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资三点五亿 实施四个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薛凤冠[1](2021)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长期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实践中,他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形成并实践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陈云对经济建设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本文二、三章主要探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曲折探索和同时期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等三个方面;其思想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有计划按比例”思想、西方经济学的商品经济原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同时,其思想的形成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长期领导经济实践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实践发展而逐步充实和深化。二、本文四、五章重点阐述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文章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提炼概括为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全貌。文章认为,这六个方面内容涉及到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发展的思想两个层次。其中,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主要涉及陈云经济工作的伦理观和方法论,故可以归为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改革、经济开放更侧重于体现陈云在经济发展某一领域实践中的思想,可以归为经济发展的思想。这两个层次、六个方面思想,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完整体系。其中,综合平衡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基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本文第六章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征与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和实践的全面研究,文章从政治性、人民性、求实性、创新性、前瞻性五个角度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渐进而审慎可以说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终其一生,无论身处何时、身居何位,陈云始终保持这一特色。通过渐进和审慎,陈云在复杂和困难的局面中,推动中国经济建设逐步向前发展。最后,文章认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二是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三是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五是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这些对于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方法论上也值得学习借鉴。
吴盛杰[2](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提出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谈笑[3](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宋定国[4](2015)在《沧浪之道》文中指出第一章谜局初开耸立在江河市扬子江畔的龙山老出奇事。龙年夏天,山顶上那棵千年古树"问天柏"被雷电劈掉一半后大难不死,翌年春天,在满是岩石的树根处又长出了三株兰花。这些兰花在开始两年可能因为过于娇小羸弱,没有开花,因而也未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到了今年春天,它们那剑一般的叶子肥大挺拔,青翠欲滴,还绽放出一串串美妙的花儿。花儿白里透红,疏密相间,其状或相顾而如笑,或相背而如嗔,或相掩而如羞,或
马原[5](2014)在《荒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立钟铭文:就此宣布所有土地和生活其上的所有居民获得自由。309微信:网上大家都在议论要给PM2.5取中文名字——严肃点就叫"公雾源"(公务员);高端点就叫"京尘"(京城);霸气点就叫"尘疾思汗"(成吉思汗);乐观点就叫"尘世美"(陈世美);娱乐点就叫"尘惯吸"(陈冠希);……卷一第一章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1.黄棠和她的一家人黄棠这个名字看上去不错,有草有木一派生机盎然。据她母亲贺秋说,她的名字是借鉴了一位前辈散文家的大名。散文家叫
王丽[6](2012)在《杨格与国民政府战时财政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抗战时期杨格对华活动的核心是求助外援和货币管理,这两方面紧密联系。抗战前期,国民政府最需要的现金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维持货币,法币的内外价值关系到国民政府的存亡;后期国民政府对通货膨胀和物价治理的效果,又直接关系到能否继续有效获取外援。如何利用外援进行有效的货币管理?除了抗战初期不计代价的抛售外汇以维持法币,杨格思考的最终答案便是通过国际资金的注入,运用金融力量进行市场运作,以较少的代价维持法币的基本稳定,其典型代表是中英平准基金。如果从1938年6月中英金融势力联合维持汇市算起,这一政策实际发挥作用的时间两年有余,为杨格所推崇;然而,1941年在中英美平准基金的运作中,国民政府逐渐放弃了这一政策,国民政府因此失去了对符合实际情况的汇率的维持,在官方汇率上采取了顽固的态度,杨格认为这是导致国民政府货币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用有效的货币管理来体现财政能力,进一步争取外援?太平洋战争爆发,特别是美国五亿美元借款成立之后,货币管理的效果反过来影响到中国对外求援的进度。虽然这一时期,对中国国际信用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五亿美援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的失败,无疑是一个不利因素。杨格曾多次提醒国民政府领导人注意通货膨胀的问题,使用美援抑制通货膨胀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建议,其失败是中美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杨格认为,在美金公债的发行过程中,中方没有及时调整汇率和发动有效的社会动员,收效甚微。