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照地区无偿献血者Rh_o(D)阴性筛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万小春,钟展华,孙爱农[1](2018)在《一种为含不规则抗体患者快速配血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一种为含不规则抗体的患者自动化、快速、准确的配血方法。方法血站检验科常规做ABO正定型及Rh血型检测的生理盐水加入红细胞保养液,做完血型检测后将稀释板冷藏保存,从医院送检的含不规则抗体的标本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标本,使用U型板、凝聚胺试剂和自动加样器智能化加样,在上述稀释板中进行交叉配血,同时使用手工试管法进行平行实验,记录并对比上述两种方法筛查总过程使用的时间,筛查出的供者标本数。结果快速微板自动配血法、试管法均能筛查出相合血源,微孔板筛查所需要的总时间较短,试剂用量也较少。结论利用常规血型检测剩下的稀释板和自动加样器,编写智能化的加样程序对接信息系统,可为含不规则抗体的患者进行快速配血,对于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张卫云[2](2018)在《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发生及发展机制与乙肝病毒变异、宿主的免疫状态、宿主性别、年龄、遗传基因和肝脏内炎症活动密切相关。然而,隐匿性HBV感染(OBI)在病毒学特征、合并感染、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尚未阐述清楚,特别是感染宿主的分子与细胞免疫功能少有报道。本研究目的为探讨献血人群的隐匿性HBV感染状态,揭示OBI携带者HBV特异性分子细胞免疫反应特征与OBI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群。建立的研究队列包括:OBI 组 37 例,CHB 组 53 例(含 CHB-HBeAg-组 42 例,CHB-HBeAg+组 11例),HBV感染康复组47例,HBV非感染组56例(含疫苗免疫组33例,正常对照组23例),合计193例。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研究队列血浆样品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核酸检测法(NAT)检测HBVDNA,qPCR定量检测病毒载量,巢式PCR进行病毒基因扩增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采用HBV Core和HBV Pol多肽库特异性刺激物,体外刺激研究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T细胞增殖试验(CFSE)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的频数,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检测 IFN-γ、TNF-α、IL-2、IL-10、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及细胞来源,流式微球试验(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的总体水平。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非正态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BI献血者人群特征。研究发现HBcAb阳性的献血者人群OBI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单独HBcAb 阳性者更高;OBI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OBI毒株基因型以B型为主。2.T细胞增殖特征。采用CFSE方法,在非特异性刺激物PHA刺激下,以CD8+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不显着(P=0.403),但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低于正常对照组(74.0%,78.1%vs.82.1%);在特异性刺激物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以CD4+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显着(P<0.001),其中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3.0%,3.3%vs.1.7%),差异显着(3.0%vs.1.7%,P=0.016;3.3%vs.1.7%,P<0.001)。3.特异性IFN-γ分泌T细胞频数测定。采用ELISPOT检测方法,在PHA刺激下,OBI组和CHB组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P=0.004)。在三种重组蛋白(HBcAg,HBsAg-ayw,HBsAg-adw)和多肽库的刺激下,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特异性T细胞应答强度,结果差异显着(P<0.05)。OBI组(160 SFC/106 PBMCs)对HBcAg重组蛋白刺激的应答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95 SFC/106 PBMCs),低于CHB-HBeAg-组(208 SFC/106 PBMCs)。在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OBI组(25 SFC/106 PBMCs)和CHB-HBeAg-组(25 SFC/106 PBMCs)的应答强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 SFC/106 PBMCs)。