用力阶段髋关节平均速度也都是随着标枪重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快。掷重标枪有助于专项力量提高,投掷轻标枪训练可以提高神经募集速度。本文对不同重量的标枪在训练时对人体的部分肌肉、关节以及各个技术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用较轻的标枪适用于初学者以及优秀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使用较重的标枪则有效于专项力量的有效发展。而不同重量标枪投掷训练时,建议选择的重量与标准比赛标枪重量差异不超过200g。否则可能对标准比赛用枪投掷技术的技术节奏和技术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在赵龙飞的《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指出运动员在投掷步阶段应该逐步的增大躯干后倾角度,在第一、二步不要过度追求超越器械,第三步可以大幅度的增大躯干后倾角度,以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动作和最后用力前的合理姿势,在第三步结束至第四步结束过程中要控制好左脚前插的远度。保持好超越器械姿势,以最大有效工作距离进入最后用力。
张健的《核心力量练习在标枪教学中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组进行立定跳远、前抛实心球、后抛实心球、30s引体向上以及40k杠铃卧推5项指标进行研究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得出实验组的核心力量增强对标枪成绩有显著的提高。
高伟强、曹小祥指出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在训练领域中取得比较显著地成效,由于单个肌纤维的粗细增加导致肌肉力量增加从而可以更好的提高标枪运动员的下肢快速力量,试探性地将它移植到标枪普修课教学准备活动中,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标枪技术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促进标枪技能的形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技评和达标成绩。
2008年熊安竹,李世明,韩静,部义峰通过三维录像解析法对标枪运动员在自然助跑最后一步转入投掷步衔接阶段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标枪运动员在自然助跑最后一步就开始了引枪动作,并在投掷步第一步腾空阶段基本完成该动作,在投掷标枪助跑过程的第一衔接阶段,要求身体重心起伏较小,身体自我控制能力、协调能力较强。
3小结:
在标枪教学中投掷步、最后用力、技术教学都对最后成绩起着制约的作用。投掷步的步长要呈现出“一大、二较大、三最大、四小”的规律,最后四步的节奏是“哒--哒--哒哒”的节奏。初学者由于步点不准,肢体对运动技术的感知觉不深,投掷步技术不熟练等主客观因素导致每次投掷步的步长和节奏都不一样。最后用力阶段双脚支撑在标枪技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即是缩短最后用力两脚的落地时间差,以最快的蹬伸速度将标枪用超越器械的姿势掷出;本文以综述针对不同的技术环节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进行教学,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08-310.
[2]汤乃彤.标枪投掷步技术教学的重难点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7(12).
[3]康利则.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助跑速度的测试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
[4]刘平.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重心及下肢动作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
[5]余其刚,李子宣.标枪投掷动作速度及其训练[J]四川体育科学.2004.6(3):75-76
[6]郑贵忠,宋树国.对优秀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中左腿支撑角度始末变化的分析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