在黄金政策的推行过程中,美方财政部官员有意阻挠,该政策未能在战时发挥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在客观上造成了国民政府后期通货膨胀加剧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在主观上让中美双方陷入更深的矛盾之中。杨格对战时财政的重要贡献,还体现在对债信的维持和对战后财政的设计,这两个主题分别在第一章和第四章加以论述。杨格的战时债务思想从战前延续到战时,在战时外债停付的过程中,杨格做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努力继续偿还债务,在国民政府决定放弃偿付之后努力减少该政策对中国与各债权国之间关系的冲击。关于战后财政,杨格强调国民政府应以实现财政稳定的为要目标,采取自助然后进一步寻求他助的态度。在杨格提出的若干财政建言中,侧重于战后财政的巩固恢复和国民政府自身的改革,与此同时,杨格参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筹建和向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申请援助的工作,为战后中国之善后救济及重建奠定基础。
迈克尔·克莱顿,唐克胜,曾凡海[7](2005)在《恐惧状态》文中研究表明在巴黎,一名物理学研究生为漂亮的女孩演示了一个物理实验之后神秘死亡。在马来西亚丛林,一个神秘的买主买下致命的气穴技术。英国,一家平面造型艺术商店收到一些包裹,取包裹的人惨遭同伴的暗算……亿万富翁慈善家乔治·莫顿准备给全国环境资源基金会捐助一千万美元,用于支付该基金会代表太平洋岛国——瓦努图进行的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诉讼的费用。这个只有八千人口的岛国准备起诉美国环保署,声称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改变了海洋环境,危及他们的生命。他们认为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因此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在捐出这笔钱之前,莫顿却得到消息称,该基金会很可能有问题。因为科内尔博士正在跟踪的一个环保恐怖组织很可能得到过该基金会的经济支持。他言之凿凿, 莫顿只好停止这一善举,而国家环境资源基金会的主席尼古拉斯·德雷克劝莫顿不要改变初衷,进退两难的莫顿便让他的律师彼得·埃文斯秘密对该基金会和瓦努图诉讼案进行调查。在庆祝莫顿当选国家环境资源基金会“年度人物”的晚宴上,莫顿居然公开抨击该基金会的所作所为,然后像个醉汉似的摇摇晃晃地离开了。后来,人们发现他的车在峭壁边缘撞得粉碎,而莫顿却死不见尸……
丹妮尔·斯蒂尔,袁霞[8](2005)在《赎金》文中研究指明彼得本是个前途无量的人,他拥有名牌大学的MBA学位和令人羡慕的优越工作,他娶了公司老板的女儿,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但彼得自己把美好的生活给毁了。他开始做违法交易,并且吸毒、贩毒。最终他被捕入狱,妻子也改嫁了。等坐了4年牢出来后,彼得已一无所有,朋友们躲避他, 工作也找不到。走投无路之际,彼得找到了暗地里做不法生意的大亨艾迪森。艾迪森正因为投资失败、负债累累而焦虑不安,他急需一笔巨款来填补亏空;彼得的到来,引发了他蓄谋已久的一桩绑架计划。艾伦在网络经济鼎盛时期发了大笔意外之财,他继而不断进行风险投资,两三年内财富膨胀至5亿美元。但艾伦被成功冲昏了头脑,此后他的一系列盲目投资,不仅使他的财富迅速化为泡影,还欠下一屁股债。艾伦承受不住彻底破产的打击,他自杀了。只是艾伦由一个亿万富翁沦为一个一文不名的人,外界并不知情。艾伦的妻子芙南达咬紧牙关, 她瞒着孩子们变卖家产以偿还丈夫的债务,她想以后再向世人公布真相。艾迪森当然不知艾伦破产的事实,他要挟彼得去策划绑架艾伦的孩子以换得1亿美元的赎金。彼得找到了在狱中认识的杀人犯沃特斯。沃特斯罪行累累,在狱中呆了24年, 他是和彼得同一天出狱的。沃特斯又联合同是坐过牢的斯达克和弗里,一起惊天绑架案就此上演……
俞天白[9](1992)在《闪烁吧,东方明珠——上海当代经济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引子上海是属于世界的一九八八年。夏末秋初的黄昏。汉堡。地铁候车站上,稀稀落落地散落着一些候车人,他们有好几种肤色。其中有位上海市政府干部,他挟着公文包,显得彬彬有礼,对离他最近的那位年轻人,报以热情而不失身分的微笑。这鼓起了小伙子的谈兴,说的是英语: "请问,你是什么地方来的?" "中国。" "什么?" "中国。" "……" "上海来的。上海!" "哦!上海!我知道,我知道。" 这个小伙子为什么只知上海而不知中国?给这小伙子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又是什么?……
王森浩[10](1988)在《政府工作报告——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日在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已满。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就五年来的政府工作和对下届政府工作的建议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本届政府工作的回顾本届政府是一九八三年四月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中,在中共山西省委的领导下,在上届政府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
二、投资三点五亿 实施四个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投资三点五亿 实施四个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经济 |
1.4.2 经济建设 |
1.4.3 经济建设思想 |
1.5 创新之处 |
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与历史背景 |
2.1 陈云的生平与简历 |
2.1.1 青少年时期 |
2.1.2 革命战争时期 |
2.1.3 新中国成立后 |
2.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2.2.2 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
2.2.3 毛泽东思想 |
2.2.4 中国传统文化 |
2.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2.3.1 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 |
2.3.2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 |
2.3.3 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
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
3.1 在革命战争时期萌发 |
3.1.1 中央苏区时期 |
3.1.2 陕甘宁边区时期 |
3.1.3 东北时期 |
3.2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 |
3.2.1 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
3.2.2 调整工商业 |
3.2.3 “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
3.2.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3.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充实 |
