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琉、日三国在历史上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琉球在明初洪武年间开始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于1609年遭到日本萨摩藩入侵,从而同时也成为日本的附庸国。琉球“两属”的局面一直持续到近代。1871年—1881年间,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为了实现其在东亚地区对外扩张的计划,围绕琉球问题制造了一系列事件,包括借“琉球漂民事件”侵略台湾,单方面强行阻止琉球对清朝的朝贡和中琉交往,并不顾清政府和琉球人民的强烈反对于1879年“废藩置县”,吞并琉球。本文将这一系列事件统称为“琉球事件”。这一事件是近代中琉日三国关系史上大事件,对三个国家以及东亚地区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琉球,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国家,在琉球事件中走向灭亡,最终被日本完全吞并。清国,这个曾经辉煌的“天朝大国”在琉球事件中节节败退,暴露出其腐朽和无能,以及必然衰亡的历史必然。日本,琉球事件中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吞并琉球开始走上了在东亚地区的扩张之路。本文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影响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充分查阅资料,明晰史实基础上,选取1871年到1881年间这个在近代中日相互认识中具有开端和关键意义的时期,以在这期间发生的“琉球事件”为中心,全面考察事件的背景和原因,梳理中琉日三方在“琉球事件”中的态度和行动,重点探讨中日双方在接触、交涉过程中的相互对应和相互认识,同时也将就“琉球事件”对东亚封贡体制的冲击和对以后东亚地区政治地理形势走向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历史经验,并为该领域的研究弥补一些不足。本文认为,“琉球事件”是近代中日两国相互认识、审视对方的过程。在中日围绕“琉球事件”的认识和博弈过程中,日本一直处于主动主导地位,主动采取措施制造事端,不断地加强与中国清政府的接触,在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中国,并根据这种认识采取具体行动来实现自己在东亚地区扩张的目的。中国清政府在“琉球事件”发生期间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不断应对日本的挑衅,在应对中开始认识和了解日本,逐渐认清了日本的政策和其对外扩张的野心,清楚了日本对中国的威胁,最终把日本定位成主要敌人。中日双方在“琉球事件”中形成的相互认识是双方政策制定和下一步行动的基础。此后,日本宣扬“清国威胁论”,大肆扩张军备,加快了其在东亚地区扩张,侵略中国的步伐。同时,清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防御日本,不断加强海防建设,特别是北洋海军的筹建和发展。“琉球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对东亚封贡体制带来了巨大冲击,是东亚传统封贡体制功能全面丧失的标志。日本通过“琉球事件”,吞并琉球,对东亚传统封贡体制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冲击,挑战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权威地位,促使东亚封贡体制全面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