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成安
摘要:很多同学很迷惑,我们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还是能增长点什么?即使应付考试又该怎么学好这门课?本文就这些问题,根据这些年听到的专家讲座,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际谈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历史学习;方法;历史与现实
一、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什么?
汉语的“历史”是“历”和“史”两个单音节词的合成词,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历,过也,传也”。“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里“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所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就是“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历史”一词合用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现在对历史有以下几种解释: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马克思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说的就是广义历史学。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我们高中阶段学的《历史》自然是“狭义的历史”、“狭义的历史学”。这样的历史研究的核心是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人”、时间、空间构成了历史现象的三要素。离开了“人”的活动单有时间、空间的历史现象是不存在的;而“人”的活动,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人”的活动是核心。三者之间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现象。
因此,我们学历史,首要的是掌握历史现象中的三要素,记死记牢时间(至少大概的时间如世纪、年代等)、空间(即地点、地方)、人的活动(可以是一个人、一群人或集团、国家等)。
那是否说明只要掌握一个个完整的历史现象就已经掌握了历史?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这个历史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结果怎样?有怎样的影响等等。大致说来,掌握一个完整的历史现象必须从三方面入手:背景(怎样产生的?)、历史内容(时间、空间、人的活动)、影响(结果、意义、作用、性质、评价等)。做到了这些,历史学习就算入门了。
如何学历史?
这里不谈预习、听课、复习、练习以及如何记忆,这些内容平时我们的各科教师都曾反复强调过,也非常重要,也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笔者要说的是如何学历史知识本身的问题。
1.知识串成线,注意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历史现象也是如此,任何孤立的历史现象是不存在的。历史是真实的“人”的活动,离开联系,“人”的活动是无法想象的。一般地讲,历史现象的发生肯定与前一阶段“人”的活动有关,即前一阶段历史现象的影响,而该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也一定是后一历史现象的背景。
如没有手工业阶段的技术积累,没有无限扩大的市场需求,就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第二次工业革命,更不可能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
说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了为什么历史教师总是让我们把主干历史知识串成线了。因为这可以找到主干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找到的越多,我们对历史知识了解就越深刻,就越容易记住历史知识(注意:哲学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间都有联系)。
2.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及公式》(学生自己可以上百度搜)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些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可以借鉴。笔者要补充的是历史影响类的分析:
上文说过,历史现象的核心是“人”的活动,所以我们在分析影响、意义、作用时可以从“人”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还是用实例来说明吧。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开辟新航路涉及到的“人”首先有“西葡人”,他们本身是“欧洲人”;其次航路到达亚非拉地区,所以还有“亚非拉人”;最后欧亚非拉几大洲囊括了几乎整个世界,所以还有整个“世界”。因此在分析该历史现象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西葡”、“欧洲”、“亚非拉”、“世界”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对“西葡”:最早走上了殖民征服道路,掠夺回大量的财富因奢侈享受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对“欧洲”:大量的财富、资源流入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带来了灾难,逐渐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对“世界”:打破了原先的封闭、隔绝状态,世界逐步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等等。
这种分析法最主要的是要将历史现象中所有的“人”都要找到,在上个事例中容易丢掉的是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所以思考的角度要宽、灵活。另外,我们在分析影响时还可以看历史现象的目的、主要任务是否达到等等。
当然,分析有法而无定法,关键在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问题。方法再好是死的,只有人才是活的,只要活灵活用各种方法,应付一般的考试是不成问题的。
三、历史与现实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什么?是将来的历史。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历史、现实和未来联结成一条绵绵不绝的长河。人类就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不断运动中生存和斗争,把历史的车轮推向前进、推向未来。社会的发展,已经把历史、现实和未来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所以,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学习历史。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该目内容根据北师大一位学者的讲座整理)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国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
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两位思想家都认为历史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因此,历史与现实关系非常密切。只有将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现实紧密结合才算真正理解了历史,才能“以史为鉴”,才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首先,历史的发展造就了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影响造就的必然产物。这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IhaveseenfurtheritisbystandingonyeshouldersofGiants)”。现实也是如此,前人活动的历史造就了今天的现实。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有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才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才有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现实,才有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倡导了多年的“以人为本”在我国历史上、世界历史上早有人提出类似的思想观念。今天我们所用的一切都有前人的影子;今天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大事都能找到历史的影子等等。
其次,现实的一切是正在发展的历史。
这是不难理解的,我们现实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必将成为历史,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卞之琳的诗“有人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学历史就是看前人的“风景”,想现在的事。我们现在发生的事自然会“装饰”后人的“梦”。大概“人生如过客”就是这样吧?
最后,未来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与现实基础之上的。
历史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对现实社会提供经验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
未来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与现实基础之上的,脱离现实的未来是不可想象的。就如因为历史原因,现实问题我们不能说未来的中日关系一定会亲密无间;但我们可以根据历史上的大陆台湾关系和现状一定会得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的结论。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解决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寻找有效的“切入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2.历史学习中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几种思路
首先,每一段历史学习中,主动寻找它与现实社会相关联的部分。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我们可以联系现实中的“世界一体化”;学习“民主思想”我们可以联想我国现阶段的“民主政治”;学习“经济史”我们可以联系现阶段的“惠农政策”;学习“孙中山”我们可以联系他那百折不回、越挫越勇、不断创新的精神。
其次,现实社会社会中发生地重大事件、社会时政、热点,要自觉弄明白它的发展历史。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后,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2011年3月20日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关于利比亚战争,我们就要思考发生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思考它带来的影响。每年6月6、7、8日是高考时间,我们都将经历高考,自然要思考与考试相关的历史现象科举制、恢复高考、英国的文官制度、考试的利弊等问题。
第三,即时性反思。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说:“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当今世界中,惟有历史才能使我们带着思考而不是带着恐惧而活动。生活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的人们,迫切要求实时性的反思。这是我们这一代的特征。”学历史就是要将历史、现实、未来联系在一起时时思考。
上面介绍的历史学习方法,根据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效果还不错。当然,这个方法还很不成熟,仅属个人浅见,只希望能给一些想学历史而又无法入门的同学指点一下迷津,为他们“解惑”。
作者单位:陕西省紫阳县紫阳中学
邮政编码:7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