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盘星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银河系,恒星,星系盘,翘曲,盘星系,外盘,银心,河外星系,核球,造父变星
盘星系论文文献综述
吴月辉[1](2019)在《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结构首次被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宇宙当中,规则星系最常见的形态是一个盘加一个中心核球。其中的“盘”指的就是星系盘。很多人都会认为,星系盘就是一个很平的圆盘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量观测表明,很多巨大的星系盘在外盘处都会逐渐向上或向下卷起,整体形成一个接近炸薯片一样的弯曲状态,天文学家称(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02-12)
刘璐,姜东飞[2](2018)在《CANDELS场中高红移盘星系的等光强轮廓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星系的等光强轮廓性质与其结构性质紧密相关。因此研究星系的等光强轮廓及其演化,可为探索星系的结构演化提供有用线索。描述星系等光强轮廓的参数主要是星系的椭率(ε)和A4(傅里叶展开第四阶的余弦项系数)。研究星系的ε和A_4的径向分布有助于区分星系内部不同的结构成分(如盘、核球及恒星晕等)。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利用核球和盘的二维分解技术,从CANDELS五个场中选出一个高红移(0.5<z<1.5)盘主导的恒星形成星系样本,以检验盘成分对星系等光强轮廓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倾角的盘星系的ε和A_4的径向分布,我们证实了恒星形成星系的中间区域呈现"恒星盘"的特性。(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8年33期)
康晓宇[3](2018)在《近邻盘星系的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系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其形成与演化是21世纪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近邻星系具有大范围的空间参数,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高空间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观测数据,为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理论模型提供最丰富的观测约束,因此近邻星系是研究星系形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理想"实验室".为了了解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对单个星系个性特征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星系个性特征的研究方面,唯象模型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本文利用唯象模型分别研究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孤立的(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娇娇,孙艳春[4](2018)在《多波段二维面亮度测光分解对盘星系核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核球的内禀形状是限制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给出星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究竟是等级式并合的快过程还是长期内部活动形成伪核球的慢过程的重要线索.而慢过程的研究限于高分辨率的图像资料的缺乏,近十几年才得以展开,大多是在某一个波段进行的.选取了9个正视无棒旋涡星系在4或5个波段上分别对它们进行了二维面亮度测光分解,得到核球和盘在各个波段上的形态参数,在不同波段和不同星系类型之间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星系不同波段得到的参数有一定的离散,这可能与恒星宽泛的年龄范围有关;测光分解显示9个样本中5个包含经典核球、4个包含伪核球,并且伪核球全部位于晚型星系中,给出了对慢演化理论的重要验证;研究肯定了n=2作为经典核球和伪核球分界的合理性.另外,通过对比此前几乎单一波段的研究,发现伪核球可能不像以前认为的那么类似盘,经典核球也不像以前认为的那么类似椭圆星系.(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康晓宇[5](2017)在《小质量盘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NGC2403,NGC300 and M33 are three nearby pure-disc galaxies with similar stellar mas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they are benchmarks for understanding late-type spiral galaxie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The chemical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their disc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simple chemical(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8)
