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溶瘤腺病毒载体(Oncolytic adenovectors),又称条件复制型腺病毒载体(Conditionally replicating adenoviruses, CRADs),现已广泛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中。CRADs名称中条件复制的含义是指这种病毒载体能够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复制,通过病毒扩增达到裂解、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其在正常细胞中不能复制,对正常细胞无伤害或伤害小。传统的肿瘤基因治疗的策略是利用复制缺陷型的载体将治疗基因转导到肿瘤细胞,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由于基因转移效率低,难以杀灭大多数肿瘤细胞。CRADs由于能够在肿瘤细胞中复制、传播,较好地克服了复制缺陷病毒载体的不足。一般认为,CRADs携带治疗基因后,较不含治疗基因的CRADs能够更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CRADs的构建通常采用穿梭质粒和骨架质粒在293细胞中同源重组、拯救获得重组病毒的传统方法。真核细胞内重组发生的效率低,需要的时间长;为了排除污染、获得均一的目的病毒,还需要进行噬斑纯化操作。1998年,AdEasy系统的发明有效地克服了在上述传统方法的不足,其通过穿梭质粒和骨架质粒在细菌中重组,方便快速地获得重组病毒基因组DNA,转染包装细胞后能快速产生均一的重组病毒。AdEasy系统原本只能用于构建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本研究对其进行了改造,建立了一种携带1-2个目的基因的CRAD构建系统,利用该系统构建了携带治疗基因的CRADs,观察了体内外的肿瘤杀伤效应。首先构建一个携带腺病毒E1区的新质粒pTE-TPE-GM,它具备三个特征:一、携带的5型腺病毒(Ad5)E1区序列,这将赋予溶瘤腺病毒选择性复制的特性,二、其基因组较小,便于对E1区进行改造;三、E1区序列能够方便的切下,并亚克隆到穿梭质粒的合适部位。在这个新质粒的E1区序列中,E1A的启动子由肿瘤或组织特异型启动子(TSP)替代,E1B19K序列由第1个治疗基因替代,在治疗基因和E1B55K之间添加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序列。将改造的E1区切下,插入到穿梭质粒pShuttle-CMV的腺苷酸加尾信号和腺病毒右臂序列之间,得到一个新的穿梭质粒,其与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同源重组生成了携带1个治疗基因转录调控的溶瘤腺病毒载体。如果先在pShuttle-CMV的多克隆序列处插入第2个治疗基因,再将改造的E1区引入这个穿梭质粒,同理就能够获得携带2个治疗基因的溶瘤腺病毒载体。选择端粒酶启动子(TERTp)控制E1A基因的表达,在成功构建pTE-TPE-GM后,利用此系统,设计并构建了两个溶瘤腺病毒,一个是携带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B7-1(CD80)的Ad-CD80-TPE-GM,另一个是携带GFP和GM-CSF的Ad-GFP-TPE-GM。本研究还构建了复制缺陷腺病毒Ad-GFP,作为阴性对照。病毒构建后,进行了功能检测。体外实验中,检测了Ad-CD80-TPE-GM和Ad-GFP-TPE-GM的在体外培养肿瘤细胞中的复制和选择性肿瘤杀伤效应。预实验观察到两种溶瘤腺病毒能够杀死端粒酶阳性的PC3M细胞,并证明病毒在其中复制。然后,选用8种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系和2种端粒酶阴性细胞系,进一步评价载体的选择性肿瘤杀伤效应。将病毒感染不同的细胞系,感染后7d,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百分数,实验结果表明Ad-CD80-TPE-GM和Ad-GFP-TPE-GM均能够高效特异地杀伤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以Ad-CD80-TPE-GM的溶瘤效果更为显著。在10MOI感染条件下,Ad-CD80-TPE-GM能够杀死几乎所有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在1MOI感染条件下,Ad-CD80-TPE-GM能够杀死80%的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甚至在0.1 MOI感染条件下,Ad-CD80-TPE-GM的溶瘤效果也非常明显。同时两病毒对端粒酶阴性的正常细胞没有明显的杀伤作用。Ad-CD80-TPE-GM能够选择性地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中复制,每个细胞约可产生375感染单位(Infectious units,IU)的子代病毒。体外实验中,以复制缺陷病毒Ad-p53/GM-CSF/B7-1做对照,我们还检测了Ad-CD80-TPE-GM介导目的基因CD80和GM-CSF的表达。在5MOI感染条件下,Ad-CD80-TPE-GM感染端粒酶阳性人喉癌细胞Hep2,培养48h,培养上清中GM-CSF的表达量达到100ng/ml。与对照相比,GM-CSF的表达增加了9000多倍。同时细胞表面CD80的表达阳性率接近100%,相对平均荧光强度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46倍。在体内裸鼠荷瘤实验中,我们检测了溶瘤腺病毒Ad-CD80-TPE-GM的功能。选择BALB/C裸鼠,皮下接种端粒酶阳性的人喉癌细胞Hep2,建立荷瘤裸鼠模型,进行了动物实验。以Ad-GFP做对照,瘤内注射溶瘤腺病毒Ad-CD80-TPE-GM 1×109 IU,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给药后35天,肿瘤抑制率达到了78%,血清转氨酶没有升高。瘤内注射溶瘤腺病毒Ad-CD80-TPE-GM 1×109IU,给药后4天,肿瘤组织中可检测到CD80和GM-CSF的表达,以及病毒的复制。总之,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携带1-2个外源基因溶瘤腺病毒载体生成系统,在此系统中,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和治疗基因均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替换;利用该系统成功构建了携带CD80和GM-CSF的溶瘤腺病毒载体Ad-CD80-TPE-GM,体内外实验表明其有较好的肿瘤杀伤作用。为利用CRADs进行肿瘤基因治疗研究建立了平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重组溶瘤腺病毒rAd-E1A-CDglyTK的构建和体内、外抑杀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 当代医学 2015(09)
