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谈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谈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高兴岚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

【摘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建构的过程,而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2-0121-0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一反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习者,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外部)主动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借助教师(施教者)及同学(学习伙伴)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由这一观点出发,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唯一的答案;而学生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及信念起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多向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建构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人的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拆、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品质则是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本质。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可见,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思维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人的思维活动表现在反应速度的快慢、思考问题的灵活,即思维活动具有敏捷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针对这一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使学生熟能生巧,课堂听讲超前思维,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的训练活动;教会学生定时完成作业,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思维活动表现在理解概念的深刻、分析问题的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培养学生养成“刨根问底”的习惯,摒弃死记硬背。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思维品质具有其整体性,即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问题从整体出发,能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意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析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教会学生不墨守成规。求异、求变、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意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练、多变。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及校园、班级氛围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时可用破损的三角板,如下图:

三角板已残缺一边(AB),另两边(AC,BC)及一角(C)尚完好,能否修复?学生经过思考后大都答:能修复,只需找一条长为AB的木条修复即可,从而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边角边公理)。

另有一破损的三角板,已缺一边(AB)另外角C的大小也不知,能否修复?学生经思考或动手后发现不能修复,从而使学生知道无“边边角”这种判定方法。从而,学生通过“边角边”公理推导其余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就有了思维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出一些,富于思考性、批判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对一些貌似平常的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思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创设活化知识的情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奇问题往往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创设开发性的新情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思维品质影响着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改变枯燥、乏味的“说教”教育,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教师也在教学活动中领略到教学的真谛。

〔责任编辑:王以富〕

标签:;  ;  ;  

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谈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