康晓宇[6](2016)在《近邻盘星系的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系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其形成与演化是二十一世纪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相比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恒星的形成与演化,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有更多未知且十分重要的领域有待我们深入研究。为了解其形成与演化历史,越来越多空间及地面望远镜为之展开观测。统计研究发现,星系的分布和演化历史受其形态、恒星总质量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具体的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还依赖于观测水平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近邻星系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为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理论模型提供了最丰富的观测约束,因此近邻星系是研究星系形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理想“实验室”。为了了解这些近邻盘星系的演化历史,对单个星系个性特征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研究星系的个性特征方面,唯象模型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我的博士论文利用唯象模型分别研究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孤立的小质量盘星系NGC 300和一个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大质量盘星系M51a(NGC 5194),利用它们的最佳模型预言,分别与之前研究过的、与它们各自质量相当的对应目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通过比较研究这两类比较典型的盘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藉此了解盘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首先,我们构建了NGC 300的化学演化唯象模型。一方面,详细计算了分子氢和中性氢气体质量面密度(∑H2(r,t)和∑HI(r,t))、恒星形成率面密度((?)(r,t))和金属丰度(12+log(O/H))的径向轮廓。通过模型预言与观测约束的比较,我们发现模型预言对内落时标很敏感,而外流主要影响星系盘的金属丰度,并且NGC 300的星系盘是“由内到外”形成的。另一方面,本星系群中的小质量盘星系M33和NGC 300在光学性质上是“孪生姐妹”,但是观测研究发现:(a) NGC 300的恒星质量面密度轮廓能够很好地用e指数分布描述,而M33在半径r=8kpc的地方存在截断;(b) NGC300是一个孤立的星系,而M33和M31之间存在中性氢气体桥,即M33与M3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由此表明,NGC 300和M33应该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于是我们利用NGC 300最佳模型得到的结果,与之前研究过的M33最佳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NGC 300的恒星形成主体时间早于M33;现阶段有更多的冷气体下落到M33的盘上,并且NGC 300现今的恒星形成没有M33的恒星形成活跃;周围环境对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有重要影响。其次,我们建立了M51a化学-颜色演化的唯象模型,详细计算了∑H2(r,t)、 ∑HI(r,t)、总气体质量面密度(∑gas(r,t)), Ψ(r,t),以及12+log(O/H)和多波段(从FUV到K波段)面亮度的径向轮廓,通过模型预言与观测数据的比较,我们发现模型预言对内落时标很敏感,并且当采用常数的内落时标tp= 7.0 Gyr时,模型预言能够很好地重现M51a的大部分观测特征,也能很好地显示星系盘的形成机制为“由内到外”,这与最新的IFU巡天项目得到的结果一致。此外,∑H2(r,t)、Ψ(r,t)、以及FUV波段和NUV波段面亮度轮廓是示踪近期由于相互作用引起恒星形成的重要物理量。我们利用M51a最佳模型得到的结果,与之前研究过的、与M51a质量相当的、相对孤立的盘星系Milky Way和UGC 8802各自最佳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M51a星系盘中星族的平均年龄比Milky Way的小,而比UGC 8802的大;M51a大约有50%的恒星质量是在最近5 Gyr内增长的,因此M51a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星系,并且目前的恒星形成比较活跃。最后,我们比较了NGC 300、M33、M51a、UGC 8802和银河系各自最佳模型预言的金属丰度轮廓,研究结果表明:对孤立星系而言,越大质量的星系,其主体恒星形成时间越早,并且大质量星系的内盘和外盘的增长速率都快于小质量星系;相互作用星系的金属丰度梯度比孤立星系的金属丰度梯度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16-04-01)
常江[7](2015)在《盘星系并合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一系列的模拟,包括了不同的轨道参数、主并合与小并合,以及不同的恒星盘自旋角动量与轨道角动量的耦合方式,来研究盘星系的并合过程中,顺行交会和逆行交会对并合过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并合时标、轨道形态、星系的恒星及暗物质成分剥离效率、星系的形态变化,以及形成的潮汐结构等.研究发现,由于在并合过程的前期,逆行并合的恒星剥离效率要明显小于顺行并合,因此会形成小得多的潮汐结构.但与通常认为的相反的是,与顺行并合相比,逆行并合并没有显着改变轨道形态和增大并合时标,对恒星成分的剥离效率也没有显着的影响.与顺行与否相比,潮汐半径在小并合时,卫星星系恒星成分被潮汐剥离的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潮汐半径与恒星盘标长相等的时刻可以被认为是卫星星系恒星盘瓦解的时刻.(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陈冬妮[8](2006)在《暗晕的角动量分布及其对盘星系形成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精度宇宙学数值模拟数据,我们分别对不同暗物质模型下暗晕的角动量分布和LCDM模型下暗晕中暗物质和气体的角动量分布做了具体的分析研究。 