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淤机理论文-陆琴,邓安军,郭庆超,董先勇

冲淤机理论文-陆琴,邓安军,郭庆超,董先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冲淤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床演变,卵石河床,水库下游,模型试验

冲淤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陆琴,邓安军,郭庆超,董先勇[1](2019)在《水库下游卵石河床冲淤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测资料和模型试验研究了某水电站下游河道卵石河床冲淤演变规律,探讨了宽级配卵石河床的自动调整作用。在天然条件下,水电站下游河道河床稳定,水库运行后,水流的挟沙能力有很大富余,下游河道发生了较大冲刷。试验表明:在不同流量作用下,河床自上而下以冲刷为主,流量越大,冲刷强度越大;在冲刷过程中,水深变大,流速减小,床沙变粗,河道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晓鹤[2](2016)在《近期长江河口河道冲淤演变及其自动调整机理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世界超过44%的人口生活在河口海岸带窄长区域。而20世纪以来世界性入海泥沙通量的减少引起的海岸带侵蚀引起了众人关注。国际上IGBP、LOICZ等专项计划对泥沙通量减少的影响因素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持续研究。而河口海岸动力地貌过程随着大流域水沙条件的变化必然会体现出自适应或者缓冲效应。由此成为当今河口海岸研究领域的新课题。众所周知,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河流大坝蓄水拦沙作用,全球河流入海泥沙累积减少了1.0×1011t,且在亚洲和非洲区域尤为显着。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世界排名第叁,近期长江叁峡大坝及流域涉水工程的建造使流域来水来沙量发生显着变化,由此必然会引起河口水沙和地形地貌做出响应,并对此作出适应性地调整。因此研究河口海岸冲淤演变过程及其自动调整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长江河口多年的地形图及多次实测水沙资料,研究了近期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大量涉水工程影响下的河口河道冲淤演变及线性或非线性自适应和自动调整过程,包括近期长江河口整体冲淤演变格局、典型河段的冲淤演变过程及原因分析。同时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河口河槽整体流路及活动沙群分形特征。1997-2013年长江河口河道的冲淤格局为上下游两端河床冲刷、中部河段河道略有淤积,即南支河道和河口外区域以冲刷为主,而拦门沙区域略有淤积外移。其影响因素由历史上的自然因素逐渐转变为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为主导。第一、河口段中上游河道河床持续冲刷,河床沙波等微地貌发育较为明显。同时,河口外区域形成明显的冲刷带,主要与近期流域来沙急剧减少有关;第二、拦门沙区域,即北槽、南槽、北港口门地处于径、潮流水动力平衡区域,尽管近期仍以淤积为主,拦门沙顶外移速度有所减慢,与其该地带动力结构以及河口和近海再悬浮泥沙来源多寡等决定因素有关。第叁、局部区域形成明显的强冲强淤的带,与其主要是河口局部工程引起的水动力的急剧变化所致有关。因此,总体来看,近期长江河口河道冲淤演变处于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并处在不断自动调整过程之中。南支河槽在2003年叁峡大坝开始蓄水拦沙以来,河床持续冲刷,且在2006年以后冲刷强度有所减小,说明其冲刷强度逐渐处于自适应恢复过程;1997-2012年期间其河槽冲刷主要为5 m等深线以下的河槽区域(90%),且在2007年以后,呈现“滩淤槽冲”的态势。研究区域内活动沙体的变化对整个河势影响较大,以新浏河沙及白茆沙为例,新浏河沙护滩工程起到了一定的固滩分流作用,但是不能阻止其护堤周围河床的冲刷。而浏河沙包5 m等深线包络区域沙体至2006年被冲刷消失;白茆沙南、北水道“南强北弱”的态势也持续发展,其主流经过七丫口后北偏态势加强。下扁担沙尾部沙体活动较为活跃且出现多次的切滩和并滩现象。在河口拦门沙区域,总体上拦门沙滩顶不断外移,平面上5 m等深线整体淤积外移,但近期外移速度减慢,且局部滩地出现因河口工程引起侵蚀后退的现象。河口口门外海域,1997年以后呈冲刷态势。北支口外海域部分整体呈现冲刷态势,总体来看海域坡度略有变陡。北港口外海域部分在1997年以前呈现淤积态势,尔后在10-20 m等深线区域冲刷,等深线坡度逐渐变陡,20 m水深以外持续淤高;北槽口外海域在1997年之前总体呈淤积态势,尔后海域部分呈冲刷态势,坡度略有变陡;南槽口外海域略有冲刷,坡度整体变化较小。总之,口门外海域地形出现冲刷,地形剖面坡度变陡。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南、北港分流口固沙护滩工程前后其活动沙群的形态变化。