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祁门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群落类型为甜槠-马银花+暖木-狗脊蕨。采用样线法调查研究区内林隙分布,共获得36个林隙,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整个林分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64%、7.58%:多数林隙接近于椭圆形,其长轴短轴的比率在1.60左右:扩展林隙以面积<200 m2的居多,面积100~200 m2的林隙其面积与数量的比例均最大;冠空隙以面积<100 m2的居多数,其中<5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但以50~100 m2的占面积的比例最大。风倒是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与风倒有关而形成的林隙占94.44%:林隙形成木为1~4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67株,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扩展林隙面积平均为72.23m2,形成的冠空隙面积平均为19.80m2。不同大小林隙及非林隙林分内光照强度、气温等小气候因子日变化呈单峰型,光照的峰值出现在11:00~13:00,地表以上0.5m处的气温峰值出现在12:00~14:00;空气相对湿度呈现早晚高,中午前后低的日变化规律,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2:30~14:30。在整个生长季中,光照和气温均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而湿度正好相反: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不同大小林隙内光照由林隙中心区向林下逐渐递减,于近心区处减幅最大。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表现为呈单峰型,最高温度出现在中午12:00~14:00,较光照日变化最大值滞后,平均日地表温度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不同深度土壤中温度垂直递减,土壤温度高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后移,变幅也渐小。地表、地下温度在生长季内变化为生长初期、末期较低,生长旺盛期较高。林隙土壤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上层较大,下层较小:水平方向上,由林隙中心区往林下,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林隙内外土壤pH值差异性不大,林隙内pH值均略高于非林隙林分下相应各层;除表层外,土壤pH值在垂直层次由上向下逐渐递增;但土壤养分在垂直层次上差异较大,除了全钾含量由表层依次向下逐渐递增以外,其它各种养分均为逐渐递减,而且表层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土层的含量。林冠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林隙,而全磷、全钾含量是林隙高于林下。大小不同的林隙内植物种类组成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大林隙内乔木树种有18种,小林隙有13种,中林隙只有11种;大林隙内灌木、草本植物有28种,中、小林隙均有21种。大、中林隙内乔木树种以江南桤木的重要性最显著,而小林隙却以暖木和甜槠等占优势;三个林隙中灌木与草本层中均以青栲幼苗和狗脊蕨占绝对优势,表明青栲将有可能进入林冠层而逐渐成为优势树种。林隙内乔木树种种数、丰富度指数均大于非林隙,生态均匀度小于非林隙;灌木、草本植物具有同样规律。林隙面积在300 m2~400 m2(大林隙)范围内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最高,而在100 m2~200 m2(中林隙)范围内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最低;不同面积林隙SW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生态优势度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灌木、草本植物物种数、丰富度指数表现出300~400m2面积大林隙内达最大值,并随林隙面积的减小而减小,灌、草层植物多样性最大值也出现在大林隙中;生态优势度指数却在小林隙中达到最小,中林隙中达到最大。林隙内更新层物种数、丰富度指数、生态优势度均为300~400m2面积林隙内达最大值,SW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均优多指数均随林隙面积的减小而增大,<100m2的小林隙中达到最大值。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把远方的远归还查湾”[J]. 诗潮 2020(04)
- [2].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04)
- [3].查湾村(外一首)[J]. 草地 2011(05)
- [4].安徽查湾甜槠林不同大小林隙空气相对湿度对比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5].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林林隙形成及特征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03)
- [6].黄金九月,为你而变[J].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19(09)
- [7].海子的小学[J]. 新民周刊 2018(44)
- [8].查湾自然保护区枫香种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2(04)
- [9].示范片里机声隆[J]. 农业机械 2016(11)
- [10].一苇渡海的诗[J]. 诗选刊(下半月) 2008(07)
- [11].尘世的回眸——《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赏析[J]. 好家长 2009(01)
- [12].安徽省查湾天然常绿阔叶林结构特点[J]. 安徽林业科技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