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

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

论文摘要

南朝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审美意识与主体意识是贯穿南朝文学批评发展的两个不同维度。 就审美意识来说,南朝文学审美意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学创作中对文学之“丽”的复兴与追求。二是文论者对文体的意识与辨析。南朝文风以追求“丽”为核心,在刘宋元嘉时期、萧齐永明时期和萧梁大同时期出现三次较为显著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相应经历了由富丽向清丽、艳丽的变化。在文体辨析中,南朝作者与文论者都表现出高度自觉的体裁意识。作者自觉按体写作,体现了体裁的稳定性与发展传承的间接性。文论者通过编撰总集等方式对文学体裁进行了细密的分类与辨析。在体裁分类中体现出唯题是从与约定俗成的思维特点。在文体辨析中,贯穿于南朝四代的文笔之辨使人们对文学性质的认识日益清晰。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从模糊的“丽”逐渐发展为比较明晰的有韵无韵,进而深入到是否具有动人的情感与文采。南朝文论者还广泛讨论了风格与个性、时代、体裁、题材的关系。刘勰试图将风格作为独立的审美范畴进行整合。南朝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说明,文学创作已经逐渐走向抒情与娱乐。 从主体意识来看,南朝文论者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作者兼文论者;二是皇室成员兼作者;三是学者兼作者与文论者;四是皇室成员兼作者与文论者;五是具有突出主体意识的文论家。作者型文论者数量最多,其主要贡献在于文学理论。皇室成员兼文论者的贡献在于扶持文学事业。皇室成员兼作者与文论者中,萧绎是最富有作者气质的批评家。学者兼作者与文论者的数量也非常多,他们的文学批评通常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其中范晔与萧子显对批评理论的建设各有贡献。南朝主体意识突出的批评家不多,只有钟嵘与刘勰。钟嵘的主体精神主要表现在他的五言诗专家意识与批评方法上。他以“显优劣”、“分品第”为自觉的理论追求,建立了简洁而完整的诗学理论,在诗歌品赏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了溯源流、比较、知人论世、摘句、比喻等方法。刘勰的主体意识最为突出,他将自己定位于有文采的作者,有责任感的儒士以及客观公正的批评家。刘勰对文学批评的性质、文学批评的对象、文学批评主体的素质与文学批评的方法都有明确的认识,总结了文学批评发展以来最完善的批评理论。 总体而言,南朝文学批评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文学理论发达。文论者对文学创作中情因“物感”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文学“吟咏情性”性质的理解与文学审美娱乐功能的充分肯定具有鲜活的生命精神。二是批评理论相对落后。这首先与文学批评者心理上存在创作才能的顾忌有关;其次与文学批评无法正确处理与作者的关系有关;再次与批评理论本身缺乏足够独立的位置与品格有关。三是高度的思辨性。南朝文学批评使用了丰富的逻辑推理形式。对文学领域存在的各类差异现象都有辨证深入的讨论。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批评意识与文学批评的发生
  • 第二节 文学批评意识中的审美意识
  • 第三节 文学批评意识中的主体意识
  • 第四节 南朝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特殊地位
  • 上编 审美意识
  • 第一章 "丽"的复兴与追求
  • 第一节 元嘉之富丽
  • (一) "辞"的雕琢
  • (二) "意"的追求
  • (三) 文贵形似
  • 第二节 永明之清丽
  • (一) 语言的自然和谐
  • (二) 情感的细俗通透
  • 第三节 大同之艳丽
  • (一) 文辞之"巧"
  • (二) 情性之"放"
  • 第四节 南朝审美趣味的多元化
  • (一) 庄重古雅的裴子野派
  • (二) 文质彬彬的萧统派
  • 第二章 "体"的意识与深化
  • 第一节 体裁的分类
  • (一) 作家自觉按体裁进行创作
  • (二) 编者自觉依体裁进行分类编撰
  • (三) 南朝体裁分类的思维特点
  • 第二节 体裁辨析
  • (一) 体裁的探源溯流
  • (二) 体裁整合中的文学特征体认
  • 第三节 文笔之辩
  • (一) 文笔之辨的开始
  • (二) 文笔之辨的发展
  • (三) 文笔之辨的飞跃
  • 第四节 风格的体认与归纳
  • (一) 风格与作者
  • (二) 风格与时代
  • (三) 风格与题材
  • (四) 风格与体裁
  • (五) 风格的类型
  • 下编 主体意识
  • 第一章 南朝批评主体的多样性
  • 第一节 南朝文论者的主要类型
  • (一) 作者兼文论者
  • (二) 皇室成员兼文论者
  • (三) 学者兼作者与文论者
  • (四) 皇室成员兼作者与文论者
  • (五) 有突出主体意识的文论家
  • 第二节 作家气质的批评家:萧绎
  • (一) 萧绎的生平与个性
  • (二) 萧绎的文学批评理论
  • 第二章 钟嵘
  • 第一节 "诗"与钟嵘的专家意识
  • (一) "不显优劣"、"曾无品第"
