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众外交论文-齐前进

美国公众外交论文-齐前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公众外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众外交,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北美洲

美国公众外交论文文献综述

齐前进[1](2013)在《美国国会通过立法途径积极参与公众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长期重视和大力推行公众外交。美国会通过立法和研究听证等途径,积极参与公众外交。我应适当借鉴经验,考虑加强我公众外交立法建设。美国会公众外交立法历史悠久,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冷战的几十年间,美公众外交目标主要针对前苏联。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史密斯·蒙特法》,规定美国对外信息传播的目的,是"促进别国对美国的了解,加强美国民众与别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据此,美国国务院任命专管公众外交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大》期刊2013年18期)

魏红霞[2](2010)在《美国对古巴的公众外交及其效果评估(1959年至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公众外交的角度,总结了自1959年卡斯特罗政权建立以来,美国对古巴采取的各种宣传方式,分析了其宣传的效果。除了外交孤立,经济和军事封锁之外,宣传是美国试图推翻卡斯特罗政权的重要手段。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美国主要使用电台和电视广播作为其向古巴民众传播诋毁卡斯特罗政权言论、宣扬美国民主自由的主要工具。美国的宣传鼓励了古巴人向美国的逃亡,对卡斯特罗的社会主义古巴产生了影响,甚至引起了古巴知识界的混乱,这对古巴的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政权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由于其宣传内容的煽动性和针对性,加上中情局的参与,美国的国际形象也因此受到了毋庸置疑的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6)

沈逸[3](2010)在《商业利益、政治作秀vs.灵巧权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多名重量级高官这两天连续就“谷歌声明事件”强硬表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罕见地为一家公司的事情发表书面声明,称“美国对谷歌中国的案例表示关切”,并说“美国正等待中国政府说明这一引发严重关切与质疑的事件”;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声明“赞赏”谷歌的做法,称(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0-01-15)

鹿鹏[4](2009)在《“9·11”后美国的公众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化和全球化引起了各个领域传统方式的深刻变革。外交领域的深度、广度得以拓展,出现了诸如“多轨外交”、“数字外交”、“环境外交”等多种新的外交形式。其中,作为伴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全球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重要外交形式,公众外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将公众外交视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公众外交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并赢得最终胜利的法宝之一。从现实中看,公众外交是美国在“9·11”之后应对世界各地的反美现象、赢得“观念之战”的重要战略工具。实际上,不论是美国曾经高喊的“反共”口号,还是美国现在高举的“反恐”旗帜,都未能掩盖美国借助公众外交推行政治价值的真实面目。在反恐背景下,广大穆斯林国家成为美国公众外交的关注重心。由于穆斯林国家在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美国选择东南亚温和的穆斯林国家作为公众外交的“试验田”,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选取印尼、马来西亚两国作为研究的样本国家,综合地思考了美国开展公众外交的原因,详细地论述了美国的公众外交努力,认真地总结了美国对两国公众外交的特点,客观地分析了美国公众外交中的问题和弊端所带来的挑战。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公众外交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虽然美国在“9·11”后在公众外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它未能实现改善、重塑国家形象的既定目标。通过以美国公众外交的成败得失为参照系,中国公众外交可以获得重要启示,中国不仅应该重视美国公众外交惨痛的失败教训,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而且需要借鉴美国公众外交宝贵的成功经验,在立足本国实际的基础上,使公众外交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成为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5-01)

李菁华[5](2008)在《方法与应用:话语分析与美国公众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不是现实的镜子或表述的工具,其含义处于不断的制造和改变中,这种动态调整的结果便是相对固定的话语体系。话语分析作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拓展性方法,致力于将这一语言过程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在特定的语境中窥探语言含义、认同建构和权力行使之间的关联,是一种由研究存在状态到研究转变过程的改变。话语分析注重理解与过程的特点使其得以发掘学术讨论中被遮蔽和忽略的层面,对已有的国际关系问题研究和传统理论做出补充。"以信息及观念流通为中心"的美国公众外交包含了一系列的语言实践,以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对其运作机制进行探讨,不但有助于反思和检验其中包含的权力关系,也为话语分析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08年05期)