比较两种多肽刺激下的总体阳性反应率,HBV Core多肽库显着高于HBV Pol多肽库(44.6%vs.16.1%),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细胞ELISPOT阳性反应率以OBI组(64.0%)最高,其次是HBV感染康复组(53.2%),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1.7%)。4.胞内细胞因子T细胞频数及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测定。ICS检测结果显示,在PMA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2、IL-10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17A和IL-21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均低于CHB组(P<0.05)。在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HBV感染康复组中高于OBI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2和IL-10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CHB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分泌IL-10和TGF-β的CD4+T细胞频数在OBI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CBA检测结果显示,在HBV Core多肽刺激下,IFN-γ、IL-2、IL-10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Pol多肽刺激下,IFN-γ、IL-2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CS与CBA实验检测细胞内、外因子结果基本一致。5.MDSCs水平测定。根据细胞亚群计数显示,OBI携带者外周血中M-MDSCs水平显着低于CHB患者(P<0.001),而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860);G-MDSCs水平在五组人群中无差别(P=0.914)。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外周血中 M-MDSCs 和 G-MDSCs 水平与 ALT、AST、TBIL、DBIL、TBA、ALB、ADA、CHE、γ-GT和TP等肝功能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均呈现显着高于HBV感染康复者及非感染者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OBI携带者与HBV感染康复者及CHB患者均呈现显着的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增高,以OBI组阳性反应率最高,HBV感染康复组和CHB-HBeAg-组次之,CHB-HBeAg+组最低;HBV感染康复组特异性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细胞因子的CD4+和CD8+效应T细胞频数显着增高,而OBI组和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的抑制T细胞频数增高,CHB组效应T细胞频数较低而OBI组分泌IL-2和IL-17A的T细胞频数相对升高;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水平增高,而OBI组分泌IL-17A细胞因子水平相对较高。因此,OBI携带者的HBV特异性T效应细胞反应水平居于HBV感染康复者与CHB患者之间,而CHB患者T抑制细胞反应水平较高,从而导致了三组HBV感染者的不同转归状态。创新之处1.献血者人群通常为未经抗病毒等治疗的健康人群。本论文以HBV感染不同转归状态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了抗病毒治疗等干扰;采用新鲜分离的PBMCs进行实验,避免了淋巴细胞由于冻存和复融发生死亡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对结果的影响。2.与以往研究选用HBV重叠多肽不同,本研究合成的HBV Core和HBV Pol多肽是经研究证实能刺HBV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HLA-Ⅰ型和HLA-Ⅱ型限制性多肽,结果更能反应HBV感染后不同转归人群对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状态。3.本研究根据HBV感染献血者不同转归状态,分析了 T细胞亚群分泌的七种特异性细胞因子的频数及分泌型细胞因子的水平,阐明了 OBI携带者、CHB患者及HBV感染康复者的三种转归状态的分子细胞免疫基础。
刘二雄,孙文利,胡兴斌,张秋会,尹文[3](2018)在《献血者ABO正反定型不合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本地区献血者ABO正反定型不合的原因和特点,为准确的血型鉴定和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5年12月健康献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将正反定型不合的血液标本送血型参比室做进一步鉴定,并分析原因和特点。结果 285 282例血液标本中,共检出ABO正反定型不合375例,阳性率0.131%,其中男性阳性率0.104%,低于女性阳性率(0.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O正反定型不合的原因分析中,特异性抗体引起的295例,占78.7%;冷凝素干扰28例,占7.5%;非特异性抗体21例,占5.6%;抗-M(26.1%)、冷抗体(23.4%)及ABO亚型(20.7%)等是引起ABO正反定型不合的常见特异性抗体;AB型中的AxB亚型(27.9%)、A2B亚型(13.1%)和B型中的B3亚型(11.5%)等是引起ABO正反定型不合的常见ABO亚型。结论献血人群有一定的ABO正反定型不合发生率,多种原因可导致ABO正反定型不合的发生,通过准确的血型鉴定和原因分析,才能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重要的建议。