1997-2012年研究区域内理论基面5 m高程面的分形维数D区间为[1.7538,1.7823],其中工程期间(2007-2009年)分形维数D明显增大,且远大于工程前和工程后。工程前分形维数D的变化主要和1998年洪水及2003年叁峡大坝的蓄水拦沙有关。工程后分形维数D逐渐降低且趋于稳定,但其值大于工程前的平均值,说明工程后活动沙群活动仍较活跃,正处于自动调整的过程之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游来水量越大,活动沙群越不稳定,分形维数D值也就越大。同时,工程期间引起局部河床及水动力的变化也会导致D值急剧增大。与传统的地形冲淤及等深线分析方法相比,分形维数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性的表示整个研究区域内活动沙群的变化过程。同时分析了整个长江河口河网(流路)分形维数、盒子尺寸区间、汇流累计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长江河口河网盒子尺寸的无标度区间为1.6-4.2 km,最佳汇流累计阈值为7000。且1990、1997、2013年长江河口河床河网(流路)的盒分维值分别为1.1312、1.2222、1.3805,呈明显的增大趋势,表明其河网(流路)逐渐复杂化。其原因与1990年以来,长江河口径流量的不稳定变化及大量的涉水工程的干扰有关。总之,目前长江河口河道冲淤演变正在通过河道形态、水流挟沙能力、河床泥沙组成、陆海动力相互作用和河床坡度改变等来适应流域来水来沙变化和河口局部工程影响而作出自动调整,最终使河口向新的平衡和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邵文伟,师长兴,范小黎,周园园[3](2013)在《1960~1990年间渭河下游河段滩槽冲淤动态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河道断面测量数据计算了1960~1990年渭河下游河槽和滩地冲淤量及其分布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变化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960~1990年间共淤积泥沙8.88×108m3,且泥沙主要分布在渭淤11断面(WY11)以下河段。滩地淤积量是河槽的1.83倍,滩地冲淤过程以1968年和1982年为转折点分为3个阶段,依次经历了快速淤积、缓慢淤积和侵蚀3个过程。其中淤积以滩面垂向加积为主,侵蚀主要表现为河岸侵蚀后退或坍塌。河槽以1969年为转折点分为快速淤积和轻微淤积(冲刷淤积交替)两个阶段。年内滩地和河槽在汛期整体上淤积,非汛期滩地侵蚀(主要以河道侧向侵蚀形式),而河槽表现为微淤,滩地在汛期堆积和非汛期侵蚀的倾向较河槽明显。叁门峡水库在蓄水拦沙(1960年9月~1962年3月)和滞洪排沙(1962年3月~1973年10月)阶段,泥沙淤积上延到渭淤17(WY17)和渭淤27断面(WY27)间河段;实行蓄清排浑(1973年11月~1990年)后溯源淤积大为减弱,淤积未再上延,河道冲淤趋向于平衡。潼关高程是影响河槽和滩地泥沙淤积和释放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滩地的冲淤量与当年汛期来沙量相关性最高,而河槽冲淤量与当年汛期径流量相关性最高。(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李伯根,王才洪,周鸿权,武小勇,杨辉[4](2009)在《近70a来椒江河口河床冲淤调整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近70 a来19个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基于GIS技术进行数字化冲淤分析,结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人类活动,探讨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冲淤调整过程。研究表明,近70 a来无论是在河床纵横剖面还是在平面上,冲淤调整经历了较明显的四个阶段,可是平面上比纵横剖面上的平均冲淤速率更趋于整体性:(1)以自然作用为主,处于缓慢冲刷状态,冲刷区占65.4%,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2.3 cm/a,年均冲刷量为53.7×104m3;(2)受支流永宁江上游建库蓄水影响,从缓慢冲刷转为较明显的淤积状态,淤积区占66.2%,全区年均淤积速率为2.2 cm/a,年均淤积量为50.4×104m3;(3)受航道整治完成的部分工程作用,由淤积又转为轻微冲刷状态,冲刷区占62.6%,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1.8 cm/a,年均冲刷量为41.4×104m3;(4)受航道和支流永宁江的综合整治作用,从轻微冲刷朝加速冲刷方向发展,冲刷区占71.5%,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5.6 cm/a,年均冲刷量为130.8×104m3。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冲淤调整受人为影响比受自然影响大。(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9年05期)

