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群特征论文-陈兰英,肖肖,肖娟

类群特征论文-陈兰英,肖肖,肖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群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巫山淫羊藿,粗毛淫羊藿,宝兴淫羊藿,花部特征

类群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陈兰英,肖肖,肖娟[1](2019)在《不同大花类群淫羊藿属植物的花部特征及生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淫羊藿是我国重要的草本植物,在中药、功能性食品和园林观赏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用途,受地域差异性影响,淫羊藿属植物的植株形态、花部特征、开花物候和生殖特征各不相同。本研究对四川不同产地野生种群大花类淫羊藿(巫山淫羊藿、粗毛淫羊藿和宝兴淫羊藿)的开花动态、花部特征、访花昆虫与繁殖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 3种淫羊藿属植物的开花期较为集中,巫山淫羊藿和粗毛淫羊藿的花期为3月下旬~4月下旬,单花花期均为3~4 d;宝兴淫羊藿的花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单花花期5~6 d;(2)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3种淫羊藿属植物的有效访花者,有效访花者访花特性与花部特征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 3种淫羊藿属植物的花序、花和果实的数量受所处环境影响较大,自然结实率:巫山淫羊藿>宝兴淫羊藿>粗毛淫羊藿;温度和光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刘勇,程家骅[2](2019)在《东海及黄海南部渔业资源水文环境类群划分及其相关特征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渔业资源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单一物种管理向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EBFM)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而定义和确定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是实施EBFM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大面调查数据,根据渔业生物分布的水温、盐度、水深和经纬度等因素的季节特征,通过聚类方法把渔业生物划分出不同的生活习性偏好群,并就各类群对水文环境的偏好、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EBFM的实现提供一个生态系统划分方法的探讨。研究结果发现,调查海域的渔业生物可以分成5个类群,类群1为处于南部近海深水的高温、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2为南部外海深水的偏高温、偏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3为北部近岸浅水的偏低温、低盐水域的鱼种;类群4为中部偏近岸非深非浅水的中温、中盐水域的鱼种;类群5为北部近海偏浅水的低温、偏低盐水域的鱼种。从类群物种对水温偏好角度来看,类群1的水温偏好明显偏向暖水,而类群5相对偏冷水,类群4属于暖水和冷水偏好同时并有类群;类群2和3的物种数量均相对较少,且均无冷水种,而后者相对偏暖,前者相对偏冷。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类群空间呈块状分布,各类群块状之间有相连、包含、穿插等组合形式;各类群重心分布四季变化特征差异显着,类群3、4和5,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比较接近,洄游路径趋于完整的闭环;而类群1和2,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相差较远,不能形成完整洄游过程。从类群结构及组成来看,类群1在春、夏季的优势种分别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和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类群2在春、冬季的优势种分别为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日本海鲂(Zeus faber),夏、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刺鲳(Psenopsis anomala);类群3情况相对复杂,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除夏季外均处于优势,叁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春、夏季为优势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在秋、冬季为优势种;类群4和类群5均只有1个优势种,分别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另外,本研究还提出研究对象在调查水域范围内的数据是否完整的检验方法,以及不同类群相对稳定的比例结构与生态功能之间的联系等探讨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吴阳[3](2019)在《植被演替过程土壤生态酶计量学及关键生物类群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干预,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之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所以研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进程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6种恢复阶段:农田、草地、灌木、山杨、混交林和辽东栎为研究对象,模拟植被次生演替阶段,通过研究土壤生态酶计量学、土壤线虫群落、土壤AMF和nirH两种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酶动力学温度敏感性特征,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的后期阶段土壤酶活性要显着大于前期阶段(P<0.05),但是单位MBC下土壤酶BG,LAP和ALP活性随着植被恢复进程逐渐减少,说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逐渐减小;植被恢复过程的所有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N限制,且土壤微生物N养分限制越来越弱,P养分限制越来越强。(2)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线虫的多样性指数越来越高,均匀度指数缓慢增长,丰富度指数降低;土壤线虫的后期恢复阶段林地的代谢足迹要大于前期恢复阶段,在向顶级群落演变过程中,真菌通道变弱,细菌通道变强。(3)植被恢复显着改变了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chao1和谱系多样性,但是对土壤nirH群落影响不显着(P<0.05)。冗余分析后得出:NO_3~--N是丛枝菌根真菌和nirH微生物群落谱系多样性和chao1的共同影响因子。植被恢复显着改变了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和nirH微生物群落结构,TP和NO_3~--N是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和nirH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的共有驱动因子。