卢鹏帆[6](2008)在《论“9·11”之后美国对中东的公众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众外交是一国政府及其代表机构针对外国公众,通过沟通、提供信息等公开行为影响外国舆论,顺利实现行为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小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是公众外交的理论基础。公众外交在美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公众外交被认为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其地位有所下降。但是“9·11”事件发生后,由于参与“9·11”袭击事件的人员全部来自伊斯兰世界,为应对反美主义的全球蔓延,美国再次加强了对公众外交的重视力度。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改善日益恶化的国际形象。美国国内通过了《自由促进法》等一系列重要法案,从法律层面加强对公众外交的支持。为了更好地推行公众外交,各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政府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如增加拨款和外交人员等。在中东地区主要通过媒体外交活动和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公众外交,并注意沟通的技巧、注重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以及加强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妇女的重视。在美国看来中东是恐怖分子聚集之地,再加上中东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能源,因此美国在“9·11”之后注重在中东地区开展公众外交。虽然美国为挽回其在中东的形象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是民意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公众外交未达到预期效果,美国公众外交本身的缺失、美国政府外交对公众外交的负面影响以及美国与中东之间难以消弭的文化差异是公众外交成效有限的原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时间着眼点放在“9·11”事件之后,将地点界定在中东地区,这与国内其它的研究成果相比更具有针对性;另外创新性地将美国公众外交活动分为媒体外交活动和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两种主要方式,借鉴国内外关于公众外交的较新资料,综合运用历史学、外交学、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公众外交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分析研究美国公众外交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思考与借鉴,对推动我国公众外交的发展,增强我国的“软实力”,继续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15)

仵胜奇[7](2008)在《冷战期间美国中东公众外交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在中东的公众外交始于二战期间,其活动包括宣传美国的中东政策,反击中东反美宣传,介绍美国文化、价值观念、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制度等,目的是拓展美国在中东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实现其中东利益。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在中东的公众外交上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公众外交部门,建立信息文化中心,并由公众外交官负责开展具体活动。美国的中东公众外交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渐成熟。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其活动逐渐减少,影响力日渐式微,最终于90年代末跌入谷底。冷战期间,美国的公众外交官在中东公众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些外交官也关注诸如美苏宣传战等议题,但是阿以冲突才是困扰他们的首要议题。同样,阿以冲突也是严重削弱美国中东公众外交成效的核心因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仵胜奇[8](2007)在《美国在伊拉克开展公众外交的困境——历史与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在伊拉克的公众外交是实现中东霸权战略、维护中东利益的重要方式。但是,多年以来,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在伊拉克的公众外交活动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核心原因在于美国错误的伊拉克政策。(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07年04期)

唐苡栗[9](2007)在《关颖珊——首任美国“公众外交”大使(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US Secretary of State Condoleezza Rice2 named Michelle Kwan3,the Hong Kong-born US figure-skating4 superstar,as Washington's first Public Diplomacy Ambassador5 tasked6 with promoting7 American values around the world. Kwan,a two-time Olympic medalist and the most decorated8 figure-skater in US history,will visit China early this year on the first mission of her non-salaried career as goodwill envoy9,Rice said. "Michelle embodies10 the American dream," Rice told a State Department ceremony. "The daughter of Chinese immigrants11,she rose to the heights of artistic and athletic12 excellence through her discipline13,her drive14 and her determination."(本文来源于《大学英语》期刊2007年03期)

严波[10](2006)在《浅析美国对阿拉伯世界公众外交之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9.11”事件之后,伴随着美国全球反恐战略调整,美国公众外交复兴,其重心转向阿拉伯世界,并采取措施加强公众外交的影响。但由于存在公众外交政策本身实力与目标的悖论,尤其是其总体外交政策本身的悖论,以及深层次的文化悖论,因而美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公众外交政策,难以实现其所期望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06年11期)

美国公众外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公众外交的角度,总结了自1959年卡斯特罗政权建立以来,美国对古巴采取的各种宣传方式,分析了其宣传的效果。除了外交孤立,经济和军事封锁之外,宣传是美国试图推翻卡斯特罗政权的重要手段。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美国主要使用电台和电视广播作为其向古巴民众传播诋毁卡斯特罗政权言论、宣扬美国民主自由的主要工具。美国的宣传鼓励了古巴人向美国的逃亡,对卡斯特罗的社会主义古巴产生了影响,甚至引起了古巴知识界的混乱,这对古巴的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政权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由于其宣传内容的煽动性和针对性,加上中情局的参与,美国的国际形象也因此受到了毋庸置疑的损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公众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1].齐前进.美国国会通过立法途径积极参与公众外交[J].中国人大.2013

[2].魏红霞.美国对古巴的公众外交及其效果评估(1959年至今)[C].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0

[3].沈逸.商业利益、政治作秀vs.灵巧权力[N].文汇报.2010

[4].鹿鹏.“9·11”后美国的公众外交[D].厦门大学.2009

[5].李菁华.方法与应用:话语分析与美国公众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

[6].卢鹏帆.论“9·11”之后美国对中东的公众外交[D].山东大学.2008

[7].仵胜奇.冷战期间美国中东公众外交的困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仵胜奇.美国在伊拉克开展公众外交的困境——历史与现实[J].兰州学刊.2007

[9].唐苡栗.关颖珊——首任美国“公众外交”大使(英文)[J].大学英语.2007

[10].严波.浅析美国对阿拉伯世界公众外交之悖论[J].兰州学刊.2006

标签:;  ;  ;  ;  

美国公众外交论文-齐前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