首先,对于纯暗物质的情况,我们着重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宇宙学模型(LCDM模型和SCDM模型)。与2001年Bullock等人提出的暗物质晕的角动量分布具有“普适”轮廓以及晕的角动量排列非常规则的结论相反,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哪一种暗物质模型,暗晕的角动量排列都不规则,在大约50%的暗晕中都有大于10%的质量具有负值角动量。而两种宇宙学模型在暗晕角动量分布问题上不可区分。我们的研究结论与van den Bosch等人近期的工作相一致。 接下来,我们又利用另一组包含了气体冷却、加热等物理机制的宇宙学流体数值模拟数据着重研究暗晕中气体的角动量分布与暗物质是否一致。我们采用了叁组具有不同冷却效率的模拟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又将气体按其温度高低分为冷、热两个部分。研究的结果显示,暗晕中的热气体成份其角动量比相应的暗物质成份排列得更规则,具有负值角动量的质量也更少。在剔除负值角动量部分后,剩余热气体的角动量分布可以用Bullock等人针对暗物质提出的公式描述,只是其中的形状参数取值要比相应的暗物质高,这非常有利于解释盘星系尺度的观测结果。而暗晕中冷气体的情况与热气体刚好相反。 由于盘星系形成理论中最终形成的盘状结构直接与暗晕中将要冷却的热气体角动量分布相关,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利于解释盘星系含有的低角动量物质比暗晕要少的观测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期刊2006-05-01)
袁启荣,朱朝曦[9](2003)在《盘星系的内禀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盘星系的内禀扁度对计算星系的空间倾角非常重要.对从LEDA数据库中选取的14988个盘星系进行内禀扁度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盘星系的内禀扁度与星系的形态密切相关.整体上说,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的内禀扁度q0大于旋涡星系,早型旋涡星系的内禀扁度q0大于晚型旋涡星系,其中Scd星系的内禀扁度q0最小.利用所得的q0-T关系,还对16个已知倾角的亮星系进行了倾角计算,发现与其他方法估计的空间倾角符合得较好.(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朱朝曦[10](2003)在《盘星系的旋转矢量方向分布及其内禀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本超星系团中的场星系、不同样本来源的Virgo团成员星系的旋转矢量方向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寻找星系或星系团等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起源信息,并给已有的或新的星系或星系团形成和起源理论提供观测依据和实验佐证。本文也对盘星系的内禀扁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我们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我们从LEDA数据库中选取了14,988颗盘星系进行了内禀扁度的统计分析。(2)利用Fouque et al.(1990)所得的带有倾角数据的完备的Virgo团旋涡星系样本,对Virgo团旋涡星系旋转矢量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3)利用我们所得的(?)-T关系,对A CATALOGUE OF THE VIRGO DISK GALAXIES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Virgo团中盘星系旋转矢量方向的分布。(4)从北天亮星系星表严格挑选了220个场星系作为样本,我们运用两种处理方法处理了场星系旋转矢量分布情况。##原图像不清(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盘星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星系的等光强轮廓性质与其结构性质紧密相关。因此研究星系的等光强轮廓及其演化,可为探索星系的结构演化提供有用线索。描述星系等光强轮廓的参数主要是星系的椭率(ε)和A4(傅里叶展开第四阶的余弦项系数)。研究星系的ε和A_4的径向分布有助于区分星系内部不同的结构成分(如盘、核球及恒星晕等)。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利用核球和盘的二维分解技术,从CANDELS五个场中选出一个高红移(0.5<z<1.5)盘主导的恒星形成星系样本,以检验盘成分对星系等光强轮廓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倾角的盘星系的ε和A_4的径向分布,我们证实了恒星形成星系的中间区域呈现"恒星盘"的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盘星系论文参考文献
[1].吴月辉.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结构首次被呈现[N].人民日报.2019
[2].刘璐,姜东飞.CANDELS场中高红移盘星系的等光强轮廓性质[J].科技风.2018
[3].康晓宇.近邻盘星系的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研究[J].天文学报.2018
[4].王娇娇,孙艳春.多波段二维面亮度测光分解对盘星系核球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康晓宇.小质量盘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研究(英文)[C].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6].康晓宇.近邻盘星系的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6
[7].常江.盘星系并合的数值模拟[J].天文学报.2015
[8].陈冬妮.暗晕的角动量分布及其对盘星系形成的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
[9].袁启荣,朱朝曦.盘星系的内禀扁度研究[J].天文学报.2003
[10].朱朝曦.盘星系的旋转矢量方向分布及其内禀扁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