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码头小学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细细数来我任教小学《品德与社会》已有近十年,辗转在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品德课教学生涯中,我感受良多!
为了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1、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无论是哪一位杰出人才、创新大师,他们对存在的事物总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2、角色扮演,体验快乐。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枯燥,而是乐趣无穷。
二、冲破狭小的教学范围,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认知环境。
1、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交通连四方》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相关资料,以及放假时利用网络进行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教学思维环境要扩散。
在教学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只要是健康的、言之有理的、言之有据的即可,应允许学生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三、引进灵活的现实课堂,开创一套真实有效的教学模式。
1、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2、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充实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堆砌,情感的沙漠。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3、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他们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学生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是亲身体验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清生活中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又如:在教学《学会安全自护》一课时,我给学生放映了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件,引导学生分析作为高校的研究生,林森浩为什么会从一个“学霸”变为杀害室友的重大杀人犯。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牢固地树立守法意识、护法意识,让法律时刻伴随自己健康成长。
四、拓展丰富的校外生活,感受一种内外结合的生活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把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联结起来,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去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的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勤于学习,刻苦磨练,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品德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