(4)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动力学参数Km减小,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强,土壤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变强,对土壤酶的催化效率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程鹏,张汪寿[4](2019)在《近20年中国大陆人类活动净磷输入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类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向环境中带来的磷输入是地表水环境磷污染的主要来源。文章分析了中国大陆31个省域1997-2016年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et anthropogenic phosphorus input,NAPI)及其来源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对省域人类活动净磷输入特征进行了类群划分。结果表明,1997-2016年全国NAPI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3%,其中,1997-2006年和2006-2016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57%和0.90%。大部分省份都出现正增长,而江苏、山东、北京等8个省市区在2006-2016年的NAPI出现了负增长,这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相吻合。西部省份的NAPI强度均低于东部省份,上海、河南、山东、江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最小值均出现在西藏。青海、江苏、上海、安徽两个时期NAPI的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吉林、新疆、内蒙古、宁夏、辽宁、黑龙江、陕西、云南、河南、海南、广西、湖南、江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2016年,化肥输入和净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的磷输入是全国NAPI最重要的两个输入来源,共占全国人为磷输入总量的90%左右。影响我国NAPI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耕地面积占比和人口密度,其中,耕地面积占比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人类活动净磷输入分区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温旭,马旭洲,范伟,李星星,钟颖良[5](2019)在《不同面积芦苇稻幼蟹塘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不同面积(0%、10%、20%、30%)芦苇稻幼蟹塘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究合适的幼蟹池塘套种芦苇稻的面积,在2015年7—10月对不同面积芦苇稻幼蟹塘浮游植物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共采集到的126种浮游植物中,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隶属于8门71属,16个优势种分属于12个功能类群,为R、S1、G、J、B、D、P、L_O、W_O、X2、X1、MP。不同面积芦苇稻幼蟹塘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8.135±4.794)×10~7L~(-1)、(1.079±0.454)~(38.162±13.414)mg/L、(1.301±0.072)~(2.387±0.368)、(0.346±0.006)~(0.843±0.125)、(1.038±0.183)~(1.852±0.131)。浮游植物功能类群丰度的主要驱动因子是硝酸态氮、总氮、水温、总磷、叶绿素a。不同面积芦苇稻幼蟹塘水体污染等级为α-中污型,其中20%组池塘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整体上均高于其他3组且相对稳定,丰富度指数在养殖中期高于其他3组,在养殖后期低于0%和10%组,但高于30%组,因此,幼蟹塘以种植20%面积的芦苇稻较为合适。(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何蕾,华尔,刘晓收,张志南[6](2019)在《夏、秋季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于2011年6月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调查船在渤海海域(37.0°—40.0°N,118.0°—122.0°E)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的取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表现为黄河口附近及近岸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显着低于其他海域。小型底栖动物6月平均丰度高于11月,分别为(1012.7±519.1)个/10 cm~2和(829.5±385.8)个/10 cm~2, 6月平均生物量低于11月,分别为(570.8±307.6)μg干重/10 cm~2和(661.3±310.9)μg干重/10 cm~2。两个航次共鉴定出18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95.0%和90.3%,占小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67.4%和45.3%。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双壳类等。其中,多毛类丰度具有显着的季节差异,其11月丰度高于6月。两个航次分别有93.6%(6月)和91.1%(9月)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没有表现季节性垂直迁移。对小型底栖动物生物数据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含水率呈显着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这叁个因子是决定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表明,水深、有机质含量的组合能够最好地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与渤海海域30年来的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比较发现,在过去30年里,渤海小型底栖动物(包括海洋线虫)丰度逐渐增加,而其中的底栖桡足类丰度却在逐渐减少。沉积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干扰是引起渤海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瑞蕊,薛梅,李宁宁,靳亚梅,魏小晶[7](2019)在《天山一号冰川表面冰尘和底部沉积层中可培养酵母菌系统发育类群的分布及生态生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乌鲁木齐河源天山1号冰川表面冰尘(CS)和底部沉积层(DS)可培养酵母菌系统发育类群及其结构组成差异,分析低温酵母菌代表菌株之间的生态、生理生化特性。【方法】利用4种培养基分离天山1号冰川可培养酵母菌,采用ITS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种的系统进化地位。对分离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耐盐性和产酶等生态、生理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从冰尘和底部沉积层中共分离出152株酵母菌菌株,通过ITSrRNA基因序列的NCBI比对和Rep-PCR指纹分型,结果表明酵母菌类群包括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Ascomycota),分属于14个属26种,其中担子菌门柄锈菌亚门(Pucciniomycotina)88株、伞菌亚门(Agariomycotina)24株,子囊菌门40株,冰川广布酵母菌Vishniacozyma victoriae为优势菌株(占比21.84%)。17种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C、2种为10°C、6种为20°C。