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针刺督脉穴位抗急性脑缺血的效应及其与牛磺酸的关系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西医结合基础
作者: 郭景春
导师: 陈伯英,程介士,夏萤,杨茹
关键词: 脑缺血,电针,督脉穴位,局部脑血流,基因表达,牛磺酸,猕猴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年来,针刺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介入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相关基础研究也正方兴未艾,然而针刺抗急性脑缺血的作用机理迄今仍未完全明晰。本工作在大鼠及猕猴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上,探讨了脑缺血急性期针刺介入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 1,电针抗脑缺血损伤时穴位的选择与比较。在大鼠模型上,观察了在脑缺血急性期电针分别刺激“人中、百会”、左侧“曲池、内关”、右侧“曲池、内关”、左侧“阳陵泉、三阴交”穴位的效果。多普勒血流仪记录显示,电针头部的“人中、百会”、上肢的“曲池、内关”两组穴位,对皮层局部脑血流有实时上调效应,而下肢的“阳陵泉、三阴交”二穴的电针,对皮层局部脑血流影响不大。几组穴位对脑缺血影响的程度也不同:电针“人中、百会”或左侧的“曲池、内关”可以显著降低脑缺血的水肿和梗死范围;电针右侧“曲池、内关”可降低脑水肿程度,对梗死范围的影响则无显著差异。电针“阳陵泉、三阴交”基本不影响脑缺血引起的梗死。结果提示,这几组穴位中,“人中、百会”与左侧“曲池、内关”的抗急性脑缺血效应较好。结合本课题组以往的工作,确定“人中、百会”二穴为本研究的电针穴位。 2,针刺对猕猴脑缺血后脑内基因表达的影响。由于针刺效应的复杂性,我们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电针抗脑缺血后的基因表达进行总体探察。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球囊导管介入的猕猴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模型,在此模型上可以形成典型的偏瘫等中风症状,核磁共振等指标也证实脑内有与行为相符的脑梗塞。电针可以对抗猕猴缺血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我们在此模型上观察了脑缺血急性期电针“人中、百会”对脑内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基因芯片结果显示,脑缺血时脑内多数基因表达水平下调,如线粒体呼吸链组成蛋白、DNA损伤后修复相关因子的编码基因表达均下降,而炎性相关因子等的编码基因则表达上调。脑缺血急性期的电针能够加强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各种反应活动。线粒体呼吸链组成蛋白、DNA损伤后修复相关因子、生长因子、抑制性氨基酸受体等的编码基因表达有显著增强,提示电针对脑缺血损伤早期的因素有较显著的调节。参照以前和与本工作平行的大量实验结果,可以认为,针刺是通过多环节多靶点起到抗脑缺血作用的,其中对兴奋性氨基酸系统和抑制性氨基酸系统的调节可能是其中一个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抗脑缺血损伤时穴位的选择与比较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1.2.2 电针治疗方法
1.2.3 皮层局部脑血流记录
1.2.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2.5 TTC染色及脑缺血梗塞程度测定
1.2.6 实验分组
1.3 实验结果
1.3.1 不同穴位电针时缺血大鼠脑血流的变化
1.3.2 不同穴位电针时大鼠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1.3.3 不同穴位电针时缺血大鼠脑肿胀程度及脑梗塞程度的比较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针刺对猕猴脑缺血后脑内基因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猕猴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2.2.2 脑电监测及功率谱分析
2.2.3 行为观察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2.4 核磁共振扫描和血管成像
2.2.5 石蜡切片及H&E染色
2.2.6 脑梗塞程度及残存细胞率计算
2.2.7 猕猴新鲜脑组织取材及总RNA抽提
2.2.8 探针标记与杂交
2.2.9 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10 动物分组
2.3 实验结果
2.3.1 术中生理指标检查结果
2.3.2 电针对猕猴脑缺血后皮层局部脑血流的影响
2.3.3 电针对猕猴脑缺血及再灌后脑电功率的影响
2.3.4 电针对猕猴缺血后核磁共振影像的影响
2.3.5 电针对缺血猕猴神经功能的影响
2.3.6 电针对缺血猕猴梗塞程度的影响
2.3.7 电针对缺血猕猴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2.3.7.1 猕猴脑缺血后脑内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2.3.7.2 电针抗脑缺血后猕猴脑内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针刺抗脑缺血损伤效应与脑内牛磺酸的关系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模型及电针方法
3.2.2 脑内牛磺酸耗竭模型
3.2.3 牛磺酸含量的检测
3.2.4 脑组织冰冻切片及脑缺血梗塞程度测定
3.2.5 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
3.3 实验结果
3.3.1 b-丙氨酸对脑内牛磺酸含量的消耗作用
3.3.2 脑内牛磺酸含量的降低对针刺抗脑缺血的保护效应的影响
3.3.3 针刺对牛磺酸及牛磺酸转运体的表达及细胞分布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致谢
综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相关论文
- [1].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许能贵.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
- [2].针刺治疗局灶性脑缺血优选方案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D]. 金智秀.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3].电针对缺血脑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D]. 陈虎.复旦大学2004
- [4].针刺不同刺激量对脑缺血后功能恢复及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D]. 徐振华.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 [5].电针任、督脉经穴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杨卓欣.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 [6].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大鼠神经痛及电针镇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董志强.复旦大学2005
- [7].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 姜文.天津中医学院2005
- [8].针刺调节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胞外信息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 马玉侠.天津中医学院2005
- [9].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浸润和相关粘附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玉珍.天津中医学院2005
- [10].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皮质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构建及针刺影响[D]. 赵晓峰.天津中医学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