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股减持十套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毛少华[1](2015)在《国有股减持主体权益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有股减持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贯彻国有股减持,更好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国有股减持既是经济问题,又需要法律的保障。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重点,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也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而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则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这样一个经济与法律并重的契机之下,进一步改进国有股减持,保障经济经济发展稳定势在必行。目前国有股减持问题的研究方向多以减持方式以及定价研究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国有股减持中各个主体的权益和责任等问题。但是主体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以及责任能否落实涉及到国有股减持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各主体对待国有股减持的积极性问题,因此,本文力求从国有股减持的主体角度出发,寻求主体权益的保护和责任的落实,从而解决国有股减持中的后顾之忧。本文从国有股减持的基础内容入手,通过采取文献研究等方式,对过往的文献以及社会现实的研究进行国有股减持的进一步探索,从而探索出一条更为完善的国有股减持法律路径来进一步规制国有股减持,使国有股减持更加适应市场和国家的需求。从国有股减持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有股减持无论从方式还是范围上来看还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进一步进行减持势必会影响到各个主体的利益,如政府、国有股股东、流通股股东以及债权人等。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减持中存在的保护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从而完善法律机制,保障国有股减持有序进行。国有股减持所涉及到的主体的权益以及监督主体的职能,目前国有股减持中各个主体的权益保护中存在问题,以及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既作为股权所有人又作为减持监督者的双重身份之下,相关主体的权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对解决国有股减持的困境,把主体权益提高到一定地位,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具有重要意义。
王国平[2](2011)在《“十二五”期间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就目前而言,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监管工作努力,国企发展有成效;问题是系统性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上海国资国企"十二五"改革发展总要求是,充分汲取央企和外地国企的典型经验,通过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换来带动国企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减持及改制退出等综合性举措,既为非公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投入创造空间,又为及时补充养老基金、展现国企社会责任要求及公有制实现形式发挥特有价值。
孙春伟[3](2007)在《我国股权制度世界化的难点与出路》文中认为中国的股权制度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众多的差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应当改革股权制度,以促进公司制度的完善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股权制度世界化的难点主要是股权分置问题,还有关于股权的基本认识、股权与债权的关系等问题。我们应当以公平为基础解决相关问题。股权是具有所有权性质和经营权性质的一种独立权利。股权与债权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权利,各有其特殊性。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的权利义务不平等。股权分置,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难点问题,而不是根本问题。中国证券市场的根本问题是利益、观念和科学决策问题。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必须以公平为基础。以补偿方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缺乏公平。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必须解决同股不同价的问题,应当以公平为基础。股权与债权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这就使得债权能够转为股权并且股权转为债权。我们应当认清股权与债权的个性与共性,为股权转债权的实践作好理论上的准备。我们应当解决好股权转债权的适用条件、股权转债权的范围、股权转债权的比例、股权转债权的程序问题。
傅韬,刘颖[4](2005)在《我国国有股减持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上市公司占总股本60%以上的国有股却不能上市流通,严重地制约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减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有股减持面临的主要问题,比较几种减持方式,最后对其在不同阶段进行优化组合,提出一些建议。
李静[5](2005)在《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形成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约束我国国民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关于如何有效地进行国有股减持,学术界和管理层曾进行过广泛的讨论,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协议转让应成为国有股减持和股权转让的主要方式。而国有股股权转让的核心问题是转让定价。可是实际操作中股权转让的溢价波动却很大,究竟是什么因素对国有股权的转让溢价产生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探明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研究转让定价问题的基础,而且可以对我国国有股权转让产生重要的实践推动作用。