刘亚利,徐文,侯明,王鸿捷[4](2014)在《Rh(-)献血者特征分析及保留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Rh(-)献血者分布全国各地,北京市稀有血型爱心之家是以聚集在北京的Rh(-)献血者为主题的公益性组织,从2001年成立以来的十余年时间,已经拥有成员2 000余人,已累计捐献血液近1 000 000 m L。本文以北京稀有血型爱心之家成员的献血数据来分析稀有血型献血者的特征及相应采取的保留激励措施。
庄文华,张永善,范晓娟,赵丙全,姜美婷[5](2014)在《日照市2013年Rh阴性首次献血者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日照市Rh阴性首次献血者的表型分布以及不规则抗体。方法对2013全年首次献血者采用U型微板法进行RhD血型的初筛,用微柱法进行RhD血型的确认,用抗人球蛋白试验(微柱法)进行抗体筛选,利用频率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日照市Rh阴性首次无偿献血者所占比率为4.3‰;年轻阴性献血者相对较多,男女比例基本持平;ABO血型数量分布为:A型>O型>B型>AB型;血清学表型以ccdee表型和Ccdee表型为主;共有两人产生不规则抗体,且与有妊娠相关。结论为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满足临床用血需要,对稀有血型孕产妇进行抗体检测,并组建一支稳定的稀有血型队伍非常必要。
杜鹏[6](2014)在《深圳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问题之一。HBV具有全球流行性,我国的流行率虽从1992年的9.75%下降到2006年的7.18%,但我国慢性HBV感染者仍有93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因HBV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的人数约有30多万人,新发乙型肝炎有50-100万例。有研究发现,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明显高于丙型肝炎病毒与艾滋病病毒,其风险主要来自血清转换前的窗口期、变异病毒株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3个方面。近来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患者体内也存在着HBV DNA,部分HBsAg-/HBV DNA+的献血者可引起输血传播,严重影响了输血安全,这种HBsAg-/HBV DNA+的感染称为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OBI)。2008年欧洲肝病研究协会(EASL)隐匿性HBV感染国际工作组对OBI进行了定义:将采用现行可利用的方法在肝脏中检出HBV DNA、血清(浆)中检出或检不出HBV DNA、HBsAg阴性的个体定义为OBI。在实际操作中,肝脏较难获得且检测难度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因此,OBI定义为:机体存在乙肝病毒DNA,但无法检测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HBV感染,可伴有或不伴有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或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HBV可分为A-H8个基因型,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也与人种有关。欧洲北部、西部以及美国主要为A型,B、C型主要分布于亚洲,而D型分布最广,我国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为优势株,南方地区B型最常见。OBI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现在仍然不清楚,可能机制包括:(一) HBsAg和抗-HBs结合形成了免疫复合物;(二)变异体的形成影响了HBsAg编码区S基因对“a”抗原决定簇的编码;(三)与其它肝炎病毒合并感染可能影响了HBV的复制,减少了HBsAg的合成。HBsAg的检测作为我国HBV检测的唯一指标,核酸检钡(?)(nucleic acid test,NAT)还没有纳入法定项目,输血存在HBV窗口期感染和OBI感染的输血残余风险,国内对B、C型OBI的研究停留在起步阶段,没有详细的OBI流行病学调查,关于B、C型OBI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分析也只有零星的报道,没有进行进一步详尽的研究,本课题对我国B、C型OBl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调查我国深圳地区OBI的流行情况;2,探讨我国B、C型OBI的分子生物学特征;3,为OBI基因型B和C的监测与防控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改进血液安全筛查方法;4,为OBI的临床发生、发展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指导。材料:2010年4月-2012年12月深圳市血液中心采集的310,167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其中初次献血者114,761份,占37%,重复献血者195,406份,占63%,所有标本经过表面抗原(胶体金试纸)与ALT(罗氏干式生化分析仪)初筛,然后进行酶免法(EIA)法和多联病毒核酸筛查技术检测。方法:(1)无偿献血者样本经进口和国产两种试剂进行HBsAg的检测,经美国诺华公司的TIGRIS全自动血液核酸检测仪进行三联荧光病毒单人份检测,使用化学发光法(CMIA,雅培)进行HBsAg的确认。(2)用QPCR方法进行HBsAg-/DNA+样本HBV病毒载量的测定。