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6个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山西、陕西、河北和辽宁4省的6个油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RAPD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油松RAPD反应体系的随机引物浓度、模板DNA用量、dNTP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和Mg2+浓度等进行梯度试验,建立了适合油松RAPD扩增的最佳反应体系,即在25μL反应液中,含10×Buffer 2.5μL,25 mmol/L的MgCl2 3.0μL,10 mmol/L的dNTP0.5μL,0.5 U Taq酶,40 ng的模板DNA,10μmol/L的引物2.0μL,14.9μL ddH2O。同时对60条引物进行筛选试验,从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片段较多且扩增产物稳定的RAPD引物19条。在此基础上,对6个油松种群的102个针叶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4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22个,占83.56%。用POPGEN(1.31版)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Nei’s基因多样性(h)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587和0.3786,表明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在6个种群中,灵空山种群(LK)(PPB=66.44%,h=0.2735,I=0.3965)和雾灵山种群(WL)(PPB=65.75%,h=0.2639,I=0.3855)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4个种群[千山种群(QM)、平泉种群(PQ)、黄陵种群(HL)和洛南种群(LN)]。就6个种群而言,RAPD检测结果显示,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1.6518,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667,总遗传多样性(Ht)为0.3263,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pop)为0.2587;基因分化系数(Gst)达0.2072,基因流(Nm)为1.9145。说明总遗传变异的20.72%存在于种群间,79.3%存在于种群内。表明油松的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种群内,种群之间基因交流亦较频繁。研究同时表明,6个油松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0791~0.1380,平均值为0.10482。其中LK和PQ的遗传距离最大(0.1380),LK和WL的遗传距离最小(0.0791)。根据Nei’s遗传距离,利用UPGMA法对6个油松种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这些种群归为两组,即LK和WL这两个种群为第一组,QM、PQ、HL和LN这4个种群为第二组;或者LK、WL、QM和LN为一组,PQ和HL为另一组。通过对6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进行Mantel检验,证明6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油松种群遗传改良和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资源利用和保护策略。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遗传多样性
  • 1.1.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 1.1.2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 1.1.2.1 形态学标记
  • 1.1.2.2 细胞学标记
  • 1.1.2.3 生化标记
  • 1.1.2.4 分子标记
  • 1.1.2.4.1 RFLP标记
  • 1.1.2.4.2 RAPD标记
  • 1.1.2.4.3 SSR标记
  • 1.1.2.4.4 ISSR标记
  • 1.1.2.4.5 STS标记
  • 1.1.2.4.6 AFLP标记
  • 1.1.2.4.7 CAPS标记
  • 1.1.2.4.8 SNPS标记
  • 1.1.3 遗传多样性的度量
  • 1.1.4 油松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1.5 油松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油松的分布与利用价值
  • 1.2.1 油松的分布与基本生态特点
  • 1.2.2 油松的利用价值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生化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DNA的提取
  • 2.2.2 RAPD-PCR分析
  • 2.2.2.1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建立
  • 2.2.2.1.1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2.2.2.1.1.1 引物浓度的优化
  • 2.2.2.1.1.2 模板DNA优化
  • 2.2.2.1.1.3 dNTP的优化
  • 2.2.2.1.1.4 TaqDNA聚合酶的优化
  • 2+的优化'>2.2.2.1.1.5 Mg2+的优化
  • 2.2.2.1.2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2.2.2.2 RAPD引物筛选
  • 2.2.2.3 电泳检测扩增产物
  • 2.3 数据处理
  • 2.3.1 数据统计
  • 2.3.2 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
  • 2.3.3 遗传结构分析
  • 2.3.4 聚类分析
  • 2.3.5 ANOVA分析
  • 2.3.6 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 3.1 RAPD引物筛选与扩增
  • 3.2 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 油松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3.4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3.5 ANOVA分析
  • 3.6 油松遗传多样性大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油松遗传多样性
  • 4.2 油松种群遗传结构
  • 4.3 资源保护策略和利用
  • 4.3.1 油松种群的遗传改良
  • 4.3.2 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撰写)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独立 交流 尊重——交叉圆理论在教育三方关系中的艺术运用[J]. 新校园(中旬) 2017(06)
    • [2].基于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舞毒蛾种群遗传关系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2009(05)
    • [3].种群遗传研究中微卫星数据的分析方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0)
    • [4].河北地区蚯蚓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 2016(04)
    • [5].环渤海岛屿蚯蚓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湖北远盲蚓为例[J]. 环境生态学 2019(05)
    • [6].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1)
    • [7].景观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11)
    • [8].浙江省杭州市入侵生物福寿螺种群遗传学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1)
    • [9].裸果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联性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7(09)
    • [10].基于MHCⅡ类B基因的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种群遗传分化模式[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1].基于mtDNACytb基因序列的我国不同水系野生鲇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分析[J]. 水产学报 2017(10)
    • [12].草履蚧不同寄主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J]. 生态学报 2016(02)
    • [13].中国大陆福寿螺种群遗传学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02)
    • [14].大赖草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9)
    • [15].中日5个岛屿山茶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 广西植物 2012(03)
    • [16].飞蝗的种群遗传学与亚种地位[J]. 应用昆虫学报 2013(01)
    • [17].塔里木兔种群遗传多样性初探[J]. 生物技术 2013(03)
    • [18].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研究方法的介绍和展望[J]. 华中昆虫研究 2017(00)
    • [19].苹果茎痘病毒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6)
    • [20].华南西部及海南岛美丽小条鳅种群遗传变异与亲缘地理[J]. 动物学报 2008(05)
    • [21].中科院揭示害虫生防真菌林间应用的种群遗传特征[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07)
    • [22].深县猪保种群遗传多样性简化监测方法研究[J]. 中国畜牧兽医 2017(10)
    • [23].中国近海外来囊藻(Colpomenia peregrina)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 海洋科学 2020(01)
    • [24].微卫星标记技术在淡水腹足类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1(02)
    • [25].基于SRAP分析的拟环纹豹蛛种群遗传多样性[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9(01)
    • [26].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舟山群岛碧蛾蜡蝉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J]. 昆虫学报 2020(04)
    • [27].茶树等木本植物炭疽菌种群遗传分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1)
    • [28].麦冬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SAP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20)
    • [29].白纹伊蚊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种群遗传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20(07)
    • [30].基于多种群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函数优化与仿真[J]. 现代电子技术 2013(10)

    标签:;  ;  ;  

    6个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