25株代表酵母菌株产酶分析显示,产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菌株分别为11株、11株、5株,6株3种酶都不产。【结论】天山1号冰川冰尘及底部沉积层可培养低温酵母系统发育类群结构存在差异,产低温酶活性高、稳定性好,为今后冰川低温酵母菌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春玉,林潇,董战峰,王军锋[8](2018)在《中国电力行业氮氧化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类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行业是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最多的行业之一,其减排成效是完成氮氧化物减排任务的关键。文章基于各省(市、自治区)能源平衡表,采用"自下而上"排放因子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电力行业2006—2014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进行了核算。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从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强度、综合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力行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的省域特征,对省域氮氧化物排放特征进行类群划分,以期为中国电力行业氮氧化物分区域减排政策、途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排放总量来看,2006—2014年各省(市、自治区)电力行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62%;从人均排放的绝对量来看,经济发展较快和经济发达省域电力行业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较高;从排放强度绝对量来看,中西部省域电力行业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高,东部发达省域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低,且中东部省域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下降较快,西部省份下降较慢;从综合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系数来看,大部分省域排放系数呈下降趋势,经济发达省域的排放系数较低,欠发达省域的排放系数较高。中国电力行业氮氧化物减排政策、途径和措施应充分考虑省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结构等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徐露露,焦其树,杨佳颖,王菲,王子健[9](2018)在《UHPLC-LTQ-Orbitrap HRMS法结合特征裂解途径分析鉴定薄荷水提物中4种类群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串联静电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 HRMS)法对薄荷水提物中4种类群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选取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2.1mm×100mm×1.7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30mL/min,梯度洗脱分析。根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准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信息,获取目标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信息,并结合保留时间、对照品分析、参考文献数据和ClogP值等相关信息,鉴定了85种化学成分,包括38种黄酮、16种酚酸、7种苯丙素和24种萜类。结果表明,采用UHPLC-LTQ-Orbitrap HRMS技术能够提高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效率,该方法可为合理开发薄荷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奠定化学基础。(本文来源于《质谱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孙春苗[10](2018)在《基于建筑工人个体特征差异的施工安全类群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经济效益的蓬勃发展,建筑业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安全问题。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市政工程安全生产事故数与死亡人数较2015年均有较大幅度上升。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却未充分考虑管理对象这一关键要素,使得管理措施与管理对象的匹配度大大降低。管理过程缺乏科学模式指导,制度流于形式,工人疲于执行,严重降低管理效率的同时造成了成本的剧增,安全生产态势日益严峻。紧迫的形势促使国内外学者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领域展开了大量研究,然而已有研究普遍将建筑工人视为一个整体考虑,规避了个体特征差异作用下的不同工人类群会对管理效果产生影响的问题,在管理对象的设定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弥补现存施工安全管理缺陷,适应新时代建筑工人个性发展趋势,本论文基于建筑工人个体特征差异,构建建筑工人个体特征测评指标体系,并利用潜在类别模型进行类群划分,最后针对不同工人类群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及措施表,以期解决管理措施与管理对象无法有效匹配的难题,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首先,通过对不安全行为基本理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管理失误理论、安全管理模式、施工安全管理、人格特质理论、群体理论及非正式组织理论等内容进行文献综述,为本论文研究视角选择与研究思路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运用文献统计法、概念梳理以及德尔菲法构建了建筑工人个体特征测评指标体系,并参考借鉴各指标成熟量表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231份,然后将调查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录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为后续潜在类别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再次,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输入Latent GOLD统计分析软件中,构建潜在类别模型,模型输出结果,得到四个潜在类别。依据各类别的潜在特征对工人类群进行命名,依次为“明知故犯型”、“知识匮乏型”、“精神紧张型”及“优质型”。最后,针对不同工人类群进行详细的特征分析,基于心理学、管理学、安全行为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与之对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并制定建筑工人安全类群管理措施表,实现了管理措施与管理对象的有效匹配,对控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安全管理创新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8-02-01)