3.3.1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
3.3.2 重视粮食工作 |
3.3.3 调整经济体制 |
3.4 在“文革”后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深化 |
3.4.1 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
3.4.2 边调整边建设 |
3.4.3 引导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
4 陈云经济哲学的思想 |
4.1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 |
4.1.1 综合平衡要着眼全局 |
4.1.2 综合平衡要综合施策 |
4.1.3 综合平衡要统筹兼顾 |
4.2 陈云的民生改善思想 |
4.2.1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战略高度 |
4.2.2 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 |
4.2.3 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
4.3 陈云的国情国力思想 |
4.3.1 从国情国力出发探索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道路 |
4.3.2 速度与质量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
4.3.3 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 |
4.4 陈云的经济决策思想 |
4.4.1 一切从实际出发 |
4.4.2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 |
4.4.3 交换、比较、反复 |
5 陈云经济发展的思想 |
5.1 陈云的经济改革思想 |
5.1.1 坚持市场与计划相统一 |
5.1.2 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改革 |
5.1.3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
5.2 陈云的经济开放思想 |
5.2.1 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利用 |
5.2.2 注重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
5.2.3 注重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
6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及现实启示 |
6.1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
6.1.1 视为灵魂的政治性 |
6.1.2 无比鲜明的人民性 |
6.1.3 一以贯之的求实性 |
6.1.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
6.1.5 战略谋划的前瞻性 |
6.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
6.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
6.2.2 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
6.2.3 指导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
6.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
6.3.1 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 |
6.3.2 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
6.3.3 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
6.3.4 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
6.3.5 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
6.4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6.4.1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6.4.2 方法论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
结语 |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参考资料 |
后记 |
(3)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创新 |
一、研究内容创新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
一、中方主体 |
二、外方主体 |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
一、借款法律关系 |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
三、合伙法律关系 |
四、买卖法律关系 |
五、租赁法律关系 |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
一、公私混合主体 |
二、私法性的内容 |
三、公法性的内容 |
四、契约涉外因素 |
五、国际经济因素 |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一、契约与条约 |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
第二节 法理比较 |
一、法的形式比较 |
二、法律关系比较 |
三、法的实施比较 |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
一、1840年至1870年 |
二、1870年至1894年 |
三、1894年至1912年 |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
一、时代背景 |
二、时代分期 |
三、契约特点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
一、时代背景 |
二、时代分期 |
三、契约特点 |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
一、法律地位优势 |
二、经营实力优势 |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
一、询盘 |
二、发盘 |
三、还盘 |
四、接受 |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
一、定义 |
二、形式演变 |
第二节 契约结构 |
一、契约首部 |
二、契约尾部 |
三、契约附件 |
四、契约正文 |
第三节 主要条款 |
一、财务条款 |
二、管理条款 |
三、格式条款 |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
一、定义 |
二、分类 |
三、特性 |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
第三节 主要条款 |
一、一般性条款 |
二、法律条款 |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