本文的主要结构是: 第1章,主要从国有股的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从而引入国有股减持这一重大问题,本章首先对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回顾,接着分析协议转让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此作为下面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分析基础。 第2章,主要对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虽然国外不存在国有非流通股问题,但国外资本市场对大宗股票转让溢价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这对于我国的国有股转让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我国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比较偏重股权定价和转让前后绩效评价。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提出了相应的实证假设。 第3章,有了上面两章的理论铺垫,笔者在这一章主要围绕协议转让溢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是提出模型设计和研究假设,然后对所选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紧接着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最后说明本研究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奚君羊,马永波[6](2004)在《从博弈的角度看国有股减持及其定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角度,对国有股减持问题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国有股减持应尽快实施,因为其拖延会使博弈双方的成本持续上升。 流通股股东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结果看,国有股减持的定价都应以净资产值为基础。
林钧[7](2004)在《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之法律分析》文中提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是近年来中国国有经济改革和证券市场改革中一个最受关注和最为复杂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比较研究和法律分析,以图综合概括整个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实践探索过程和理论研究进程,在宏观上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并归纳重要的减持原则;在微观上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具体实践操作提供相应的法律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独大现象的形成历史和内在性质的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建立现代公司的思路与实质上保持上市公司公有制的思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两条思路相妥协的产物——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独大现象在性质上存在着二元背反的严重不可调和性。然后,本文通过对国外股权集中现象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结论:股权集中与国有股权的存在都不会必然导致政企不分、公司治理效率低下。但是,当股权集中与国有股权相结合,即产生像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那样的国有股独大现象,则会产生种种弊端。因此,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独大现象必须要改革,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将国有股权与股权集中相分离,降低国有股权的比重,进行国有股减持。其次,本文对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国有股减持思路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进行<WP=4>分析,并且对引起广泛关注的全流通思路与国有股思路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上述两条思路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一条多元化的国有股减持思路。这一条思路,一方面相较于国务院于2001年6月6日发布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而言,无论是在目的、方法、实施机构和收益分配上,都是多元性的也便于实际的操作。另一方面,与全流通思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路。并且在现行的市场条件下,也不具备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实施的条件。再次,本文通过对国外国有股退出实践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操作的方法、受让方、程序、价格进行分析:(1笔者分类归纳了目前市场上现行的以及可能的国有股减持方法并提出了选择国有股减持方法的具体原则。(2笔者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有股减持的受让方——外商、公司管理层和基金等,就不同的受让方对国有股减持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3笔者概括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具体程序并特别强调了国有股减持必须确立流通股股东的认同率制度,以在程序上保证对流通股股民的公正。(4笔者对国有股的价格设置提出了兼顾原则。最后,笔者在综合之前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整个国有股减持提出3个重要的原则,即让利于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以及个案进行和综合使用原则。
叶华[8](2003)在《试论资本市场的国有股减持》文中提出始自1999年的国有股减持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国有股减持运动的失败给我国的证券市场后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引起了市场的大幅波动,在明确国有股减持和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未来的改革方向的前提下,本文尝试分析国有股减持失败的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始终借鉴国际成熟的国有股减持经验;二是要综合考虑经济利益和政治目标,最终本文得出国有股减持必须为国有股流通服务的结论。在综合分析市场参与各方提出的减持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方案优点和缺点的分析综合,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减持方案,该方案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强调用非市场的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对流通股东全额利益补偿的方式,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国有股减持思路。