(3)对HBsAg-/DNA+样本进行基本核心启动子/前C区(BCP/PC)、HBV全基因、Pre-S/S区、S区、Pre-C/C区的巢式PCR的扩增,PCR产物送公司测序。(4)从GeneBank基因数据库挑选我国B型和C型HBV野毒株作为OBI变异株的参考序列;使用MEGA软件分析OBI的S区序列以确定基因型。(5)将OBI样本全基因序列分为Pre-S/S、Pol、 X、Pre-C/C,每个区核苷酸翻译成蛋白序列后和相应基因型的野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分析。(6)与野毒株基因序列比对,分析OBI毒株全基因序列调控元件变异特点以及引起的HBV生物学特征改变,包括启动子区域(SP1、SP2、CP、XP)、转录调控序列区(CURS、DR1、DR2、和NRE)、增强子区(ENH1和ENH2)。(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以Pearson Chi-Square检验分析变量数据,比较OBI序列中氨基酸与调控序列的变异率与野毒株序列的差异;以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连续变量数据,比较两组样品HBV DNA病毒载量的差异;所用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BI样品的分类与鉴定:(1)从310,167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共筛查出121份HBsAg-/DNA+样本,其中6例样品(SZ81、SZ82、D1、D3、D7、D17)确定为假阳性样本,有4例样品(SZ7、SZ10、SZ31、SZ33)经追踪后发现HBsAg转为阳性,有12例样品(SZ16、SZ21、SZ22、SZ54、SZ55、SZ80、D5、 D6、D10、D15、D21)5项血清学标志物为阴性,同时缺乏追踪数据,为窗口期样本或原发OBI,其余99例HBsAg-/DNA+样品确定为OBI。深圳市的OBI感染率为1:3133(99/310167);(2)99份OBI样本中扩增出91例BCP/PC、20例全基因、31例Pre-S/S、18例S、55例Pre-C/C。99例OBI样品S区经软件MEGA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其中B型有57例,C型12例,还有30例OBI样品未能定型。在99例OBI样品中,男性72人,女性27人,ALT水平正常(<40),HBsAb阳性HBcAb阳性的有31例(31%),病毒载量范围介于不能定量(<1IU/m1)到798.7IU/ml(中位数为61.8IU/ml)。HBsAb阳性HBcAb阴性的有12例(12%),病毒载量介于不能定量(<1IU/m1)到1205IU/ml(中位数为63.87IU/ml)。HBsAb阴性HBcAb阳性有53例(54%),病毒载量介于不能定量(<1IU/m1)到1062IU/ml(中位数为53.86IU/ml)。HBsAb阴性HBcAb阴性的有3例(经追踪,3%),病毒载量介于13.35-5506IU/ml,中位数101.2IU/ml。OBI样品年龄为20-56岁,中位数为35岁,病毒载量介于不能定量(<1IU/m1)到2122IU/ml(中位数为27.9IU/m1),窗口期样品年龄为19-41岁,病毒载量介于不能定量(<1IU/m1)到2782IU/ml(中位数为63.5IU/ml)。2.OBI毒株调控区序列变异分析:(1)B型和C型OBI毒株的DR1、DR2和NRE区域高度保守;(2)B型和C型的SP1、SP2、ENH1和ENH2的核苷酸变异率与野毒株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B型OBI毒株CURS区域核苷酸变异率与野毒株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37);(4)C型OBI毒株BCP区域核苷酸变异率与野毒株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2)。B型OBI毒株中BCP区域有40%的样品出现第1752位核苷酸的突变,38%的样品出现CURS区域内第1726核苷酸的突变。C型OBI样品中有31%的样品出现第1799位核苷酸的突变,46%样品出现CURS区域内第1727位氨基酸的突变,没有出现缺失和插入,同时也没有发现第1762位与第1764位核苷酸的突变。3.OBI基因组蛋白序列变异分析:(1)Pre-S/S蛋白氨基酸序列,B型和C型OBI毒株氨基酸突变率与野毒株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01)。C基因型毒株中Pre-S1区域的氨基酸突变率与野毒株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01),B型OBI毒株Pre-S2和S区域氨基酸突变率与野毒株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MHR是突变发生的频繁区域。B型和C型OBI毒株氨基酸突变率与野毒株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B型OBI毒株中突变主要集中在aal30-aal34之间,频率最高的是F134I/L和G130R/A,分别出现13次(18%)和9次(12%),样品SZ5、SZ98和D11分别在MHR区域的aa121、aa118和124处插入氨基酸SPPTGTGS、 IPGSPPTG和PR,样品SZ17在aa185处出现终止密码;(2)P蛋白氨基酸序列,B型和C型OBI毒株氨基酸突变率与野毒株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P蛋白的重要功能区YMDD和FLLA区均高度保守,47%的B型OBI样品中出现了K73N、V458D/A、A568T的突变。3个C型OBI毒株都发生了E73D的突变,SZ5该样品在第471氨基酸处插入NSRTITTNP9个氨基酸,样品SZ15在第477氨基酸处插入氨基酸TQ;(3)Pre-C/C蛋白氨基酸序列,C型OBI毒株氨基酸突变率与野毒株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34),29%的B型OBI毒株出现了G1896A的变异,C型OBI毒株中也出现4个该突变,从而使aa28出现终止密码子,阻止HBeAg的翻译。样品SZ28、SZ39和D14分别出现了第1839位、第1876位和第1841-1845位核苷酸的缺失,导致了移码突变,出现终止密码;(4)X蛋白氨基酸序列,B型和C型OBI样品氨基酸突变率与野毒株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01)。结论:本实验从310,167份无偿献血者血样中筛查出121份HBsAg-/DNA+样品,其中99份确认为OBI样品,深圳地区OBI的流行以B基因型占多数。Pre-S/S蛋白氨基酸的插入、MHR区域氨基酸的突变、Pre-C/C蛋白氨基酸的终止以及众多调控序列的突变都可能影响了HBV的复制与蛋白的表达,与OBI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为改进血液安全筛查方法,以及为OBI临床发生、发展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数据。
