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鸟类适栖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江口,崇西湿地,潮滩湿地,鸟类适栖地
鸟类适栖地论文文献综述
高伟[1](2008)在《长江口潮滩湿地鸟类适栖地生态实验工程研究和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以鸟类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学原理为依据,进行湿地鸟类适栖地营建实验,分析了适栖地营建前后生态系统主要生物组分(植被、大型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的变化,探讨生境改造和优化配置是否可以提高潮滩湿地的鸟类承载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境改造后,植被组成的发生了明显变化2005年至2007年间,实验工程一期区优势物种的重要值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境改造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重要值是0.632,是区域的优势种,其余物种绝大多数小于0.05。改造后第一年(2006年),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重要值从0.024增加到0.148,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mitis重要值从0.039增加到0.151,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foia重要值从0.013增加到0.142,,成为主要的优势种。改造后第二年(2007年),糙叶苔草重要值继续上升了0.327,成为工程一期区的第一优势种,其次是线叶旋覆花上升到0.219,无芒稗则迅速下到0.036。工程二期区改造后植被变化与工程一期区改造变化相似。总之,生态实验工程后植被变化增加了景观的异质性,有利于鸟类的隐蔽和底栖动物生境多样性的增加。(2)鸟类适栖地营建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恢复较快由于鸟类适栖地营建时一期区大面积进行过土方工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较大干扰。工程后第一个月内,一期区的大型底栖动物不管是丰度还是生物量都接近于0。随着时间的推移,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迅速增加,春季以后,物种丰富度超过对照区,而生物量虽然增加迅速,但是与对照区的生物量具有很大差距。第一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反映出与时间更替的密切关系。第二年,群落结构的变化与对照区非常相似。两年期间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中,生物量的恢复最缓慢。二期区由于土方面积很小,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恢复更快,但生物量恢复也相对比较慢。(3)自然纳饵功能明显由于鸟类适栖地营建形成明水面,通过潮汐滞留了鱼类5科17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为11种)和甲壳动物2种,从而提高鸟类的捕食机率和丰富了鸟类的饵料。潮水进入后的鱼类丰度和生物量明显比潮水进入前高,充分体现出鸟类适栖地的自然纳饵功能,为潮滩湿地招引水鸟提供了新的途径,是潮滩湿地营建鸟类适栖地应特别关注的新方法。(4)生境和生物组分多样性促进鸟类多样性一期区营建后,由原来以芦苇群落为主的潮滩湿地变成以明水面、光滩、植被复合结构的湿地鸟类栖息地(明水面面积占40%、浅滩占30%、植被占30%)。2006年监测结果显示,潮滩湿地鸟(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和鹳形目Ciconiiformes)以及非目标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区,共记录到56种,比对照区增加了56%。二期区营建后,形成了明水面面积占10%、浅滩占70%、植被占20%复合结构的湿地鸟类栖息地。2008年4月和5月,两个迁徙鸟集中的月份监测结果显示,二期区记录到20种,其中涉禽的种类有11种;对照区记录到9种,其中涉禽1种,一期区同期记录到22种,其中涉禽9种。说明在崇西湿地旅游发展的同时,鸟类适栖地成为了该区域鸟类的主要停歇地,充分显示了在潮滩湿地可通过鸟类适栖地的营建增加湿地水鸟的数量和种类,提升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6-01)
高伟,陆健健[2](2008)在《长江口潮滩湿地鸟类适栖地营造实验及短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2007年,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鸟类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原理,在长江口崇明岛西端潮滩湿地进行了7hm2(实验工程区和对照区各50%)鸟类适栖地营建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工程区生态系统的生境单元和生物组分(植被、大型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验工程区由原来以芦苇群落为主的潮滩湿地变成以明水面、光滩、植被复合结构的湿地鸟类栖息地(明水面面积占40%、浅滩占30%、植被占30%)。植被从成片芦苇变为斑块芦苇、灌木丛和其它多类植物并存的格局;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由开始实验时的下降,逐渐恢复并超过对照区水平,多出约62%;从无纳鱼功能变成有纳鱼功能,秋冬季滞纳鱼类达16种。鸟类群落组成的变化最突出,实验目标鸟类——潮滩湿地鸟(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和鹳形目Ciconiiformes)以及非目标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区,共记录到56种,比对照区增加了56%。由此说明,本研究的鸟类适栖地营建的生态工程学思路和技术是可行的,在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鸟类适栖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6~2007年,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鸟类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原理,在长江口崇明岛西端潮滩湿地进行了7hm2(实验工程区和对照区各50%)鸟类适栖地营建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工程区生态系统的生境单元和生物组分(植被、大型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验工程区由原来以芦苇群落为主的潮滩湿地变成以明水面、光滩、植被复合结构的湿地鸟类栖息地(明水面面积占40%、浅滩占30%、植被占30%)。植被从成片芦苇变为斑块芦苇、灌木丛和其它多类植物并存的格局;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由开始实验时的下降,逐渐恢复并超过对照区水平,多出约62%;从无纳鱼功能变成有纳鱼功能,秋冬季滞纳鱼类达16种。鸟类群落组成的变化最突出,实验目标鸟类——潮滩湿地鸟(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和鹳形目Ciconiiformes)以及非目标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区,共记录到56种,比对照区增加了56%。由此说明,本研究的鸟类适栖地营建的生态工程学思路和技术是可行的,在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鸟类适栖地论文参考文献
[1].高伟.长江口潮滩湿地鸟类适栖地生态实验工程研究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高伟,陆健健.长江口潮滩湿地鸟类适栖地营造实验及短期效应[J].生态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