孔新宇[9](2003)在《国有企业民营化方式的国际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三种类型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比较分析,研究了不同民营化方式在不同国家里的应用范围、展开方式及运用效果。并初步分析了出现这些不同效果的原因,从而对如何选择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方式进行了理论探讨。研究表明,国外在推进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过程中,大多首先进行相应的立法工作,建立规范的民营化管理机构与程序,形成对民营化的有效监控;明确民营化的范围、幅度与方式,使社会公众形成对有秩序民营化的理性预期。在具体推进方式上,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可以按照推动股权文化发展的原则利用证券市场进行民营化;对于中小型国有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利用场外交易市场来实现民营化,拍卖方式可以弱化民营化代理人对民营化结果的影响,从而避免寻租行为;协议转让是中小型国有企业民营化可行方式。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具有显着的借鉴意义。中国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以强化对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监管;要明确国有资产退出的范围和幅度,使市场形成对国有资产退出的理性预期,在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国有资产退出时要根据保护全体公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定价;在通过场外交易市场推进国有资产退出时要引入公开竞价机制;拍卖是防止代理人寻租行为的次优选择。
王新亚[10](2003)在《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及我国治理结构优化方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描述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回顾,提出本文研究内容和准备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总结关于公司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比较公司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问题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三个理论视角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理论解释。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视角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成,在内部治理方面超越传统公司所有者概念,引入利益相关者;扩展基于市场的外部治理框架,引入社会资本。回顾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从单边治理到共同治理演变,详细介绍相关最新理论。本部分创新点是在内部治理框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而在外部治理框架引入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 第三部分以美国为例研究美英式治理结构的起源、构成与实践,以日本为例研究德日治理结构的起源、构成与实践,以东南亚国家为例研究家族式治理结构的起源、构成和实践,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分析不同治理结构模式的差异。总结不同治理结构模式的特征,对美英和德日治理结构模式进行初步比较。 第四部分介绍治理结构原则的产生背景及最有代表性的OECD的治理结构原则。描述我国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基于效率和制度的视角分析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标准。内部治理方面,分析国有股减持对优化股权结构意义,独立董事制度对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作用。基于信息披露和制度安排分析如何保护股东权益。外部治理方面,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基于社会资本的信用体系构建是外部治理有效运行的条件。
二、国有股减持十套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股减持十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股减持主体权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有股减持脉络梳理 |
一、国有股减持之法律内涵 |
(一)国有股减持内涵厘清 |
(二)国有股减持性质界定 |
二、国有股减持之历史沿革 |
(一)国有股减持背景 |
(二)国有股减持历程 |
三、国有股减持规则健全之必要性 |
(一)国有股减持具有正当性 |
(二)国有股减持规则亟待完善 |
第二章 国有股减持主体权益分析 |
一、国有股减持中股权主体权益 |
(一)国有股权主体 |
(二)流通股权主体 |
二、国有股减持中的债权人主体权益 |
三、国有股减持中的监督主体职能 |
(一)国资委 |
(二)财政部 |
(三)证监会 |
第三章 国有股减持主体权益规则健全与完善 |
一、股东主体权益保护规则的健全 |
(一)国有股股东权益保护规则的完善 |
(二)流通股股东权益保护规则的健全 |
二、债权人权益保护规则的完善 |
(一)国有股减持债权人会议制度 |
(二)国有股减持停止请求权 |
(三)国有股减持无效诉权 |
(四)国有股减持损害赔偿请求权 |
三、监督主体职权规则的健全 |
(一)出资人监管职能的分离 |
(二)监管方式市场化 |
(三)实施分权式的国有股流转审批制度 |
(四)全程的动态监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后记 |
(2)“十二五”期间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央企、外地国企发展的典型经验与上海国资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央企、外地国企发展的典型经验 |
2.上海国资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十二五”期间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操作性思路 |
1.“十二五”期间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一般思路 |
2.“十二五”期间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两套方案 |
3.“十二五”期间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系统推进工程 |
三、上海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及补充社保资金的途径 |
1.上海国有股减持补充社保资金的可行性分析 |
其一,法律法规的可行性。 |
其二,市场环境的可行性。 |