王培道,张根广[5](2007)在《潼关以下库区冲淤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潼关以下库区冲淤机理分析发现,潼关-古夺河段的冲淤变化与古夺-大禹渡冲淤变化密切相关,古夺-大禹渡河段发生溯源冲淤变化是潼关-古夺河段发生沿程冲淤变化的前提和基础。若古夺-大禹渡河段发生溯源冲刷,则潼关-古夺河段发生沿程冲刷;若古夺-大禹渡河段发生溯源淤积,则潼关-古夺河段发生沿程淤积。大禹渡河段之所以常常发生溯源冲淤的原因在于,一年有5个月的运行水位回水末端均在大禹渡以上,造成大禹渡河段成为溯源冲淤的侵蚀基准面。(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刘丽丽,姚庆锋,朱岩海,刘文军,徐建辉[6](2007)在《簸箕李引黄灌区沉沙条渠泥沙冲淤特性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 灌区基本情况簸箕李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岸,滨州市最西部,是山东省大型引黄灌区之一。灌区干级输水渠道自南向北分别有东条渠(沉沙条渠)、总干渠、一分干和二分干组成,全长132.5 km,横宽30 km,控制面积3010km~2,设计灌溉面积10.9万hm~2。2 沉沙条渠引水引沙条件(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07年S1期)

