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核心人物,哈贝马斯论著颇丰,思想博大精深。他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困境和危机,开始向历史唯物主义寻求解决之道。他毫不讳言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但是他同时又认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理论都只能解释特定、片面的社会进化现象,而不能全面概括,并且历史唯物主义出现了“人”的空场。“交往理论”是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它把语言当作媒介,把生活世界当作经验场所,以相互理解和达成一致为目的。哈贝马斯从“交往理论”入手,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开出“药方”。虽然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含有很多“乌托邦”式的虚幻色彩,对交往理论的作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大,但是这些丝毫不能掩盖交往理论在理论上的巨大价值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启示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交往理论的思想渊源。交往理论的时代背景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引发的交往扭曲和人自身的异化,其理论背景为语言哲学的转向、对唯物史观的重建和韦伯的合理性思想。第二部分在比较工具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的基础上阐述了交往行为的内涵、实质,揭示了其和谐内涵。第三部分从生活世界和体系的对比分析入手,分析了生活世界被体系侵蚀而形成的生活世界“殖民化”,并论述了生活世界思想对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在分析了语言这个交往的媒介和有力工具的基础上,探讨了语言在交往中的纽带作用和对社会进化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话语”民主对和谐社会的启发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8)
- [2].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文学交往理论[J]. 商洛学院学报 2020(05)
- [3].跨文化传播视野下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20)
- [4].不同交往理论对贵州省监狱结构改革的启示[J]. 中国集体经济 2018(14)
- [5].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交往理论[J]. 江西社会科学 2017(06)
- [6].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理性审视[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21)
- [7].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8].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9].马克思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绥化学院学报 2015(11)
- [10].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功能研究[J]. 青年与社会 2020(21)
- [11].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J]. 北方文学 2017(20)
- [12].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犯罪之思考——以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为基础[J]. 赤子(下旬) 2016(02)
- [13].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现实价值[J]. 教育 2015(05)
- [14].对话交往理论及其对成人转化学习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20)
- [15].交往的异化与扬弃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 [16].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时代价值[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7].马克思国际交往理论与“一带一路”倡议[J]. 人民论坛 2017(31)
- [18].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女性气质的建构[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02)
- [19].从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看中国的改革开放[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4(01)
- [20].基于交往理论的教学有效性探究[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12)
- [21].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人本意蕴——对当代社会人的交往的反思[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4(01)
- [22].马克思交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交际 2014(06)
- [23].浅谈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当代社会交往的影响[J]. 商 2013(17)
- [24].马克思的和谐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01)
- [25].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现实价值[J]. 学理论 2012(34)
- [26].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1(03)
- [27].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理论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J]. 当代世界 2011(07)
- [28].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学术论坛 2011(07)
- [29].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含义界定及学理渊源[J]. 传承 2011(25)
- [30].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J]. 红河学院学报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