- [2].靶向肿瘤的溶瘤腺病毒制备策略的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8(02)
- [3].前列腺特异性启动子在溶瘤腺病毒中的应用[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7(07)
- [4].表达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的溶瘤腺病毒靶向癌症治疗:在体外评估[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22)
- [5].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的条件增殖型溶瘤腺病毒的构建[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09(08)
- [6].新型结肠癌个性化治疗重组溶瘤腺病毒Ad-CEA-ZD55-ST13的构建[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9(04)
- [7].荷载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的双调控溶瘤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其抗膀胱肿瘤作用(英文)[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22)
- [8].肿瘤治疗新发现,病毒也能治疗癌症[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7(08)
- [9].转录靶向性溶瘤腺病毒治疗肺癌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13)
- [10].特异性启动子调控溶瘤腺病毒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08(09)
- [11].双调控双功效溶瘤腺病毒的构建及意义[J]. 山东医药 2013(06)
- [12].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和多柔比星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对比分析[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8(11)
- [13].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通过调节活性氧引起人肺癌细胞凋亡[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1)
- [14].一种新的溶瘤腺病毒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英文)[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2019(12)
- [15].基于溶瘤腺病毒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前景与展望[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8(06)
- [16].携带人MDA-7/IL-24基因溶瘤腺病毒和干扰素联合治疗裸鼠肝癌实验研究[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9(17)
- [17].改构溶瘤腺病毒DNA序列分析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 2020(01)
- [18].溶瘤腺病毒CD55-TRAIL-IETD-MnSOD联合阿霉素抑制肝癌细胞HepG2生长[J]. 生物技术通讯 2017(06)
- [19].盐酸阿霉素增强溶瘤腺病毒ZD55-TRAIL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4(02)
- [20].溶瘤腺病毒AdCN103联合紫杉醇抗癌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9(04)
- [21].间质干细胞荷载溶瘤腺病毒治疗肿瘤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 2014(04)
- [22].增殖型溶瘤腺病毒SG511-pHSP70-IL24体外杀伤肝癌细胞的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1(02)
- [23].Survivin启动子介导的溶瘤腺病毒载体抗肿瘤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9(04)
- [24].双基因溶瘤腺病毒联合5-FU抑制肺癌细胞增殖的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4(07)
- [25].靶向Wnt/β-catenin通路的溶瘤腺病毒携带抑癌基因TSLC1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7(11)
- [26].溶瘤腺病毒治疗膀胱癌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 2008(07)
- [27].携带凋亡素基因的溶瘤腺病毒ATV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7(12)
- [28].携带人mda-7/IL-24基因溶瘤腺病毒SG600-IL24构建及其选择性杀伤肝癌细胞的机制研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9(01)
- [29].重组复制型溶瘤腺病毒p53的质量控制方法[J]. 药学学报 2011(12)
- [30].溶瘤腺病毒构建中可发展成为前列腺癌特异性启动子的生物分子[J]. 肿瘤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