杨五喜,张根广[7](2007)在《潼关高程冲淤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水库运用方式是影响潼关高程抬升的独立影响因素;潼关上游来沙条件是造成潼关高程上升的唯一源泉,是介于水库运用方式和水量之间对潼关高程冲淤变化起调节平衡作用的淤积体供应源,而水库运用方式和来水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决定了泥沙淤积的数量和部位。库区冲淤变化、潼古段冲淤变化及潼古河段疏浚清淤等是影响潼关高程抬升的间接因素。通过分析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对潼关高程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进一步阐释了潼关高程上升与渭河下游淤积发展的关系,为有关决策部门解决潼关高程缓慢上升和渭河下游淤积发展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马莎,陈忠合,李永新[8](2006)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隧洞冲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隧洞运行后的淤积机理及其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水体泥沙以悬移质超细泥沙为主、水土泥沙含量小及隧洞温度等对隧洞影响很大,会加速隧洞的淤积,只有当水的流速达到泥沙启动速度时,泥沙会启动而被水流带走,引水隧洞不会淤积。研究结果对引水隧洞工程实践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06年05期)

唐红梅,翁其能,王凯,王蓉,袁建议[9](2001)在《冲淤变动型泥石流沟中物质启动类型及机理研究(Ⅰ)》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是一种高浓度的水、沙、砾混合流 ,是颗粒大小差异很大的固体和液体的联合运动 ,其中砂、砾主要按滚动及跃进状态迁移 ,是沟谷急剧演变的一个短历时的阶段性现象 ,属于典型的灾害地貌过程 .基于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研究 ,笔者分析了公路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并分析提出了泥石流的启动条件、类型及其相应的机理(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唐红梅,翁其能,王凯,王蓉,袁建议[10](2001)在《冲淤变动型泥石流沟中物质启动类型及机理研究(Ⅱ)》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强度衰减启动型、冲刷切割启动型、沟槽 (床 )拖曳启动型等 3种泥石流启动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冲淤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世界超过44%的人口生活在河口海岸带窄长区域。而20世纪以来世界性入海泥沙通量的减少引起的海岸带侵蚀引起了众人关注。国际上IGBP、LOICZ等专项计划对泥沙通量减少的影响因素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持续研究。而河口海岸动力地貌过程随着大流域水沙条件的变化必然会体现出自适应或者缓冲效应。由此成为当今河口海岸研究领域的新课题。众所周知,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河流大坝蓄水拦沙作用,全球河流入海泥沙累积减少了1.0×1011t,且在亚洲和非洲区域尤为显着。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世界排名第叁,近期长江叁峡大坝及流域涉水工程的建造使流域来水来沙量发生显着变化,由此必然会引起河口水沙和地形地貌做出响应,并对此作出适应性地调整。因此研究河口海岸冲淤演变过程及其自动调整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长江河口多年的地形图及多次实测水沙资料,研究了近期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大量涉水工程影响下的河口河道冲淤演变及线性或非线性自适应和自动调整过程,包括近期长江河口整体冲淤演变格局、典型河段的冲淤演变过程及原因分析。同时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河口河槽整体流路及活动沙群分形特征。1997-2013年长江河口河道的冲淤格局为上下游两端河床冲刷、中部河段河道略有淤积,即南支河道和河口外区域以冲刷为主,而拦门沙区域略有淤积外移。其影响因素由历史上的自然因素逐渐转变为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为主导。第一、河口段中上游河道河床持续冲刷,河床沙波等微地貌发育较为明显。同时,河口外区域形成明显的冲刷带,主要与近期流域来沙急剧减少有关;第二、拦门沙区域,即北槽、南槽、北港口门地处于径、潮流水动力平衡区域,尽管近期仍以淤积为主,拦门沙顶外移速度有所减慢,与其该地带动力结构以及河口和近海再悬浮泥沙来源多寡等决定因素有关。第叁、局部区域形成明显的强冲强淤的带,与其主要是河口局部工程引起的水动力的急剧变化所致有关。因此,总体来看,近期长江河口河道冲淤演变处于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并处在不断自动调整过程之中。南支河槽在2003年叁峡大坝开始蓄水拦沙以来,河床持续冲刷,且在2006年以后冲刷强度有所减小,说明其冲刷强度逐渐处于自适应恢复过程;1997-2012年期间其河槽冲刷主要为5 m等深线以下的河槽区域(90%),且在2007年以后,呈现“滩淤槽冲”的态势。研究区域内活动沙体的变化对整个河势影响较大,以新浏河沙及白茆沙为例,新浏河沙护滩工程起到了一定的固滩分流作用,但是不能阻止其护堤周围河床的冲刷。而浏河沙包5 m等深线包络区域沙体至2006年被冲刷消失;白茆沙南、北水道“南强北弱”的态势也持续发展,其主流经过七丫口后北偏态势加强。下扁担沙尾部沙体活动较为活跃且出现多次的切滩和并滩现象。在河口拦门沙区域,总体上拦门沙滩顶不断外移,平面上5 m等深线整体淤积外移,但近期外移速度减慢,且局部滩地出现因河口工程引起侵蚀后退的现象。河口口门外海域,1997年以后呈冲刷态势。北支口外海域部分整体呈现冲刷态势,总体来看海域坡度略有变陡。北港口外海域部分在1997年以前呈现淤积态势,尔后在10-20 m等深线区域冲刷,等深线坡度逐渐变陡,20 m水深以外持续淤高;北槽口外海域在1997年之前总体呈淤积态势,尔后海域部分呈冲刷态势,坡度略有变陡;南槽口外海域略有冲刷,坡度整体变化较小。总之,口门外海域地形出现冲刷,地形剖面坡度变陡。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南、北港分流口固沙护滩工程前后其活动沙群的形态变化。1997-2012年研究区域内理论基面5 m高程面的分形维数D区间为[1.7538,1.7823],其中工程期间(2007-2009年)分形维数D明显增大,且远大于工程前和工程后。工程前分形维数D的变化主要和1998年洪水及2003年叁峡大坝的蓄水拦沙有关。工程后分形维数D逐渐降低且趋于稳定,但其值大于工程前的平均值,说明工程后活动沙群活动仍较活跃,正处于自动调整的过程之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游来水量越大,活动沙群越不稳定,分形维数D值也就越大。同时,工程期间引起局部河床及水动力的变化也会导致D值急剧增大。与传统的地形冲淤及等深线分析方法相比,分形维数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性的表示整个研究区域内活动沙群的变化过程。同时分析了整个长江河口河网(流路)分形维数、盒子尺寸区间、汇流累计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长江河口河网盒子尺寸的无标度区间为1.6-4.2 km,最佳汇流累计阈值为7000。且1990、1997、2013年长江河口河床河网(流路)的盒分维值分别为1.1312、1.2222、1.3805,呈明显的增大趋势,表明其河网(流路)逐渐复杂化。其原因与1990年以来,长江河口径流量的不稳定变化及大量的涉水工程的干扰有关。总之,目前长江河口河道冲淤演变正在通过河道形态、水流挟沙能力、河床泥沙组成、陆海动力相互作用和河床坡度改变等来适应流域来水来沙变化和河口局部工程影响而作出自动调整,最终使河口向新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淤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陆琴,邓安军,郭庆超,董先勇.水库下游卵石河床冲淤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J].泥沙研究.2019

[2].张晓鹤.近期长江河口河道冲淤演变及其自动调整机理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邵文伟,师长兴,范小黎,周园园.1960~1990年间渭河下游河段滩槽冲淤动态与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3

[4].李伯根,王才洪,周鸿权,武小勇,杨辉.近70a来椒江河口河床冲淤调整机理[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

[5].王培道,张根广.潼关以下库区冲淤机理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

[6].刘丽丽,姚庆锋,朱岩海,刘文军,徐建辉.簸箕李引黄灌区沉沙条渠泥沙冲淤特性及机理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7

[7].杨五喜,张根广.潼关高程冲淤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

[8].马莎,陈忠合,李永新.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隧洞冲淤机理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6

[9].唐红梅,翁其能,王凯,王蓉,袁建议.冲淤变动型泥石流沟中物质启动类型及机理研究(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

[10].唐红梅,翁其能,王凯,王蓉,袁建议.冲淤变动型泥石流沟中物质启动类型及机理研究(Ⅱ)[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

标签:;  ;  ;  ;  

冲淤机理论文-陆琴,邓安军,郭庆超,董先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