类群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渔业资源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单一物种管理向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EBFM)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而定义和确定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是实施EBFM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大面调查数据,根据渔业生物分布的水温、盐度、水深和经纬度等因素的季节特征,通过聚类方法把渔业生物划分出不同的生活习性偏好群,并就各类群对水文环境的偏好、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EBFM的实现提供一个生态系统划分方法的探讨。研究结果发现,调查海域的渔业生物可以分成5个类群,类群1为处于南部近海深水的高温、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2为南部外海深水的偏高温、偏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3为北部近岸浅水的偏低温、低盐水域的鱼种;类群4为中部偏近岸非深非浅水的中温、中盐水域的鱼种;类群5为北部近海偏浅水的低温、偏低盐水域的鱼种。从类群物种对水温偏好角度来看,类群1的水温偏好明显偏向暖水,而类群5相对偏冷水,类群4属于暖水和冷水偏好同时并有类群;类群2和3的物种数量均相对较少,且均无冷水种,而后者相对偏暖,前者相对偏冷。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类群空间呈块状分布,各类群块状之间有相连、包含、穿插等组合形式;各类群重心分布四季变化特征差异显着,类群3、4和5,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比较接近,洄游路径趋于完整的闭环;而类群1和2,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相差较远,不能形成完整洄游过程。从类群结构及组成来看,类群1在春、夏季的优势种分别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和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类群2在春、冬季的优势种分别为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日本海鲂(Zeus faber),夏、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刺鲳(Psenopsis anomala);类群3情况相对复杂,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除夏季外均处于优势,叁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春、夏季为优势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在秋、冬季为优势种;类群4和类群5均只有1个优势种,分别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另外,本研究还提出研究对象在调查水域范围内的数据是否完整的检验方法,以及不同类群相对稳定的比例结构与生态功能之间的联系等探讨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群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陈兰英,肖肖,肖娟.不同大花类群淫羊藿属植物的花部特征及生殖特征研究[J].植物研究.2019

[2].刘勇,程家骅.东海及黄海南部渔业资源水文环境类群划分及其相关特征的初步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9

[3].吴阳.植被演替过程土壤生态酶计量学及关键生物类群演变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程鹏,张汪寿.近20年中国大陆人类活动净磷输入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类群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9

[5].温旭,马旭洲,范伟,李星星,钟颖良.不同面积芦苇稻幼蟹塘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结构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6].何蕾,华尔,刘晓收,张志南.夏、秋季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及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9

[7].张瑞蕊,薛梅,李宁宁,靳亚梅,魏小晶.天山一号冰川表面冰尘和底部沉积层中可培养酵母菌系统发育类群的分布及生态生理特征[J].微生物学报.2019

[8].杨春玉,林潇,董战峰,王军锋.中国电力行业氮氧化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类群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8

[9].徐露露,焦其树,杨佳颖,王菲,王子健.UHPLC-LTQ-OrbitrapHRMS法结合特征裂解途径分析鉴定薄荷水提物中4种类群化学成分[J].质谱学报.2018

[10].孙春苗.基于建筑工人个体特征差异的施工安全类群管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类群特征论文-陈兰英,肖肖,肖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