赵丙全,李继红,王玉国[7](2001)在《日照地区无偿献血者Rho(D)阴性筛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日照地区Rh血型调查尚属空白,本站自1997~1999年对本地区5665名无偿献血者进行了Rh血型调查,并对血型抗原分配率和基因频率状态进行统计学分析,对Rho(D)阴性者建立了血型档案。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日照地区1997年至1999年无偿献血者,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年龄18~50岁。1.2 试剂 抗A、B血清,效价>128(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抗D血清,效价>16(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抗C、c、E、e血清,效价>16(北京血液中心、上海血液中心提供),抗人球蛋白(上海血液中心提供)。
李继红,赵丙全,韩志英,朱友亮,赵丰华[8](2000)在《日照地区ABORh血型分布调查》文中研究说明 笔者对日照地区1996~1998年无偿献血者做了ABORh血型分布调查,并对血型抗原分析率和基因频率状态进行统计学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日照地区1996~1998年无偿献血者,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年龄18~50岁,均来自本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具有地区代表性,A、B、O血型调查14111人份,Rh血型调查4262人份。1.2 试剂 抗A、抗B、抗D标准血清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抗人球蛋白、木瓜酶由上海血液中心提供,A、B标准细胞本
二、日照地区无偿献血者Rh_o(D)阴性筛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照地区无偿献血者Rh_o(D)阴性筛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鉴定和分析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3 主要试剂 |
1.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5 血清肝功能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 |
1.2.6 血浆HBV DNA提取 |
1.2.7 乙肝病毒载量的测定 |
1.2.8 BCP/PC、Whole genome、PreS/S片段的扩增 |
1.2.9 HBV野毒株全基因参照序列的获取 |
1.2.10 OBI样品基因分型 |
1.2.11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HBsAg-/DNA+人群的基本特征 |
1.3.2 HBsAg-/DNA+样品qPCR的检测 |
1.3.3 HBsAg-/DNA+样品Nested-PCR的检测 |
1.3.4 HBsAg-/DNA+样品的分类 |
1.4 讨论 |
第二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3 主要试剂 |
2.2.4 主要试剂配制 |
2.2.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
2.2.6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
2.2.7 CFSE染色、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术检测 |
2.2.8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
2.3.2 PHA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
2.3.3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
2.3.4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
2.4 讨论 |
2.4.1 PHA刺激下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
2.4.2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2.4.3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第三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异性分子与细胞免疫反应特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3 主要试剂 |
3.2.4 主要试剂配制 |
3.2.5 ELISPOT检测IFN-γ试验 |
3.2.6 ICS检测胞内细胞因子试验 |
3.2.7 CB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试验 |
3.3 结果 |
