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丌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当前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一个全新课题。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以来,社会主义荣辱观便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在系统总结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创新性研究,提出更加能够贴近实际、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模式。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华耻感文化源远流长。首先,从中华耻感文化的历史发展、西方罪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华耻感文化的主要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耻感文化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显著特征。其次,从知耻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治教之大端”、“明荣之宏基”四个方面论述了耻感为先是中华荣辱观的优良传统。最后,在总结上述历史文化资料的基础上,概括耻感文化的科学内涵,并一分为二地反思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作用。第二部分,当前国人耻感淡化及其探因。一是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勃兴、僵化、重建三个阶段介绍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二是概述了当前国人耻感淡化的种种表现及危害。三是从封建传统的沉渣泛起、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道德教育的软弱涣散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当前国人耻感淡化的种种原因。第三部分,创新耻感理念,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体系。一是古为今用,发掘传统耻感文化的思想精华,推进传统耻感文化的现代转换。二是洋为中用,剔除西方罪感文化的精神糟粕,借鉴西方罪感文化的合理内核。三是立足现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体系。第四部分,创新耻感实践,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首先是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机制,分别从知耻明荣、贬耻尊荣、避耻趋荣、弃耻兴荣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是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外在机制,分别从理论先导、舆论引导、典型示导、实践指导、社会督导等五个方面加以阐发。最后是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评价机制,分别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表彰奖励与批评惩罚、个人评价与社会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第一章 中华耻感文化源远流长1.1 耻感文化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显著特征1.1.1 中华耻感文化的历史发展1.1.2 西方罪感文化的历史演变1.1.3 中华耻感文化的主要特征1.2 耻感为先是中华荣辱观的优良传统1.2.1 知耻为“立人之大节”1.2.2 知耻为“治世之大端”1.2.3 知耻为“治教之大端”1.2.4 知耻为“明荣之宏基”1.3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与作用1.3.1 耻感文化的科学内涵1.3.2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积极作用1.3.3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消极影响第二章 当前国人耻感淡化及其探因2.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曲折发展2.1.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勃兴2.1.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僵化2.1.3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建2.2 当前国人耻感淡化的表现及危害2.2.1 重强弱优劣轻善恶是非2.2.2 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2.2.3 重相对价值轻绝对价值2.2.4 重道德自发轻道德自觉2.3 当前国人耻感淡化的原因2.3.1 封建传统的沉渣泛起2.3.2 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2.3.3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2.3.4 道德教育的软弱涣散第三章 创新耻感理念,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体系3.1 古为今用,推进传统耻感文化的现代创新3.1.1 发掘传统耻感文化的思想精华3.1.2 推进传统耻感文化的现代转换3.2 洋为中用,吸收西方罪感文化的有益成分3.2.1 剔除西方罪感文化的精神糟粕3.2.2 借鉴西方罪感文化的合理内核3.3 立足现实,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体系3.3.1 倡导性和警示性的有机统一3.3.2 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统一3.3.3 重点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统一第四章 创新耻感实践,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4.1 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机制4.1.1 道德认知上知耻明荣4.1.2 道德情感上贬耻尊荣4.1.3 道德意志上避耻趋荣4.1.4 道德信念上弃耻兴荣4.2 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外在机制4.2.1 注重理论先导,在多元认知中促进核心价值认同4.2.2 注重舆论引导,在把牢导向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4.2.3 注重典型示导,在榜样带动中强化精神激励效应4.2.4 注重实践指导,在突出重点中推动群众广泛践行4.2.5 注重社会督导,在建章立制中力求形成长效机制4.3 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评价机制4.3.1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4.3.2 表彰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4.3.3 个人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后语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耻感文化论文; 创新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