一、定义 |
二、分类 |
第二节 主要条款 |
一、一般条款 |
二、法律条款 |
三、商务技术条款 |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
三、主要参与人物 |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
三、中方赴美谈判 |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
第四节 事件后续 |
结语 |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
附录 |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
(一) 说明 |
参考书目 |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
二、报刊 |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
(一) 着作 |
(二) 论文 |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
(一) 着作 |
(二) 论文 |
五、外人论着 |
(一)中文 |
(二)英文 |
后记 |
(4)沧浪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谜局初开 |
第二章弃子谋势 |
第三章喜忧相伴 |
第四章各有妙招 |
第五章暗流涌动 |
第六章阴霾迷离 |
第七章风云突变 |
第八章大浪淘沙 |
第九章峰回路转 |
第十章情涌中秋 |
第十一章暗藏玄机 |
第十二章“事故”频发 |
第十三章魂牵巴黎 |
第十四章难挡硝烟 |
第十五章决战在即 |
第十六章辞旧迎新 |
(5)荒唐(论文提纲范文)
卷一 |
第一章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 |
1. 黄棠和她的一家人 |
2.洪锦江遭遇碰瓷 |
3.洪开元有话要说 |
第二章商业新世代 |
1.洪静萍的非凡创意 |
2.和谐公关的生意经(略) |
3.职业商人的嗅觉 |
第三章人人各得其所 |
1.洪开元的侦探情结 |
2.贺秋的慈善之路 |
3.商家和政府各行其道 |
卷二 |
第一章环绕在黄棠周围 |
1.儿子的如意算盘 |
2.两个女儿 |
3.老公的招商困局 |
第二章一家人各怀心事 |
1.陆小玫被瞄上了中国好歌秀(略) |
2.祁嘉宝准备做妈妈 |
3.复建圣贤故居的企图(略) |
第三章被电视瞄上的历史 |
1.贺秋的最后一程 |
2.进入洪静萍镜头的城管执法队 |
3.戴安娜款手袋(略) |
卷三 |
第一章器官成为主角的时代 |
1.围绕肚子的战争 |
2. 肾的故事 |
3. 肾故事继续 |
第二章价值观与秩序论 |
1.真正笑贫不笑娼的年代(略) |
2.世界忽然没了秩序 |
3.没秩序让人乱了方寸 |
第三章颠倒的历史 |
1.天和地也跟着添乱 |
2.人和人都成了对头 |
3.时过境迁 |
尾章把颠倒的历史颠倒回来 |
(6)杨格与国民政府战时财政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阿瑟·恩·杨格的研究价值 |
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史研究学术回顾 |
三、时段选择和史料基础 |
四、研究的架构和方法 |
第一章 杨格的战前活动与战时债务主张 |
第一节 抗战前杨格在华的主要活动 |
一、整理内外债 |
二、海关金单位制度和中央银行改革 |
三、棉麦借款谈判 |
四、结语 |
第二节 杨格与国民政府战时外债停付 |
一、中日海关谈判 |
二、战时外债停付 |
三、结语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杨格与战时国民政府外汇政策 |
第一节 杨格与抗战初期的外汇政策 |
一、维持外汇市场与巩固法币 |
二、《外汇请核法案》的颁布与实施 |
三、贸易管制措施 |
四、结语 |
第二节 外汇平准政策的实施与经验 |
一、中英联合维持法币初见成效 |
二、中英平准基金的订立与运作 |
三、加强后方贸易管制 |
四、平准会第二次停止维持 |
五、平准会第三次放弃维持与美国借款 |
第三节 中英美平准基金和战争后期的外汇管制 |
一、杨格对中美平准基金的构想 |
二、劝阻国民政府实行外汇管制政策但失败 |
三、对美国冻结中国海外资产的批评 |
四、中英平准基金和中英美平准基金的结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货膨胀和五亿美元借款之运用 |
第一节 杨格与抗战后期的通货膨胀 |
一、调整汇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
二、反对专卖制度和物价管制 |
三、加强后方金融管制 |
四、缩减预算和控制财政规模 |
五、结语 |
第二节 杨格和战时美金公债 |
一、以英美财政援助为担保发行内债 |
二、美金公债的实施和发行过程中的问题 |
三、“黄金机会”的错失 |
第三节 战时国民政府黄金政策 |
一、战时利益优先的决策 |
二、美方提出在联邦储蓄银行设立周转资金的提议 |
三、黄金政策的初期效果及运输滞后 |
四、杨格对美国财政部缓慢运输黄金行为的批驳 |
五、杨格对黄金问题的总结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杨格与战后财政复兴计划 |
第一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筹备 |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出 |
二、杨格对英美两国货币计划的比较分析 |
三、1943年美国国际金融会议 |
四、布雷顿森林会议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
五、结语 |
第二节 争取战后财政稳定的规划和努力 |
一、战后财政稳定应从战时开始努力 |
二、向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申请援助 |
三、国民政府自身可提供的战后外汇资源 |
四、杨格对战后财政改革的建议 |
五、结语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一 杨格年表 |
附录二 抗战时期杨格备忘录一览表 |
附录三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投资三点五亿 实施四个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D]. 薛凤冠.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1)
- [2]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3]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沧浪之道[J]. 宋定国.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04)
- [5]荒唐[J]. 马原. 花城, 2014(01)
- [6]杨格与国民政府战时财政研究(1937-1945)[D]. 王丽. 复旦大学, 2012(03)
- [7]恐惧状态[J]. 迈克尔·克莱顿,唐克胜,曾凡海. 译林, 2005(06)
- [8]赎金[J]. 丹妮尔·斯蒂尔,袁霞. 译林, 2005(02)
- [9]闪烁吧,东方明珠——上海当代经济纪实[J]. 俞天白. 当代, 1992(06)
- [10]政府工作报告——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日在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J]. 王森浩. 山西政报, 198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