其三,操作平台的可行性。 |
其四,国际经验的可行性。 |
2.上海国有股减持补充社保资金的途径 |
(1)基本实现路径的组合。 |
(2)国资国企资金筹措方式如分红、减持、转制的有机组合。 |
(3)构建国资国企贡献的新平台,实现股权持有多重主体的有机组合。 |
(3)我国股权制度世界化的难点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股权制度世界化的价值取向 |
2.1 股权制度世界化的价值取向 |
2.1.1 公平是股权制度世界化的价值基础 |
2.1.2 股权制度世界化的目标 |
2.1.3 发达国家的股权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
2.2 我国股权制度世界化的难点 |
2.2.1 对股权的基本认识混乱 |
2.2.2 股权分置问题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股权的性质 |
3.1 股权的性质与特征 |
3.1.1 关于股权的主要学说及其分析 |
3.1.2 股权的性质与特征 |
3.2 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对立 |
3.2.1 关于法人财产权的理论分歧 |
3.2.2 对法人财产权理论的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股权分置的根源与解决 |
4.1 股权分置的现象与实质 |
4.1.1 股权分置的现象 |
4.1.2 股权分置的实质 |
4.2 利益与观念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根本问题 |
4.2.1 利益的失衡 |
4.2.2 观念的陈旧 |
4.2.3 决策不科学 |
4.3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公平法理 |
4.3.1 公平是解决股权分置的法理 |
4.3.2 缩股方案的公平合理性 |
4.3.3 以补偿方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缺乏公平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股权与债权的运作 |
5.1 股权与债权互相转换的理论基础 |
5.1.1 股权与债权的共性 |
5.1.2 股权与债权的个性 |
5.2 债权转股权的实践及其启示 |
5.2.1 债转股的实践 |
5.2.2 债转股的启示 |
5.2.3 股转债对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影响 |
5.3 股权转债权的实践与探索 |
5.3.1 股权转债权的实践 |
5.3.2 股权转债权的必要性 |
5.3.3 股权转债权应当处理好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我国国有股减持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股减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思想观念问题 |
(二)国有股的定价问题 |
(三)产权归属问题 |
(四)市场的承受力问题 |
二、国有股减持方式的比较 |
(一)股份注销类。股份注销类包括股份回购、股转债等。 |
1. 回购方案的主要内容。 |
2. 回购方案的优缺点。 |
(二)直接流通类。 |
1. 配售流通向老股东配售方式。 |
2. 配售流通向一般公众投资者配售方式。 |
3. 配售流通方式的优缺点。 |
(三)间接流通类。 |
1. 指数基金。 |
2. 国有股的协议转让。 |
3. 其他的间接流通方式。 |
三、国有股减持方式的优化组合 |
(5)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1章 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分析 |
1.1 国有股的形成、现状及问题 |
1.1.1 国有股定义及形成 |
1.1.2 我国国有股现状 |
1.1.3 国有股所引发的问题 |
1.2 国有股减持及其主要方式分析 |
1.2.1 国有股减持的历史回顾 |
1.2.2 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方式及分析 |
1.3 国有股的协议转让历程 |
1.3.1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94-1997) |
1.3.2 第二阶段:探索发展阶段(1997-2001) |
1.3.3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01-至今) |
第2章 关于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的分析 |
2.1 并购能否带来收益 |
2.2 并购失败、并购溢价及其影响因素 |
第3章 关于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 |
3.1.2 数据处理 |
3.1.3 统计软件 |
3.2 研究假设 |
3.3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3.4 模型分析 |
3.5 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
3.6 OLS(Ordinary Least-Squares)回归结果 |
3.7 实证结果分析及偏差解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声明 |
致谢 |
(7)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之法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章 国有股减持之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独大现象形成之历史分析 |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独大现象性质分析 |
一、 行政权与财产权的矛盾 |
二、 公有产权单一化与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多元化的矛盾 |
三、 国有股权的非流通性与资本流通性的矛盾 |
第三节 、中外上市公司国有股权集中现象之比较 |
一、 股权集中之比较法研究 |
二、 国有股权的比较法研究 |
第四节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独大现象之出路 |
一、 两分法的改革思路 |
二、 相对控股的改革目标 |
三、 多管齐下的改革方法 |
第二章 国有股减持之思路分析 |
第一节 旧的国有股减持思路 |
一、 旧的国有股减持思路的主要内容 |
二、 旧的国有股减持思路的不足 |
第二节 全流通的思路 |
一、 全流通思路的定义 |
二、 国有股减持思路与全流通思路的区别与联系 |
三、 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的分开实施 |
第三节 建议:多元化的国有股减持思路 |
一、 国有股减持的目的 |
二、 国有股减持的方法 |
三、 国有股减持的实施机构 |
四、 国有股减持的收益分配 |
第三章 国外国有股退出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国有股退出的目的 |
第二节 国有股退出的方法 |
一、 英国 |
二、 法国 |
三、 俄罗斯和乌克兰 |
四、 德国 |
第三节 国有股退出的次序 |
第四节 国有股退出的受让方 |
第五节 国有股退出所得的资金的用途 |
第六节 国有股退出的成效 |
第七节 国外国有股退出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章 国有股减持的方法选择 |
第一节 新股新方法,老股老方法 |
第二节 多种办法减持存量国有股 |
一、 法人协议进行股权相互转让 |
二、 在二级市场上转让国有股 |
三,拍卖 |
四、 国有股回购 |
五、 其他方式 |
第三节 国有股减持方法的选择 |
