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人民医院云南红河6544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中随机抽选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使用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使用缝合修补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使用胃大部分切除术和单纯缝合修补术均有较高的治疗效果,缝合修补术更具优势,不过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术式治疗。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手术治疗;观察
【中图分类号】R65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233-02
胃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发病原因为胃十二指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该病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发生急性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1]。临床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不同的手术方式其疗效也有所差异[2]。本研究通过分组对使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得到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中随机抽选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使用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使用缝合修补术治疗。观察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3~54岁,平均(38.5±15.5)岁;其中病情包括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溃疡11例;对照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1~54岁,平均(37.5±16.5)岁;病情包括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上具有均衡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具体内容为: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于右上腹腹直肌作切口纵行切开,进入腹腔找到溃疡穿孔位置,清除溃疡周围渗漏的污染物质并切除远端大部分胃、十二指肠组织,术后放置引流管。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等治疗。
观察组:使用单纯缝合修补术治疗。具体内容为:同样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于右上腹腹直肌作切口,进入腹腔找到溃疡穿孔位置后清除渗漏的污染物质,并采用缝合线缝合穿孔部位,用大网膜进行覆盖,结扎和固定后放置引流管。给予患者抗感染等治疗。
1.3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十二指肠溃疡面完全修复;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十二指肠溃疡面得到有效缓解;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视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
通过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反酸等,该病呈慢性过程且反复性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就容易使其发生,该病严重时可导致溃疡出血、溃疡穿孔、幽门梗阻及溃疡癌变的并发症情况,胃溃疡癌变多见于有慢性溃疡病史且年龄较大的患者,占溃疡中2%~5%左右,当然青年人也有癌变者。因此,患者需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重视,及时入院治疗的同时积极改变饮食规律,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3]。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又包括单纯缝合修补术和胃大部分切除术,单纯缝合修补常用于全身的情况较差、穿孔时间较长、腹腔污染严重等情况,胃大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年龄偏小、身体条件好、无其他重大疾患等情况[4]。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中,两组治疗效果相当,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少有关,而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同时术中出血量更少,这对患者的恢复、安全等方面更具有价值,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和单纯缝合修补术均有较好的疗效,而缝合修补术更具优势,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优先选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耀伟.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46例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3):31,33.
[2]周波.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不同诊治方法的治疗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20):63-64.
[3]郭峰宇,周建宇.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68例诊治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3):1371-1372.
[4]郭峰宇.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68例诊治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13(51):248-248.