3.3.1 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 |
3.3.2 ICS检测T细胞亚群的细胞分泌频数 |
3.3.3 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
3.4 讨论 |
3.4.1 HBV特异性T细胞应答反应 |
3.4.2 HBV特异性T细胞亚群分泌频数 |
3.4.3 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
第四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髓源抑制性细胞的关系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3 主要试剂 |
4.2.4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
4.2.5 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 |
4.3 结果 |
4.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
4.3.2 外周血M-MDSCs和G-MDSCs的频数比例 |
4.3.3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
4.3.4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HBV DNA及HBsAg的相关性 |
4.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3)献血者ABO正反定型不合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4)Rh(-)献血者特征分析及保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Rh (-) 献血者特征分析 |
2 献血者保留策略探讨 |
2.1 献血者管理系统化 |
2.2 献血活动科学化 |
2.3 关爱活动目标化 |
3 工作总结规律化 |
(5)日照市2013年Rh阴性首次献血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R h D阴性无偿献血者表型分布情况 |
2.2 R h D阴性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 |
3 讨论 |
(6)深圳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 |
1.1 研究样品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引物设计 |
2 方法 |
2.1 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核酸的检测 |
2.2 样品病毒核酸的提取 |
2.3 PCR产物的凝胶回收 |
2.4 样品病毒载量的测定(QPCR) |
2.5 BCP/PC、Whole genome、Pre-S/S、S、Pre-C/C片段的巢式PCR扩增 |
2.6 HBV野毒株全基因参照序列的获取 |
2.7 OBI和参考野毒株序列各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获取 |
2.8 OBI样品基因分型 |
2.9 OBI毒株与野毒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BsAg-/DNA+样品QPCR和巢式PCR的检测 |
3.2 HBsAg-/DNA+样品的分类 |
3.3 HBsAg-/DNA+样品系统进化树 |
3.4 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生物学特征 |
3.5 OBI毒株调控区序列变异分析 |
3.6 OBI基因组蛋白序列分析 |
4 讨论 |
4.1 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OBI的流行病学特性 |
4.2 OBI毒株基因调控序列变异分析 |
4.3 OBI毒株基因组编码蛋白序列的分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7)日照地区无偿献血者Rho(D)阴性筛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试剂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四、日照地区无偿献血者Rh_o(D)阴性筛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为含不规则抗体患者快速配血方法的建立[J]. 万小春,钟展华,孙爱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03)
- [2]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D]. 张卫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18
- [3]献血者ABO正反定型不合原因分析[J]. 刘二雄,孙文利,胡兴斌,张秋会,尹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02)
- [4]Rh(-)献血者特征分析及保留策略研究[J]. 刘亚利,徐文,侯明,王鸿捷. 中国输血杂志, 2014(11)
- [5]日照市2013年Rh阴性首次献血者分析[J]. 庄文华,张永善,范晓娟,赵丙全,姜美婷. 社区医学杂志, 2014(13)
- [6]深圳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征分析[D]. 杜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7]日照地区无偿献血者Rho(D)阴性筛查与分析[J]. 赵丙全,李继红,王玉国. 职业与健康, 2001(01)
- [8]日照地区ABORh血型分布调查[J]. 李继红,赵丙全,韩志英,朱友亮,赵丰华. 职业与健康, 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