第五章 国有股减持的受让方 |
第一节 向外商转让国有股 |
一、 向外商转让国有股的法律环境 |
二、 向外商转让国有股的实践 |
三、 向外商转让国有股所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向上市公司管理层转让国有股 |
一、 我国管理层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实践 |
二、 改进的建议 |
第三节 向基金转让国有股 |
一、 向社会保障基金转让国有股 |
二、 向新设立的基金转让国有股 |
第四节 向投资公司减持国有股 |
第六章 国有股减持的程序 |
第一节 现行的法律规定 |
一、 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的特殊规定 |
二、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变更的一般性规定 |
第二节 评述和建议 |
一、 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的特殊规定 |
二、 流通股股东认同率制度 |
第七章 国有股减持的价格 |
小结 |
参考文献 |
(8)试论资本市场的国有股减持(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国有股减持的意义 |
1.1 引起市场定位改变 |
1.2 引发政府角色转变 |
1.3 打击市场操纵行为 |
1.4 “壳”资源消亡 |
1.5 带来市场参与主体变化 |
2 西方国家减持国有股的经验 |
2.1 通过减持改善财政状况 |
2.2 通过减持优化股权结构 |
2.3 强调立法 |
2.4 尊重市场机制 |
2.5 实现特定政治目的 |
3 国有股减持失败的原因 |
3.1 定价不合理 |
3.2 减持的目的不正确 |
3.3 减持过于随意 |
3.4 政治目标与市场机制冲突 |
3.5 减持违反公共利益 |
4 国有股减持的方案分析 |
4.1 净资产-权数定价减持方案 |
4.2 缩股减持方案 |
4.3 场外交易转让方案 |
5 国有股减持的新方案 |
5.1 新的思路 |
5.1.1 减持必须为全流通服务 |
5.1.2 减持必须不损害国有经济控制力 |
5.1.3 减持必须保证国有股东内部利益协调 |
5.2 新的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有企业民营化方式的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方式概述 |
第一节 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概述 |
第二节 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开展方式 |
第二章 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组织与实施 |
第一节 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法律体系与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顺序与方式选择 |
第三章 通过股票发行方式进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
第一节 通过股票发行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概述 |
第二节 通过股票发行方式进行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推动实施 |
第四章 通过场外交易市场进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
第一节 通过场外交易市场进行国有企业民营化概述 |
第二节 通过协议转让或拍卖方式进行民营化的比较选择 |
第五章 国有企业民营化效果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内部效应分析 |
第二节 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外部效应分析 |
第六章 国外民营化经验对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借鉴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发展 |
第二节 通过国有资产退出促进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 |
附录 |
(10)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及我国治理结构优化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5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2章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研究 |
2.1 公司治理结构概念与理论解释 |
2.2 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成: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
2.3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演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比较研究 |
3.1 美英治理结构模式:以美国为例 |
3.2 德日治理结构模式:以日本为例 |
3.3 家族式治理结构模式:以东南亚国家为例 |
3.4 不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特征与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治理结构原则与我国治理结构优化方案分析 |
4.1 治理结构的原则 |
4.2 我国治理结构现状 |
4.3 我国治理结构的优化方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有股减持十套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股减持主体权益问题研究[D]. 毛少华. 沈阳师范大学, 2015(02)
- [2]“十二五”期间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对策研究[J]. 王国平.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 [3]我国股权制度世界化的难点与出路[D]. 孙春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
- [4]我国国有股减持的问题及对策[J]. 傅韬,刘颖.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09)
- [5]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影响因素研究[D]. 李静. 四川大学, 2005(02)
- [6]从博弈的角度看国有股减持及其定价[J]. 奚君羊,马永波. 财经研究, 2004(08)
- [7]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之法律分析[D]. 林钧. 华东政法学院, 2004(01)
- [8]试论资本市场的国有股减持[D]. 叶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03(01)
- [9]国有企业民营化方式的国际比较[D]. 孔新宇. 复旦大学, 2003(02)
- [10]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及我国治理结构优化方案分析[D]. 王新亚.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