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清代四川“三农”问题研究

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清代四川“三农”问题研究

论文题目: 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清代四川“三农”问题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科学技术史

作者: 周邦君

导师: 张芳

关键词: 清代,四川,乡土社会,技术,经济,三农,问题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农业是古代社会具有决定性的部门,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起点,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固。农业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与经济、社会融合在一起,成为支撑人类文明的有力杠杆。四川农业在整个长江流域发达较早,而清代对于该区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一体,不可分割。中国“三农”问题极其复杂而独具魅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欲熟悉中国文化,反思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认识中国国情,应首先了解“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涉及面广,需要打破学科畛域,充分借鉴、综合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如科技史、经济史、环境史、社会史、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方法,走交叉融合之路。 四川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幅员广大,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样,生物资源繁盛,赋予农民从事技术-经济-社会活动的良好前提。自先秦以降,四川农业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在总体上比较稳定。这种自然资源禀赋、农业历史传统,为清代四川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的以及整个“三农”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背景。 人口是综合性很强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变乱中,四川人口大量损耗,残存人口约75万。清政府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奖励官吏增加辖区人口,招集流亡,鼓励、优惠移民实川,并实行相应的人口管理与控制。“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前后进行了将近200年。20来个省籍的移民、流民,主要从东、南、北不同路线进入四川,对该省人口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由于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减少,人地关系逐步紧张,出现了人口往周边省区逆向迁移的现象,甚至酿成新的社会动乱。 土地是最为紧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基础,是“三农”问题的枢纽站。与人口政策相适应,清政府在四川的土地政策亦涉及到多个方面,如奖励地方官员招垦荒地,实行屯垦,发给开荒生产、生活资料,放宽起科年限,零星地土免于升科,保障地权,限制占垦田地数量,复增地方建制,将川边藏区改土归屯等。当清初战乱平息后,遗民归业,移民垦殖,努力于乡土重建事业。由于田地隐匿现象严重,首报不实,土地垦殖数量在官方统计上仅为扭曲表现。雍正时期,在田制甚乱的情况下,有关人员克服困难,完成了四川土地清丈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早期移民与土著占地甚广,稍后即开始土地的自由买卖与租佃。农民采用梯田、冬水田技术,改土造田,在土地利用上由粗放转向集约,但一些山地的利用仍较粗放;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引种,促进了边际土地的开发利用。农民与酷烈虎患斗争,大力垦殖,在水土保持方面亦有所建树,但由于开发过度,森林植被破坏比较严重,水土流失呈加剧之势,造成了较大危害。 清代四川乡土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这种主导性的技术-经济思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动态

第三节 研究旨趣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文章架构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四川自然资源环境与农业历史地理概述

第一节 自然资源环境概要

第二节 农业历史地理简述

第二章 清代四川人口状况

第一节 明末清初人口大量损耗

第二节 恢复人口的政策

第三节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

第四节 人口增长与人地关系

第三章 土地政策、土地垦殖及其若干相关问题

第一节 土地政策

第二节 土地占有、买卖与租佃

第三节 土地垦殖、清丈

第四节 土地改造与利用

第五节 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以水土流失问题为中心

第四章 农业经济结构:多种经营

第一节 地方官、农民与农业经济结构

第二节 农业特产与多种经营

第三节 农业经济结构的分区考察(一):四川盆地区

第四节 农业经济结构的分区考察(二):山区与高原区

第五节 农业经济结构的分区考察(三):小结

第五章 农业技术与生产水平

第一节 农业技术

第二节 农业生产水平

第六章 农业与交通业、商贸业

第一节 农业与交通业

第二节 农业与商贸业

第三节 城镇与集市发展

第七章 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习俗与文化

第—节 农村社会组织

第二节 农村社会习俗与文化

第八章 农村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结构

第二节 农村职业分途

第三节 农村社会流动

第四节 农村社会控制

第九章 农村自然灾害、经济剥削、农民生计与社会变乱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社会救济

第二节 赋税制度与农民负担

第三节 农村经济剥削与阶级压迫

第四节 农民生活

第五节 农民反抗斗争与社会变乱

余音:一个稍作引申的论述

第一节 四川“三农”问题与中国政治及社会

第二节 巴蜀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乡土性

第三节 巴蜀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持续性:危机和希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相关论文

  • [1].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D]. 李明.中共中央党校2003
  • [2].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 吴滔.复旦大学2003
  • [3].武汉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与“三农”问题研究——基于农民问题的研究[D]. 崔元锋.华中农业大学2004
  • [4].《齐民要术》中农产品加工的研究[D]. 杨坚.南京农业大学2004
  • [5].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D]. 田成有.中国政法大学2005
  • [6].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 周璃.华中师范大学2005
  • [7].“三农”问题的国家治理研究[D]. 殷勤.吉林大学2005
  • [8].“三农”问题与政府行为[D]. 李本军.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9].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D]. 王宝卿.南京农业大学2006
  • [10].现阶段破解“三农”问题的制度分析[D]. 王峰.厦门大学2005

标签:;  ;  ;  ;  ;  ;  ;  

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清代四川“三农”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