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巨大的生态压力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我国实施了规模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此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政策性最强、工作程序最多、涉及面最广、投资量最大,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宏大生态建设工程。工程的建设是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区的100个样本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数据表填报、跟踪监测结合典型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结合专题调研的方式,调查了1998年~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100个样本县的社会经济情况,从项目区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及产值结构、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生活变化和种植结构与粮食安全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趋势发展预测。(1)项目区产业结构。1998年~2009年,退耕还林项目区第一产业产值退耕前后是逐渐减少,退耕前减少了3.63%,退耕后减少了9.14%,总体上减低了13.69%;退耕前后第二、三产业产值逐渐增加,整体上,第二产业增加较多,增加了12.49%。对其趋势分析可知,第一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渐减少的,降幅为27.05%;第二产业逐渐增加,增幅为32.10%;第三产业逐渐减少,减少了4.02%。(2)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及产值结构。退耕还林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主要从耕地、林地和草牧场三方面分析。1998-2005年耕地利用缓慢下降,2006~2009年有逐步回升的现象。退耕前后林地利用呈上升趋势。退耕前1998~2000年上升幅度较小,2001年后呈上升趋势,2009年比1998年增加了21.51%。2004~2009年草牧场利用面积逐年增加,增加了267.51万公顷。初期2004~2005年,利用面积缓慢上升,随着退耕年数的增加,2006年后,各年间增幅最大,到2009年增加了209.13万公顷。对其进行趋势分析可知,耕地利用面积略有增加,林地和草牧场利用面积均呈现增加的趋势。退耕还林项目区产值结构主要从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总产值几方面分析。退耕前199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畜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和总产值缓慢上升,增加的幅度较小,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增加的幅度逐渐增大,除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外,林业产值增加幅度最大,畜牧业产值次之,农业产值最小。总体上,林业产值增加最大,其次是畜牧业产值,农业产值增加最小。趋势分析可知,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和总产值随之增加。(3)项目区农民就业结构。退耕还林项目区农民就业结构主要从乡村总人口、年末乡村从业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三方面分析。退耕前1998~2000年乡村总人口呈增加趋势,退耕后2001~2009年乡村总人口的波动较大,但总体呈减少的趋势,2009年与1998年相比,减少了0.44%。乡村从业人员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退耕前1998~2000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01年开始,上升的趋势较明显。退耕前1998~2000年外出务工人员呈缓慢上升趋势,增加幅度较小。2001年开始,增加的比较明显,增幅也从退耕前的26.83%增加到88.91%。对其进行趋势分析,乡村总人口整体上呈现降低趋势,到2017年降低了0.70%。年末乡村从业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到2017年分别增加了240.60万人和1673.12万人。这主要是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以增加就业。(4)项目区农民生活变化。主要从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消费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总体上,1998年~2009年贫困人口逐渐减少,退耕前期减少的趋势不明显,2001~2009年明显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贫困人口呈相反的趋势。退耕前上升缓慢,增加的幅度较小,退耕后上升趋势明显,到2009年增加了165.74%。农民消费结构主要分析了耐用消费品和能源消耗结构的变化。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得农民对消费品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煤炭、柴草、燃气的使用农户减少,混合能源的使用增多。进行趋势分析可知,1998~2017年贫困人口总体上是逐渐减少的,减少了68.78%。农民人均纯收入是逐渐增加的,增加了5987.94元/(人·年)。非农产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项目区种植结构与粮食安全。主要从粮食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四方面进行分析。退耕前1998-2000年,粮食单产、粮食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退耕初期,变化不大;退耕后期,粮食总播种面积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略有增加,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稳定上升。2009年粮食总产量是退耕初期2000年的1.26倍。2009年相比2000年,粮食单产增加了0.65吨/公顷,增幅为18.06%。对项目区的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进行趋势分析可知,退耕前1998~2000年,项目区的粮食总产量和单产均呈下降趋势;退耕初期,粮食总产量逐渐增加,但变化较小;后期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没有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昭通市牛寨乡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9)
- [2].浅谈基层如何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建设工作[J]. 农技服务 2017(10)
- [3].关于林业部门针对退耕还林项目管理课程的详解[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4)
- [4].基层如何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建设工作的实践探究[J]. 农家参谋 2019(05)
- [5].我国造纸行业的纤维来源将更多依赖于本国森林[J]. 造纸化学品 2010(05)
- [6].退耕还林项目管理框架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01)
- [7].退耕还林项目增收效果评估——基于六省区3329个农户的调查[J]. 财贸研究 2011(04)
- [8].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的审计案例分析——以云南省临沧市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为例[J]. 财经界(学术版) 2017(36)
- [9].科左中旗:“退”出绿色“惊叹号”[J].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0(Z1)
- [10].退耕还林项目对关中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以陕西省麟游县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09)
- [11].以净月退耕还林项目为例简述银行贷款利息精细化统计实务[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18)
- [12].小枣园 大智慧[J]. 兵团建设 2011(21)
- [13].大姚县金碧镇退耕还林造林问题及对策建议[J]. 绿色科技 2020(11)
- [14].朝阳县提高退耕林地生态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探讨[J]. 防护林科技 2014(02)
- [15].剑川县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经验及展望[J]. 江西农业 2020(02)
- [16].金柿无公害早期丰产栽培技术[J]. 现代园艺 2009(11)
- [17].山地金柿早期丰产栽培技术[J]. 果农之友 2008(05)
- [18].生态补偿对贫困农户影响的研究思路——以甘肃省陇南市退耕还林项目为例[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1(02)
- [19].孟津:部署2013年农村能源建设工作[J]. 乡村科技 2013(02)
- [20].墨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及其发展研究[J]. 绿色科技 2015(09)
- [21].政策信息[J]. 政策 2012(12)
- [22].辽西北地区林下黄芪种植技术[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2(12)
- [23].云南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0)
- [24].杨兰叶甲的防治方法[J]. 新疆农垦科技 2008(02)
- [25].浅谈峨边彝族自治县退耕还林项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J]. 林业勘查设计 2019(02)
- [26].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性与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9)
- [27].竹胶合板棚车装载方案的研究[J]. 广东科技 2010(10)
- [28].生态补偿政策目标下的退耕还林的博弈分析——以拉市海为例[J]. 林业经济问题 2009(04)
- [29].农户参与生态补偿项目意愿的定量测度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 2012(01)
- [30].做大做强生态林产业 绿色扶贫助农长受益——龙陵县实施“六绿工程”助力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J]. 云南林业 2016(05)
标签:退耕还林工程论文; 社会效益论文;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论文; 一元线性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