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黑龙江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是我国重要的鲟鱼养殖品种。近些年来,随着鲟鱼养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施氏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养殖,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养殖范围的不断扩大,养殖温度也有最初的偏冷水性养殖发展到现在的广温性养殖,致使部分养殖地区出现渡夏难的问题,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以施氏鲟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等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养殖温度下(15℃、18℃、21℃、24℃、27℃)幼鱼的生长、消化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养殖温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消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了施氏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 <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利用二次方程拟合SGR和温度(T),得出回归方程: SGR=(-0.0346)T2+1.6447T-14.33(P <0.05,R2=0.8494),计算得出SGR最大值的养殖温度为23.77℃。随养殖温度的升高,其饲料系数(FC)先显著性降低,后显著升高。利用二次方程拟合FC和温度(T),得出回归方程:FC=0.0178T2-0.788T+9.258(P <0.05,R2=0.8057),计算得出饲料系数最小值时,养殖温度为22.13℃。此外,幼鱼摄食率(FR)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 <0.05),其生长速度依次为24℃组>21℃组>27℃组>18℃组>15℃组。综上,施氏鲟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1℃24℃。2.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的影响。养殖温度对施氏鲟幼鱼肠道蛋白酶的活性影响显著,尤其对前肠的蛋白酶活性,其中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组(P <0.05)。温度对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温度组前肠的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中肠和后肠。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中肠>后肠>前肠。综上,低温养殖条件下(15℃),施氏鲟幼鱼肠道对蛋白质营养的消化、吸收主要集中在前肠,而在高温养殖条件下(24℃27℃)下主要集中在中肠和后肠。此外,幼鱼前肠对脂肪的吸收利用能力优于中肠和后肠,而幼鱼肠内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主要集中在中肠。3.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抗氧化性能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温度对施氏鲟幼鱼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以及肝脏的T-AOC、过氧化氢酶(CAT)、AKP、ACP、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影响显著(P <0.05),对血清和肝脏的溶菌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无显著性影响(P>0.05)。低温环境下(15℃18℃),幼鱼有相对较高的免疫功能,是由于施氏鲟对于低温环境的良好适应所致。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在21℃24℃时免疫相关酶活性较高,提示幼鱼在此温度范围内有较强的免疫功能。综上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1℃24℃。在此温度范围内,施氏鲟幼鱼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和存活率,且具有较强的消化及抗氧化能力。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氯硝柳胺对斑马鱼幼鱼的神经毒性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5)
- [2].水体铅对草鱼幼鱼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3].丁香油对俄罗斯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天津农林科技 2020(01)
- [4].冈田酸对斑马鱼幼鱼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0(03)
- [5].水温和摇晃对黑鲷幼鱼运输生存状态的影响[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4)
- [6].三种流速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0(04)
- [7].水流对草鱼幼鱼趋光行为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 2019(06)
- [8].水轮机内负压对鲢鱼幼鱼损伤阈值模拟试验[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9].流量和时间对中华倒刺鲃幼鱼标准代谢率测定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9)
- [10].不同摄食水平哲罗幼鱼排氨率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5)
- [11].维生素C对昆明裂腹鱼幼鱼抗乐果胁迫能力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20(06)
- [12].单养与群养鲤幼鱼的静止代谢、游泳能力与生长性能[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13].显微操作中斑马鱼幼鱼心脏识别与监测方法[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0(06)
- [14].鲢幼鱼非疲劳贴网及姿态转换行为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20(04)
- [15].急性和慢性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肝组织损伤和抗氧化的影响[J]. 动物学杂志 2016(06)
- [16].鲫幼鱼易钓性与标准代谢及形态特征的关联[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17].鳙幼鱼在下行过程中应对加速流的行为响应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17(03)
- [18].鳊幼鱼能量代谢和个性行为的个体变异及表型关联[J]. 生态学报 2017(14)
- [19].基于核磁共振的褐牙鲆幼鱼组织代谢组学分析[J]. 海洋通报 2017(05)
- [20].铜暴露对草鱼幼鱼代谢行为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02)
- [21].温度和摄食对哲罗鱼幼鱼排氨率的研究[J]. 水产学杂志 2014(06)
- [22].尼罗罗非鱼幼鱼对亚硝酸盐氮长期胁迫的生理功能响应[J]. 中国水产科学 2020(11)
- [23].两种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消化系统显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01)
- [24].布氏鲷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研究[J]. 水产科技情报 2014(03)
- [25].铜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26].红鳍东方鲀幼鱼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J]. 动物营养学报 2020(02)
- [27].氨氮急性胁迫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效应[J]. 渔业科学进展 2020(02)
- [28].集群有利于提高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数值辨别能力[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29].中华鲟幼鱼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断与治疗[J]. 水产科技情报 2017(05)
- [30].急性操作胁迫对四指马鲅幼鱼肝脏组织结构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 南方水产科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