  • (二) "嵘今所录,止乎五言"
  • (三) 简洁完整的诗学理论
  • 第二节 "品"与钟嵘的批评方法
  • (一) 溯流别
  • (二) 比较
  • (三) 知人论世
  • (四) 摘句
  • (五) 比喻
  • 第三章 刘勰
  • 第一节 刘勰的自我定位
  • (一)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 (二)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 (三)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 第二节 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
  • (一) 批评的性质与要求
  • (二) 批评的对象
  • (三) 批评主体的素质
  • (四) 批评的方法
  • 结论
  • (一) 文学理论发达
  • (二) 批评理论相对落后
  • (三) 高度的思辨性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佛教对南朝文学的影响[J]. 飞天 2010(08)
    • [2].佛教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研究的新创获——读龚贤先生《佛典与南朝文学》[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6)
    • [3].论南朝帝王与南朝文学[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4].南朝文学批评与序体论作[J]. 齐鲁学刊 2013(03)
    • [5].论南朝文学之匡庐意象[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6].刘峻骈文论略[J]. 嘉应学院学报 2008(04)
    • [7].“高中习作被古文”折射语文教育大问题[J]. 青年教师 2012(08)
    • [8].中国历史上的女文学家(三)[J]. 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2010(01)
    • [9].刘勰文学史书写特点及评价研究——以《时序》为例[J]. 作家天地 2020(15)
    • [10].初唐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及其成因[J]. 古代文明 2013(02)
    • [11].魏晋南朝文学思想中的娱乐养生倾向及其生成[J]. 文艺研究 2010(06)
    • [12].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演变[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13].士风与文风——读《任昉与南朝士风》[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 [14].“重道”与“重情”——从谢灵运到谢月兆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嬗变[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15].颜延之骈文论略[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 [16].钻坚求通,钩深取极——简述从写作的思维疏漏分析提升思辨力的方法[J]. 教学考试 2020(37)
    • [17].南朝咏雪诗赋比较谫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18].南朝文学中手足之情与金兰之谊的伦理意蕴分析[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0(01)
    • [19].从钟嵘《诗品》看南朝文学批评中的“比喻”现象及其传统[J]. 青年文学家 2017(35)
    • [20].江淹散文论略[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1].试论南朝文学与政治、教化的关系[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2].南朝史学家视野下的赋与史[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08)
    • [23].隋炀帝与南朝文学关系考论[J]. 江西社会科学 2014(06)
    • [24].略论南朝帝王与文学的繁荣[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5].沈约骈文论略[J]. 唐山学院学报 2008(01)
    • [26].听好课 写好文[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19)
    • [27].南朝文学研究的一大创获——评谌东飚教授新著《颜延之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28].任昉骈文论略[J]. 宜宾学院学报 2008(02)
    • [29].文学的南朝化脞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30].徐陵骈文论略[J]. 许昌学院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